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實施低碳教育的三維邏輯解析
王明剛
(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廣東廣州511442)
摘要:解決氣候變暖問題,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政府必須通過低碳教育培養全民的低碳意識。低碳教育是低碳發展的根基。作為教育機構,高等院校應與時俱進,應對低碳經濟形勢變化和社會需求,通過專業和課程設置、教學實踐、社會實踐等進行教育教學改革,讓低碳的理念深入到學生的思想之中,認識到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們不僅意識到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而且學習到低碳、環保的專業知識,具備自覺踐行低碳生活和工作的思想意識,掌握低碳生產和低碳生活必備的知識與技能。
關鍵詞:高校;環境教育;低碳教育;低碳校園
高校低碳教育是環境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以跨學科為特征,通過教育手段灌輸低碳發展理念,提高學生的低碳意識,使其掌握低碳生產和低碳生活知識與技能,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和態度的教育科學。
著名的綠色政治人士、美國環保運動倡導者丹尼爾·A·科爾曼曾言:技術進步解決不了由技術造成的環境危機問題。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社會,需要技術的創新支持、資金的投入保障、制度的建設完善,更需要加強人的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思想層面的教育。政府在這方面所應承擔的教育責任,一是要教育全體國民,樹立低碳理念,過低碳生活,走低碳經濟發展之路;二是把我國社會未來的建設者不僅培養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職業人,而且是具有低碳思想意識和低碳行為方式的社會人。從這個角度講,低碳教育走進職業學校,是時代賦予職業教育的必然要求。
英國學者盧卡斯(Locus)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環境教育模式,即環境教育是關于環境的教育、通過環境的教育、為了環境的教育。在環境教育框架下加強大學生的低碳教育,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低碳意識,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自覺實踐低碳行動,是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根據教育的因果關系從“為了環境的教育”(一維)、“通過環境的教育”(二維)、“關于環境的教育”(三維)等維度因果探析高校低碳教育的實施意義、目標和內容。
(一)高校實施低碳教育的必要性
1.小學至高中階段教育的缺乏
低碳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應該從小抓起、從娃娃抓起,但是由于小學至高中階段的學生學習壓力過大,以升學為主的應試教育模式擠壓了素質教育的時間和空間,使得最基本的素質教育必須在大學教育階段進行補充和推進,在大學生們走入社會之前完成最后的使命。
2.步入社會之前的補課
促成全球經濟向低碳、資源高效的未來轉型,大學生應成為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社會的急先鋒和主力軍。大學生是未來各行業的研究者、決策者、管理者和行動者,他們的低碳意識和低碳行動對未來環境問題、氣候變化問題的預防和解決將產生重要影響,直接影響各行業的環保發展動向。同時,作為家庭中心,在傳播低碳理念和實踐低碳發展方面,大學生起著重要的輻射作用。
高校通過在課程設置、學生實踐、低碳校園等方面全方位開展低碳教育,在學生中樹立環境保護、低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并將這種全方位的意識教育滲透到自然、社會、理工、人文科學等綜合性教學和實踐環節中,使其成為學生的基礎知識結構以及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使各學科的大學生成為具有低碳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擁有低碳知識和技能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
(二)高校實施低碳教育的目的
1.學會尊重自然
首先,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價值觀是低碳教育的首要目標。尊重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尊重自然、尊重環境、尊重當代人的尊嚴、尊重后代的人權、尊重生物多樣化,正確處理發展與改革、經濟增長與持續發展、人與人關系,科學對待人與環境的利益關系,擺正人在環境中的位置。
2.科學、技術與社會有機融合
