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輔導員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汪淼,汪先平
(安徽財經大學,安徽蚌埠233041)
摘要:高校輔導員的主要職能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輔導員通過開展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更能起到“潤物無聲”的效果。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體現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有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輔導員在對大學生進行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以學生為本、深入大學生實際生活,注重與學生的互動。通過教育內容生活化、教育方法綜合化、教育載體多樣化,達到育人目的,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實效性;以人為本
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關注學生現實生活的教育,通過自然的、直觀的教育方法對學生的思想觀念與價值取向進行引導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則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與知心朋友”,對大學生進行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是對課堂教育的補充和延伸。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大學生的實際生活需求,做好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有利于提高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而且有利于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有利于體現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
人的本質特征就是主體性。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對學生的關注。既關注大學生的精神世界,也關注他們的日常生活。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只注重單方面向學生灌輸主流的政治意識形態,過多地強調個人對集體的服從,而學生個體的實際生活需要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忽視了大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如今,大學生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容易導致學生“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從大學生自身的實際出發,貼近大學生的生活,使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人而異,注意尊重和保護人的個性,有意識地為學生發展創造既有紀律又有自由,生動活潑的良好氛圍,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擺正個體發展與群體發展、社會發展的關系,正確理解和把握個性發展的意義和價值,提高學生個性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發展和完善學生的道德品質過程中取得的實際效果。在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和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張的大背景下,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及信息渠道日益多元化,他們在價值觀念、行為方式以及話語體系等方面都表現出強烈的時代特征。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度更大、要求更高。面對個性鮮活的大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具體性,只有在具體生活中才能考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實效性。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容思想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從大學生實際生活出發,從大學生的不同個性和成長規律入手,通過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工作,變被動地“說教”為主動自覺,既適應了新時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也符合大學生的實際需求,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三)有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既是“強國之魂”,也是“個人發展之魂”。價值觀最基本的主體是個人。大學生作為人民群眾的一部分,需要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然而,大學生由于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的局限,難以自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需要充分發揮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輔導員在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通過對學生的正確引導,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并逐漸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靠攏;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以學生為本
以學生為本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以學生為本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1]以學生為本既是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的出發點,也是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腳點。輔導員應注重了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成長過程中的實際需要、困難和問題,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學生雙向互動,進行思想交流。理解學生就是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內在心理需求。只有使教育內容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才能使學生主動接受外部教育,從而通過各種途徑去踐行。關心學生主要是關心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的現實需求,通過體驗、感受,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轉變思想觀念,提高思想認識。輔導員要把是否有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作為檢驗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
(二)深入現實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也歸于生活。輔導員在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面對學生的生活,尊重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了解他們因社會生活變化而帶來的道德認知和價值判
斷的需求,讓教育內容真正切合當代大學生的內在動機與需求。其次輔導員要關注學生生活,從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輔導員要利用自身優勢,經常翻看學生檔案、走訪學生宿舍,主動了解學生。通過檔案資料了解學生的成長背景,通過走訪宿舍與學生聊天,了解他們的思想現狀及生活現狀,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時,輔導員還應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從而自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注重教育主客體間互動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不是教育主體單方面的活動過程,而是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共同參與、相互作用的過程。高校輔導員在開展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說過:“教師作為集體的成員,具有更成熟的、更豐富的經驗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設計中繼續發展的種種可能,不僅是有權而且有責任提出活動的方針。”[2]因此,在尊重學生主體性地位的同時,輔導員也要積極發揮引導作用,既不能無計劃的開展工作,也不能把學生當做“工具”進行單向灌輸,要選擇那些合乎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的方法。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建立起良性協調的互動關系,才有助于學生更多地接受輔導員的指導。
(一)教育內容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務以及教育對象的思想實際所確定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目的和任務內在規定的豐富性以及大學生精神世界發展的多樣性,決定了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廣泛的。
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大學生思想實際緊密結合,貼近大學生生活。伴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多元的價值沖突,拜金主義、享樂之風以及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就業壓力讓許多大學生感到焦慮、困惑。由于我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還不夠精細化,沒有專業的心理輔導、職業輔導、生活輔導等,需要由輔導員對大學生進行及時的疏導,因此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對學生進行世界觀、政治觀、人生觀、法制觀、道德觀教育,還涉及大學生的擇業交友、心理健康、消費觀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等方方面面,將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既教育學生、引導學生,又關心學生、幫助學生。通過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
(二)教育方法綜合化
方法,就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為達到預期目的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人們要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須從事一系列思維和實踐活動,這些活動所采用的各種方式,包括步驟、程序、格式等,通稱為方法。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摘錄過黑格爾《邏輯學》中的一段話:“在探索的認識中,方法就是工具,是在主體方面的某個手段,主體方面通過這個手段和客體相聯系。”[3]方法在形式上是主觀的,在內容上是客觀的。輔導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既需要采用一定方法,也可能發展、創造一定方法。只有綜合運用多種教育方法,因時因地因人而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象是人,人的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是由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面臨著學習、情感、就業壓力、人際關系等許多問題。對于不同的問題,輔導員應根據學生個體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輔導員在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時應避免講“大道理”,可以用典型教育法將抽象的說理變成現實生活中的事例,通過“講故事”來進行教育,從而激起大學生思想情感的共鳴。再如,輔導員在處理學生擇業交友方面的問題時,可以采用情境模擬法、價值澄清法等,通過對具體情境的假設、模擬讓學生切身體會,引導學生去感受、思考,從而做出價值判斷及選擇。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能夠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輔導員需要根據具體問題、具體情境,綜合運用不同的方法,從而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載體多樣化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承載、傳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運用,且主客體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4]通過一定載體對人們進行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性要求。在開展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輔導員需要選擇一定的教育形式開展活動,并通過這些形式與大學生進行互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發生了很多新變化,傳統的借助開班會、學習等載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對許多學生已不適用。需要通過新載體對大學生進行教育。首先,輔導員應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寓于班級管理之中,并與管理手段相配合,通過有效的班級管理,使大學生對集體產生認同感,自覺遵守班級紀律和學校的規章制度,久而久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果一個班集體管理混亂,學生的思想問題就會層出不窮,思想政治教育在這樣的氛圍里很難產生良好的效果。其次,輔導員要有意識地開展各種集體活動,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于活動之中,調動大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他們在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5]實踐活動是人們形成正確認識和思想觀念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徑之一。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參觀訪問、社區服務、社會調查等活動,讓大學生在實踐中獲得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學習的機會,從而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再次,隨著互聯網覆蓋面越來越廣,思想政治教育開始進入計算機網絡。輔導員應主動占領網絡陣地,積極運用網絡載體向大學生傳播豐富、正確、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幫助大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以及健康的精神狀態。同時,通過QQ、微信、微博等網絡傳播工具,輔導員和學生之間可以進行平等交流、雙向互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
輔導員是大學生的“人生導師”與“知心朋友”,輔導員應積極利用自身優勢,對大學生進行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以學生為本,深入大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生活化的教育內容,綜合化的教育方法,以及多樣化的教育載體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服務,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03.
[2]杜威.杜威五大演講[M].胡適譯,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162.
[3]列寧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9.
[4]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40.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