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設計專業創新性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探索
張洋
(湖北經濟學院,湖北武漢430205)
摘要:創新性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是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對人才需求的必然趨勢。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從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專業課程的設置、專業教學的實施、專業實踐教學的開展及“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建立等方面,積極開展各項教學工作、豐富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探索適應專業發展和社會需求的創新性復合型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方法。
關鍵詞:環境設計;創新性;復合型;人才培養
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文件要求,藝術學成為一個新的學科門類,相應下設的環境藝術設計方向也做出了一定的調整,更新為環境設計專業。專業的調整以及名稱的更改,說明了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導性文件在隨著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在不斷更新,并且釋放出一些新的信息,那就是專業性質、人才培養、教學形式、教學內容也需要適應時代的變化。環境設計較以往而言,更加強調藝術設計與環境工程、技術手段、實踐教學的結合,強調創新性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就目前的教育現狀而言,環境設計教學還是缺乏一定的創新性,容易使學生養成按部就班、墨守成規的習慣,而且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也沒有辦法全面滿足社會及用人單位對復合型專業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教育與社會需求的脫節現象,致使環境設計專業的教育工作者要對人才培養及專業教學引起新的思考和嘗試,力求培養出創新性復合型的專業人才。
高校是教育人、培養人、發展人的學術組織。高校的根本任務培養人才,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直接要求和有效保障。環境設計專業的發展依賴于人才培養方案的更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要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符合社會的發展規律、結合學校的辦學思想、滿足專業的教學方法。
環境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必須從環境設計的實際出發,對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設置、學期安排、教學內容、畢業要求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地考慮,突出設計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強化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培養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系統掌握環境設計專業基本理論,具備較強的環境設計創意與制作技能,能在各類事業單位、政府部門、設計機構和環境設計企業從事設計創意、制作與項目管理的創新性復合型人才。
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還要注重更新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及教學管理的觀念,要遵循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實際,以學生為中心,為人才培養服務,適應新時期教育發展的目標和要求?!耙詫W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創新性復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結合環境設計專業的特點,制定新的以學生為中心的,適合環境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培養創新性復合型人才的當務之急。
目前在部分高校里,特別是一些綜合性高校,“院系壁壘”的情況依然存在,合力育人的機制尚未真正建立,管理觀念和運行機制仍囿于傳統。針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專業的教育,特別是環境設計新專業的教育更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利用高校多學科、多專業的優勢,加強專業結合和通識教育,增添一些與環境設計專業相關的課程,如經濟學、管理學、法學、土木工程、建筑學等。注重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互融合,探索符合環境設計專業特色的通識課程教學模式,更新教育管理理念,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尋求符合環境設計專業的通識教育機制,使學生全面掌握專業知識結構,既具有良好科學與人文素養,又具備扎實專業基礎和較強的創新及實踐能力,為創新性復合型人才培養服務。
專業的調整其目的就是要專業特色更明顯,專業特色的明顯體現在專業教育上,就應該注重突出專業核心課程的設置。環境設計專業的課程要進行課程內容的全方位整合,突出專業核心課程,減少課程間的交叉重復,實行專業核心課程的大課制。大課制教學是指將專業核心課程整合突出,安排在特定的學期,并且將課時增加,在進行核心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再分階段設置與課程相關聯的專項設計,以求將知識要點有條理、有步驟的進行梳理、講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將課程內容融會貫通。如,將環境設計專業的室內設計設置成核心課程,在完成必要的理論知識講授后,分階段地進行空間設計、家具設計、色彩設計、照明設計等專題式教學,這樣能使學生將相關聯的知識整合,有利于發展自主學習。
在進行專業核心課程大課制教學的同時,還要積極主動研究環境設計專業在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特別是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的銜接,尋找改善和解決的方法。在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中,不僅要將專業理論和設計方法進行有效的傳導,還要在教學環節中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和思維能力,以及對設計元素的提取、設計元素的運用及設計元素的表達等設計能力的提升。這些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在今后的專業課程學習中有了一個很大的推進作用。此外,還要不斷地進行教學改革,對專業教師的授課方法和教學設計進行細致研究,拓展教學思路,豐富教學手段,探尋科學的方法來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促使環境設計專業能夠培養出真正的專業人才。