其次,注重科學、技術與社會(STS)有機融合是低碳教育的重要任務。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使科學技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全面地影響人類的生活,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新問題,如自然資源過度消耗、地球環境全面惡化等,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科技與社會的關系,對科學技術的應用重新進行價值判斷,形成科學技術與人類未來、社會發展相統一的科學價值觀。
3.整合學科、促進學科融合
低碳教育是整合學科、促進學科融合的一個重要平臺。為適應新的學科群和知識結構新板塊的出現,高等教育學科正朝著綜合、統整和重組的方向發展,而低碳課程正體現了這個發展方向,它對加強學生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跨學科的探究能力和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具有重要的價值。
4.培養學生的低碳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
引導學生著眼未來,養成低碳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具備一定的低碳道德素養和科學探究精神,共建人類生態文明是開展低碳教育的根本意圖。在未來十年,今天的在校大學生將成為實現減排承諾的建設者和主力軍,通過低碳課程的開設,讓大學生完整地了解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面臨的共同危機,了解作為一個地球公民應如何承擔低碳發展的共同責任,對我國推行低碳經濟至關重要。
低碳校園的基本內涵是校園的基礎設施和日常運營與師生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是低碳環保的。高校應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低碳管理的思想融入到學校的辦學和日常管理中,以環境教育人、啟發人,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一)創建低碳校園的必要性
1.創建低碳校園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構成
校園也是環境的一部分,是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低碳校園建設的重點在于將綠色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貫徹到學校建設的方方面面,讓大學生們身處其中、耳濡目染。同時,低碳校園的建設融合了高校承擔教育、科研和社會服務的職責,必須肩負起探索低碳環保科技創新,發揮高校低碳發展示范區和科技創新主力軍的使命。
2.創建低碳校園是高校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1999年高校擴招,高校建設規模、師生人數和耗能設備急劇增加,能源消費開支逐年加速上升,成為高校沉重的經濟負擔。其中包括土地、建筑基礎設施等發展性消費,交通、水、電、暖等維持運轉性消費以及飲食、文體、圖書、醫療衛生與生活用品等生活性消費。建設節約型校園,在土地、基礎設施建設、能源使用等方面做好環保、循環利用、高效管理等,可以有效降低辦學成本,提高辦學效益。
(二)低碳校園建設的基本途徑
1.加強教育宣傳,營造低碳文化氛圍
(1)低碳教育的宣傳方式:利用廣播、校園網、校報、宣傳欄等校內輿論陣地,開展以建設低碳校園為主題的班會、講座、演講比賽等,也可以結合3月12日“植樹節”、6月5日“世界環境日”、5月31日“世界無煙日”、4月22日“地球日”、愛鳥周等環境紀念日,開展低碳知識的宣傳活動。
(2)低碳教育的宣傳內容:①碳基本知識。如碳在自然界中怎樣循環的、大氣溫室效應原理、碳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的災難性后果、碳匯及碳捕捉等;②宣傳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如《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③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如自然資源是有限的、當前嚴峻的生態形勢與發展趨勢、傾聽世界的聲音—低碳是我們的唯一選擇、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世界在行動、應對氣候的變化—中國的責任、減少碳排放—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推動經濟轉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等;④綠色消費。如號召購買有機蔬菜,支持生態農業發展;不購買包裝豪華的商品,抵制白色污染;選擇節能環保型汽車和新能源汽車,低碳出行;垃圾分類等;⑤學校的低碳教育結構圖。比如:學校開設的低碳專業課、公修課、實踐活動,成立的相關協會及活動。
(3)低碳教育的宣傳目標:使師生員工了解當前國內外嚴峻的生存環境與生態形勢,培養大學生的低碳意識和環境價值觀,使大學生形成與環境和諧共存的行為模式,自覺參與低碳行動。
2.創造低碳環境
