鄧小平教育思想研究綜述
李云,康艷欽
(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南充637002)
摘要:鄧小平教育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研究,對于加快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步伐,促進教育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學術界關于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頗為豐碩,主要包括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內容及特征、意義等方面。
關鍵詞:鄧小平;教育思想;綜述
鄧小平教育思想是鄧小平立足中國教育實際提出來的,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在當今條件下,加強對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研究,對于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提高我國人才培養質量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近年來,學術界從不同角度對鄧小平教育思想進行了研究,成果頗豐。總結了學術界對鄧小平教育思想研究的狀況,對新世紀條件下運用鄧小平教育思想推進中國教育改革具有一定意義。
李學林、李美娟將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劃分為兩個階段,即“萌芽階段和形成階段”。[1](P6)鄧小平第“三落”之后于1977年7月復出,并主動要求主管教育工作。鄧小平力排眾議,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為廣大的知識分子正名,明確宣布知識分子是我國工人階級的一份子,而且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和骨干力量。1977年,恢復了中斷長達十年的高考。高考制度的恢復,使我國的人才培養重新步入了健康發展的軌道。所以,李學林、李美娟把這一階段稱為鄧小平教育思想的萌芽階段。他們認為,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階段是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提出“三個面向”“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分子”等著名論斷到1985年5月中共中央頒發《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
潘鈜認為,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經歷了四個時期,即1938年——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孕育時期、20世紀50年代——鄧小平教育思想的成長時期、1978年——鄧小平教育思想的成熟時期和1983年——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全面形成時期。[2](P45-46)1938年1月,在《動員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一文中,鄧小平闡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鄧小平指出,武裝戰士的頭腦是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這標志著鄧小平教育思想開始孕育。20世紀50年代是為鄧小平教育思想的成長時期。十年“文化大革命”對我國的教育事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在我國的文化和教育事業飽經摧殘之后,鄧小平重新撐起“重教”的旗幟,提出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理論。鄧小平提出了教育主體論,指出教師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闡述了教育目的論,即社會主義的教育方針和主要目的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
楊琴、王李俊認為,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經歷了四個階段: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時期,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發端;建國初期,鄧小平教育思想的萌芽;撥亂反正時期,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發展;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教育思想的成熟。[3](P130)
(一)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內容研究
鄧小平教育思想具有豐富的內容,近年來,對于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理論體系,各論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論述,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如下幾種。
王鵬認為,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論體系包括戰略指導思想——優先發展教育、鄧小平教育思想的靈魂——教育的“三個面向”、鄧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培養“四有”新人、“兩個尊重”論——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四個方面。[4](P46-47)
李學林、李美娟認為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理論體系包括三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第一,鄧小平對于發展教育的前提條件的認識。要發展教育,前提是要確保教育的基礎地位,并且要優先發展教育。第二,鄧小平關于發展教育的方針的認識,包括教育要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以及教育的“三個面向”。第三,鄧小平關于教育工作重點的論述。鄧小平認為,教育工作的關鍵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1](P6)
劉薇、李佳莎論述到,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理論體系由三個基本部分組成。第一,關于“兩個尊重”的風氣和把“兩個尊重”作為長遠的根本大計的思想。第二,關于“三個面向”的思想。第三,關于培養“四有”新人的思想。[5](P59-60)她們論述到,在這三個組成部分中,關于“兩個尊重”的風氣和把“兩個尊重”作為長遠的根本大計的思想是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奠基思想。
姚炳明、丁勝利認為,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理論體系包括三個組成部分:教育方針——“三個面向”、教育主題——“四有”新人以及尊師愛生、教學相長的教育思想。[6](P64)
(二)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特征研究
李學林、李美娟認為,鄧小平教育思想具有時代性、繼承性、創新性、民族性、指導性五個特點。[1](P6)鄧小平教育思想是在結合我國實際國情、排除各種錯誤干擾的過程中形成的,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繼承性表現在對馬列主義、毛澤東無產階級教育思想的繼承。創新性表現在“四有”新人的培養目標、對教育改革提出新要求、“三個面向”的教育方針。鄧小平提出“整個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
化”,體現了中國特色,具有鮮明的民族性。鄧小平教育思想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科學的指導性。
