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商融合”型辦學特色的理論脈絡與實踐難題
趙亞翔
(西南政法大學管理學院,重慶渝北401120)
摘要:通過文獻分析,將學術界對“法商融合”理論認知與價值取向歸納為肯定論、否定論和限定論這三種類型,并認為限定論是“法商融合”型辦學特色的一個理論基礎。對“法商融合”型辦學特色的實踐和理論探索結果進行了梳理,發現“法商融合”型辦學特色的現實實踐在課程設置與教材開發上面臨的“二張皮難題”即“商”與“法”的融合缺乏有機一體性,進而強調應通過教研、教改創新來解決“法商融合”型辦學特色在實踐中面臨的“二張皮難題”。
關鍵詞:法商融合;辦學特色;人才培養;實踐難題
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同質化辦學的潮流。具體而言,這種同質化辦學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即課程的同質化、學科的同質化和學校文化的同質化。然而,實踐證明,這種“大而全”、“小而全”的同質化、外延式發展的辦學方式在滿足社會的差異化人才需求與辦學競爭力方面具有顯著的缺陷。在此背景之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這種同質化辦學潮流進行了剎車與引導,其明確提出要“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由此而論,為了更加有效地滿足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打造高校的辦學特色已在國家戰略與管控層面引起重視,進而成為高校辦學實踐與教研教改理論界的一個熱點命題。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這樣一種經驗現象,即一些政法、商學(或財經)等學科特色型高等學校在圍繞其強勢或特色學科構建多專業群落、實施“小綜合”辦學方略的過程中,積極展開了打造“法商融合”型辦學特色的辦學實踐。本文采用文獻分析法對該經驗現象進行了總結,并就在實踐中如何豐富、完善“法商融合”型辦學特色提出了展望。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被提出以后,“法商融合”的理論意蘊就頗受爭議,而要準確認識“法商融合”辦學特色的理論邏輯與實踐價值,厘清“法商融合”的爭議焦點與觀點取向就十分必要。經過文獻檢索與系統分析,本文將已有文獻對“法商融合”的理論認知與價值取向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1-5]:
(一)肯定論
肯定論認為“法商融合”的提法是科學的,因為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法律與商事互相結合、密切聯系,乃至融合成一體、協調發展,其融合的可能性可以從兩方面理解:其一,效率與公正的統一是現代社會文明發展的二個基本法則。其二,法與商之間辨證統一,盡管計劃經濟曾一度割裂了法與商的有機關聯,但只有法商融合,才能確保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康有序。
(二)否定論
否定論認為:“法商融合”的提法不具科學性:首先,商與法都有兩重意義,即:狹義的商是指商業和商事活動,廣義的商是指整個經濟活動;狹義的法,是指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廣義的法是指法律、法規的總和。無論從哪個意義上界定法與商,都只有少數的法與商有直接聯系,大部分法與商并沒有直接聯系,故法和商不能融合。其次,法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商則屬于經濟基礎的范疇,而不同范疇的東西不能相互融合。其三,法是社會規則或規范,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意識現象,但商是一種客觀的經濟活動,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存在現象,而主觀意識與客觀存在則不能融合。
(三)限定論
限定論認為“法商融合”的提法從學科創設方面來講難以成立,因為其融合點只能從兩個相反的角度去確定:要么以“商的法”為融合結果從而形成商法,可商法早已成為法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要么以“法的商”為融合結果,但該結果卻是無法理解的荒誕之物。但從社會需求的現實意義上而言,“法商融合”的提法則不乏合理性:一方面是法與商在學術研究方法上可以融合,即把“法現象”與“商現象”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探討法與商的相互聯系和作用;另一方面是培養既懂法又懂商(以法“護”商與以商“善”法)的復合型人才;此外,“法商融合”作為一個特定的應然命題,其“法”有一個限定性的預設外延:與市場經濟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
有學者基于“限定論”進一步提出了“法商管理”的理論構想,該理論構想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具體內容:其一,“法商管理”既是綜合管理學、法學相關知識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計劃、組織、管理和控制的理論和方法,亦是一個復合概念,即由“管理”、“商”、“法”三個子概念構成,其中的“管理”則是目的、核心并且表明了“法商管理”屬于管理學及管理方法范疇。其二,“商”即“商事”,是管理的對象,包括一切營利性組織的全部經營活動。其三,“法商管理”中的“法”主要是指為規范“商事”而創構的法律法規的集合體。孫選中等還認為,“法商管理”的概念內涵應有廣狹義之別:廣義上的“法商管理”在企業經營活動中既重視對商業經營規則遵循的管控以盡量規避經營風險,亦重視對相關法律規則遵循的管控以規避法律風險;狹義上的“法商管理”則主要指在將管理學與民商法學基本理論和方法相融通的基礎上而形成的交叉學科。[6]此外,在“2010中國法商管理高端論壇”上,孫選中則將“法商管理”的特點概
括為三個結合,即:商學知識和法學知識的結合、效率與公平的結合以及經商智慧與法律精神的結合。[7]進而言之,在限定論基礎上發展、豐富起來的“法商管理”理論為“法商融合”辦學特色的社會價值與可實踐性提供了一個堅實的理論基點。
(一)高校的辦學實踐