建設低碳校園的目是減少校園內二氧化碳的排量。在這方面,學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比如建設生態園林,提高校園綠化覆蓋率以提高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采用太陽能、風力發電;禁止提供和使用一次性方便袋、一次性筷子等;采用高效節能教學設備、器材、照明器具;推廣“無紙化”辦公和教學,節約紙張和用電;教材循環利用;改造雨水回收利用系統,提高雨水利用效率;使用節能沖水馬桶,節約水資源;建設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做好廢棄物的分類、處置、利用,變廢為寶;升級食堂設備,減少廢氣污染;合理安排公務出車,節省車輛支出和用油……以此將低碳教育與校園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融為整合一體,使學校成為名副其實的低碳教育基地。
3.教師做好示范
低碳校園的創建最終要靠全體師生的共同實踐,教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能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低碳教育氛圍,理解構建低碳校園的長遠意義,支持低碳校園的建設。如無紙化辦公、教科書循環使用、主動進行垃圾分類、隨手關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
改革教學內容,將低碳教育融入課程體系,根據不同專業人才的特點和社會要求,通過專門課程的教學和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知識的滲透,最終實現低碳教育的目的。
把專業教學與低碳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低碳教育滲透到專業教學中,使學生能夠形成系統的低碳意識,掌握理論聯系實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一)倡導低碳消費,推動學生主動實施低碳行動
1.倡導采取低碳消費模式,減少碳排放
發展低碳經濟,必須同時推進低碳經濟模式和低碳消費模式。大學生的低碳知識再多、技能再高,如果消費觀念不能轉變,不能體現在具體行動上,低碳教育就失去了意義。實現低碳未來,大學生必須從環境保護的主動執行者的角度來認識環境保護問題,轉變消費模式。本著理性、適度、節儉的原則,自覺響應節能減排的號召,追求綠色簡約的低碳生活方式,為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氣候變暖承擔起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2.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環保社團,開展社會實踐
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必須依靠公眾及社會團體的支持和參與,公眾、團體和組織的參與方式和參與程度將決定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進程。與學生的個體行為相比,環保社團作為一個組織,在宣傳教育和參與活動方面更具優勢。比如可以組織開展科普宣傳、創辦學生論壇、組織志愿活動,實現信息傳遞、資源共享、共同行動。
(二)學習專業知識,推進低碳經濟發展
實現低碳經濟要求高校能夠圍繞低碳經濟發展,不僅在環境專業教學中加強低碳教育,而且在非環境專業教學中滲透低碳經濟思想,實現在研究、技術、生產、管理等多領域、多
學科、多環節緊緊圍繞低碳經濟,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
1.了解碳的基本知識
低碳未來涉及經濟、產業、能源、建筑、交通等多領域的未來發展前景,大學生們需要全方位的了解實現低碳經濟的諸多要素。從低碳本身的邏輯結構看,首先要認識碳在自然界的作用和它是如何循環的。碳是一種生命元素,是所有生物體和有機化合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由于碳元素在生物圈、地圈、水圈及大氣圈中的交換、循環,才維系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和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其次,要了解引起氣候變暖的根本原因和溫室效應原理。工業革命以來,隨著人類的化石資源消耗的不斷加劇和大量森林不斷被砍伐,大氣中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濃度逐步增加,地球的溫室效應不斷變強,從而引發了全球氣候逐步變暖;第三,認識到全球氣候變暖對地球環境與人類的影響。如由于氣溫升高而引發自然界水循環加快,會導致濕地萎縮、淡水資源危機和極端氣候事件。再如由于氣溫升高引發海水溫度升高,導致海水碳匯能力減弱,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進一步提高,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第四,了解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舉措及成效。在輸入環節為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零排放的清潔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等;在輸出環節,實施碳匯、碳捕捉、碳封存和碳的資源化利用(即CCS-A)技術;在中間環節,實施需求控制、能效控制和發展低碳經濟、普及低碳生活。