劉薇、李佳莎從三個方面論述了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特征。第一,鄧小平教育思想是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統一。鄧小平教育思想是馬克思教育思想史和中國教育思想史上獨具特色的理論形態。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是同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實踐緊密結合的。第二,鄧小平教育思想是繼承性與創新性的統一。鄧小平教育思想繼承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育理論、毛澤東的教育思想和古今中外其它教育思想的精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開拓和創新。第三,鄧小平教育思想是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鄧小平教育思想首先是著眼于解決中國問題、為實現我國民族大業服務的,但它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中國。“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于世界教育的發展,特別是對于發展中國家教育的發展,鄧小平教育思想具有普適性。[5](P60)
盡管時代變遷,我國經濟、政治、教育各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鄧小平教育思想的指導路線是正確的,對于我們今天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具有深遠的意義。
李學林、李美娟認為,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對于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鄧小平教育思想是強大的動力和思想武器。鄧小平教育思想對教育工作進行了正確的定位,即教育是基礎和根本,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發展科技,基礎在教育,要保證教育的基礎地位,并且,要將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第二,鄧小平教育思想指明了教育工作的方向,明確了教育工作的目標。鄧小平教育思想闡明了發展教育的基本思路、戰略目標和工作方針,指明了我國教育發展的正確方向。第三,鄧小平教育思想推動了我國教育工作的全面發展。[1](P18)
姚炳明、丁勝利基于和諧視野,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論述了鄧小平教育思想對于當前大學生和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他們論述到,鄧小平教育思想是對當前大學生進行和諧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和理論基礎。從實踐層面來說,鄧小平和諧教育思想具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對教育工作者來說的,二是對受教育者來說的。為了實現鄧小平和諧教育思想的實踐價值,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研究和學習鄧小平和諧教育思想的深刻內涵及其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意義。其次,在高校兩課教學中,結合當前和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點,引導學生掌握鄧小平和諧教育思想的內涵,并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作為受教育者,大學生在社會生活學習和實踐中,應自覺地以鄧小平和諧教育思想為指導,將各種有益的知識付諸于實踐,促進自己的全面發展,力爭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四有”新人。[6](P64)
陳洪、魏勇剛則從鄧小平教育戰略地位思想、教育投資思想、尊師重教思想三個方面論述了鄧小平教育思想對發展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重要意義。他們認為,鄧小平教育戰略地位思想對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意義為:第一,深刻認識學前教育事業的地位和功能。第二,正確處理學前教育事業同其他事業發展之間的關系。鄧小平教育投資思想對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意義為:使人們認識到,教育投資是一種智力投資。同時,要爭取社會力量參與教育投資。鄧小平尊師重教思想對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意義為:努力貫徹鄧小平尊師重教的思想,從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民族振興的戰略高度去認識和解決幼兒園教師的身份、地位和待遇問題。[7](P64-66)
通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近年來,學術界對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也有一些不足,對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間。
第一,對鄧小平德育思想的研究相對較少。德育為先的思想貫穿在鄧小平的教育思想中。鄧小平指出:“要特別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下兩代,一定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一定不能讓我們的青少年作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俘虜,那絕對不行。”[8](P111)1989年,在同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鄧小平說:“我們最大的失誤在教育方面,對青年的思想教育抓得不夠,教育發展不夠。”[8](P287)黨的十八大也指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目前,我國道德建設的主流是好的,但不可否認,在一些領域也存在著一些道德失范的現象,應引起高度重視。加強德育工作是培養社會主義人才的根本保證,因此,今后應加強對鄧小平德育思想的研究,汲取鄧小平德育思想的養分,培養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
第二,對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研究與實際結合的程度還有待加深。近年來,理論工作者對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研究多是對其內容和特征的研究,重復較多,而對其時代意義的研究則相對較少。應加強對鄧小平教育思想時代價值的研究,各領域的理論工作者應結合當前中國教育實際,有針對性地對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實際指導意義進行研究。比如,我國當前正在進行素質教育,可以研究鄧小平教育思想對素質教育的意義,以鄧小平教育思想為指導,解決素質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第三,對鄧小平教育思想的比較研究還相對不足。當前,學術界對鄧小平教育思想的研究,多是對其內容或特征的孤立性研究。相對來說,對鄧小平教育思想的比較性研究成果還較少。近年來,一些學者將鄧小平教育思想與毛澤東等人的教育思想進行比較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還有待提高。不僅應加強國內的對比研究,還應加強國際間的對比研究,以借鑒他國教育思想的積極合理的成分,為我所用,真正實現鄧小平關于“教育要面向世界”的展望,推動我國教育國際化。
參考文獻:
[1]李學林,李美娟.淺析鄧小平的教育思想[J].時代教育,2012,(5).
[2]潘鈜.鄧小平教育理論的形成及江澤民、胡錦濤對他的發展[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0,(7).
[3]楊琴,王李俊.新時期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與轉向[J].群文天地, 2012,(2).
[4]王鵬.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論體系解析[J].經濟視角(中旬), 2012,(4).
[5]劉薇,李佳莎.試論鄧小平教育思想對大學生人生觀的指導作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5).
[6]姚炳明,丁勝利.和諧視野下毛澤東鄧小平教育思想及價值[J].黑河學刊,2011,(7).
[7]陳洪,魏勇剛.鄧小平教育思想對當前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意義[J].學前教育研究,2010,(8).
[8]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