湖南商學院為了形成自身法學專業的辦學特色,正式推出了法商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該方案不僅對應開設的法學類必修課程做出了規定,還特地引入了一批具有商科性質的管理學、市場營銷學和會計學等課程。[8]再如,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提出了“法商型”商學院這一特色辦學定位,其具體實踐方式與路徑為:順應、依托中國政法大學在法學領域的辦學特色與優勢,實現商科專業與法學專業的“法商融合”:其一,學校層面的“法商融合”,即商學院為法學專業的學生開設多門商科的通識課和選修課,而商學院的本科生則可選修法學類相關課程;其二,商學院師資力量的“法商融合”,引進、培養一定比例既具有扎實商學造詣又能貫通法學知識的教師;其三,倡導、扶持一批“法商融合”的科研項目;其四,在第二課堂中注重嵌入“法商融合”的項目與文化載體,促進商科專業學生形成“法商融合”的素養。[9]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西南政法大學以“特設”的方式正式創辦了“勞動關系”專業并于2014年正式開始面向全國招生,該專業的培養目標為:滿足現代工商企業在勞動關系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并依托西南政法大學在法學教育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強調法商融合特色(即既注重企業勞動關系管理實務技能的培養,亦注重對學生法律專業知識與法制意識的培養),力圖使該專業成為承載西南政法大學“法商融合”辦學特色的一個典范實體。[10]
(二)學者的理論探索
一些學者亦對“法商融合”型辦學特色的實施方式進行了探索,如龔志軍[11]認為卓越法律人才應使學生同時具備“法”和“商”的知識結構,能夠綜合運用“法”和“商”的思維方式解決實際問題,具體而言:“法”和“商”在人才培養方案上結合是前提;“法”和“商”在思維上融合是關鍵;“法”和“商”在文化上融合是需要;“法”和“商”在師資上復合是重要條件;“法”和“商”在實習與實踐環節上復合是重要環節。再如牛君、林軍[12]認為在政法類院校培養商科人才的過程中,“法商融合”模式勢在必行,他們還就“法商融合”的具體教學方式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人才培養方案應充分體現“寬口徑、重交叉,管理學、經濟學和法學相結合”的專業特色建設立體框架;二是應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加強新教材建設。譬如:面向企業管理專業開設的《現代企業制度》這門課程,就可以與公司法的規定結合起來;三是應通過請進來、派出去的方法,培養一支雙師型教學團隊;四是應進一步加強、完善實踐教學,培養應用性人才,而實踐教學既包括校內實踐教學(如案例教學、實驗室教學、第二課堂教學、撰寫論文等),也包括校外實踐教學(如企業頂崗實習、暑期專業實踐和畢業實習等),且應重視校內實踐教學和校外實踐教學之間協同效應的發揮。
辦學特色與高校辦學特色的概念意蘊分別是:辦學特色是辦學主體在長期教育實踐中所形成的獨特的、優質的、穩定的教育風貌;而高校的辦學特色則是指一所高校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所形成的持久而穩定的發展方式和被社會公認的、獨特的、優良的辦學特征。需要強調的是,辦學特色應該是一種基于辦學主體自身的比較優勢而實施的一種辦學實踐和發展方式,與規模大小、學科專全以及專業多寡并無必然聯系。[13-14]由此而論,在中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進程中,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市場將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時代語境下,政法、商學(或財經)等學科特色型高校基于“法商融合”的限定論而積極打造“法商融合”型辦學特色的實踐活動無疑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其既有利于滿足社會對“法商融合”型人才的現實需求,亦有利于這些政法、商學(或財經)等學科特色型高校基于自身所擁有的比較優勢而夯實辦學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然而,從上文所梳理的“法商融合”型辦學特色的高校實踐與理論探索結果來看,雖然“法商融合”型辦學特色的實踐活動在學科建設、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學方式以及校園文化建設等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突破與創新成果,但僅就課程設置與教材開發方面而論,其就面臨著一個尚待解決的顯著難題,即:“商”與“法”的融合缺乏有機一體性而處于“商學+法學”的“二張皮”式狀態(簡稱為“二張皮難題”)。因而,解決“法商融合”型辦學特色在實踐中所面臨的“二張皮難題”,將因學科分化而形成的法學知識與商學知識再次顯著地有機整合起來以更加高效地釋放“法商”知識的協同效應,無疑是一個頗有意義的教研、教改創新方向。
(注:本文受到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營銷法務管理》課程創設與教材開發——基于‘法商融合’型辦學特色”資助,課題編號:CQGJ13C526)
參考文獻:
[1]程信和.法商融合論[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4).
[2]吳家清.關于法商融合的多角審視[J].商學論壇,1995,(1).
[3]郭澤琛,潘嘉瑋.對“法商融合”的質疑[J].商學論壇,1995,(2).
[4]張杰林.“法商融合”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J].商學論壇,1995,(2).
[5]姚莉英.論法商融合的科學內涵及其現實意義[J].社會科學家, 1998,(3).
[6]柴小青.論法商管理理論創建的現實需求與邏輯基礎[C].第六屆中國管理學年會——公司治理分會場論文集,2011.
[7]梁捷.法商管理為企業穿上防彈衣[N].光明日報,2010-12-14.
[8]劉夢蘭.商學院法學專業法商結合人才培養方案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04,(12).
[9]孫選中,王玲.“法商”型商學院的發展創新實踐[J].中國法學教育研究,2008,(3).
[10]朱昕,陳張達.勞動關系專業首次招生[OL].(2014-04-16).http:// news.swupl.edu.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594,2014-09-02.
[11]龔志軍.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五維一體”“法商結合”模式研究[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3,(2).
[12]牛君,林軍.對政法院校“法商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思考[J].當代經濟,2010,(19).
[13]楊曉霞,劉暉.高校辦學特色研究綜述[J].高教探索,2009,(1).
[14]李立國.論高等學校的綜合發展與特色辦學[J].教育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