2.深化專業教學滲透,增強低碳意識
低碳與很多專業學科密切相關,涉及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管理科學。低碳教育與專業相結合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結合專業教材滲透低碳教育,使學生盡可能以書本、課堂教學的主渠道獲得低碳的有關知識,在傳授文化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樹立低碳理念以達到滲透目的。
如講到電能如何產生時,讓學生知道,節約一度電,至少可節省340克標煤,減少272克粉塵、997克二氧化碳、30克的二氧化硫排放;在講到生態農業的時候,講述秸稈焚燒的危害:小麥、稻子、玉米收割時節,稻稈焚燒、拋河、拋溝現象隨處可見,造成了大氣、河水的嚴重污染,使用沼氣池,不僅能解決這些問題,而且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在講到森林環境學時,講解節約用紙、一次性筷子和森林保護的關系:回收1噸廢紙能產生800千克的再生紙,可以少砍17棵大樹,節約用紙就是保護森林資源,保護環境等;在講到循環經濟學的時候,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關的工廠,成為再生資源;家用電器可以送到專門的廠家進行分解回收。家里可以準備不同的垃圾袋,分別收集廢紙、塑料、包裝盒等,每天進行垃圾分類和回收,盡量做到變廢為寶。
在國外高等院校,也大多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在英國,近年來涉及環境內容的課程在大學、多科技術學院和其它高等教育機構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一些多科技術學院在為數不少的非直接性課程中發展了環境學習的內容。以“環境科學”為總目標的許多專題均在文、理科的必修課與選修課中體現,例如人類生態學、地形研究、資源管理等。至于專業環境教育,目前英國的高等院校中已有為250多個學位和文憑而設的范圍極廣的環境自然課程。
在澳大利亞的大學(教育學院、師范院校),環境知識被融入具體的學科。一些高等院校嘗試建立環境學科的綜合性系科,如維多利亞州的羅斯頓高等教育學院于1973年將物理系、化學系、生物學系、地球科學系和數學系合并為環境學系,其目的是培養具有較高環境學識的中學師資。
70年代后日本的高等教育中跨領域、跨學科學習受到重視。自1971年起,環境課程成為大學內引人矚目的選修課。同時,高校環境教育的理論研究也得到較好的發展,在環境教育的范圍與目標、教學目的、教學方法等領域內取得了系列成果。
在印度,大多數大學與師資培訓學院都把環境教育內部滲透在其它學科里進行(即“滲透法”),以顯示課程的環境化,但缺乏明顯的內容傾向。很多發展中國家由于專業師資的缺乏,亦采取“滲透法”進行環境教育。
3.在專業實踐教學中推進低碳教育
我國大學生的環境意識存在知行脫節、環保實踐欠缺的問題。在專業建設、課程安排、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將實踐與低碳生活結合起來,利用專業課等實踐教學,讓學生參與到低碳生活的實踐中來。鼓勵學生參與低碳問題的實踐活動,把系統的理論知識與在實際中應用所學知識結合起來,既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又能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探索解決低碳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例如,在實驗過程中進行低碳操作。化學實驗中對尾氣進行吸收,反應后的廢液、廢渣不隨意倒入水池,而是分類回收,培養學生的實驗習慣;幫助學生學會從低碳角度設計、改進、挑選實驗方案,選取實驗材料;盡可能采用無毒無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實驗方案和選擇無污染、可回收、可循環利用的實驗材料。
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社會已成為我國的戰略重點和全民教育重要方向,我們要想在未來的國際經濟政治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低碳理念的引入勢在必行,而在高校教育中大力推廣低碳教育,并將之付諸實踐,將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注:本文系廣州市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院校低碳教育和校園實踐的系統建設研究》)
參考文獻:
[1]麻東鋒.關于高等學校引入低碳教育的思考[J].北方環境,2010,(2).
[2]高連鳳.文化視野下低碳教育體系構建的內容探討[J].中國商界,2012,(7).
[3]丁曉楠.國內外低碳教育現狀比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
[4]任聰敏.低碳經濟下的高職人才培養[J].職教通訊,2011,(5).
[5]王軍潔.低碳經濟背景下的專業建設及專業課程開發[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