環境設計專業隸屬于設計學學科門類,設計學還包括藝術設計學專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產品設計專業、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公共藝術專業、工藝美術專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其中有許多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是可以互相借鑒、互相影響的。環境設計作為一個集藝術設計、環境工程、技術手段等于一身的交叉性專業,其課程體系建設和專業選修課程設置可以參照各專業方向特色,實現一定程度的融合。環境設計專業可以嘗試豐富選修教育的模式,增加選修課程,打破專業壁壘,實行大專業的通開通選。
針對專業選修課程的開設,特別是一些跨專業的選修課程,嘗試探索行之有效的符合專業發展的教學方法,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發揮不同專業的特長,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選擇權和個性發展,以適應社會的需求和未來職業崗位變遷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同時,對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創新性復合型人才需求進行調查和回訪,收集相關的信息,總結教學經驗,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做到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更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
根據社會需求,加強實踐課程的改革,強化實踐教育。對照環境設計的專業特點,整合、規范專業教學體系和課程設置,走“產學研”合作之路,強化環境設計專業的實踐教育。進一步建立高質量的實踐基地,豐富實踐教學形式,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為學生廣泛參加相關實踐活動創造條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的前提是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鼓勵學生運用“已知”探索“未知”的精神。在實踐教學的環節中,教師只是起到啟發和引導的作用,要把握學生的思考和行為方式,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勵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勇于探索,敢于創新。
此外,可以嘗試增設實踐教學時間,實行彈性學制。環境設計專業的實踐教育是具有長期性和長效性的,而目前許多的專業實踐項目受到時間的限制和場地的制約,教學內容無法全面實施,嚴重影響著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嘗試實行彈性學制,放寬實踐教學的時效,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實踐教學的時間,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假期時間和各種社會資源,實現融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及“產學研”于一體的開放性大實踐教學體系。
環境設計專業的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為了加強實踐教學效果,可以利用高校的學術資源和學術團隊,建立專業工作室,嘗試“工作室制”的專業教育?!肮ぷ魇抑啤苯虒W模式就是依托專業工作室,結合實踐設計項目,采用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融合的形式,將傳統的教學模式向項目實踐的工作室制教學模式轉換,由封閉式的課堂教學方式過渡為開放式的實踐項目教學方式。
“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主要通過采取與市場化項目一致的運作形式,針對課堂教學內容、社會實際設計項目、虛擬設計項目或設計競賽項目等,由專業教師與學生組成項目團隊進行項目的運作工作,開展對實踐設計項目的調查、研究、討論、設計、評價、運用等各個環節的具體工作。在項目運作時,教師主要負責項目的來源,并根據不同性質的實踐項目組建相應的師生項目團隊,負責項目的整體運行、指導及控制。學生根據實踐項目的需求,完成項目設計的整體實踐工作,并及時做好項目的整理和總結工作,為其他設計項目的順利開展積累實踐經驗和設計手段。
為了保證實踐設計項目的持續性和工作室高水平成果的培育,除了在項目運行過程中要強化凝練實踐設計項目團隊外,還要建立相應的“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評價體系及考核機制,創造良好的學術氣氛,以確保實踐設計項目的有效開展和工作室的高效運轉。同時在“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中可嘗試引入一定的市場化競爭機制,在同一工作室進行同一實踐設計項目不同方案的競爭,或是在不同的工作室進行同一實踐設計項目的競爭,以促進工作室健康有序發展和高水平設計成果的涌現,同時也有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項目與團隊之間的雙向選擇。
通過建立“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利用專業基礎教學和實踐設計項目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不斷的探索和完善教學方法,在實踐中建立符合環境設計專業“工作室制”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樣才能夠根據社會需求培養出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相結合的復合型設計人才。
環境設計專業創新性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是社會發展必然趨勢的要求,這是一項相當艱巨的工作,也是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作為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工作者,要引起新的思考和研究,積極開展各項教學改革和教學討論,嘗試新穎的專業教學模式,探索出一條能夠全面滿足社會及用人單位對創新性復合型專業人才需求的人才培養的有效道路。
(注:本文系2014年度湖北經濟學院教學研究課題基金項目“設計藝術學科校企協作產學研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4023)
參考文獻:
[1]呂永中、俞培晃.室內設計原理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3]霍珺、韓榮.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分析[J].山西建筑,2010.
[4]楊冬江.環境藝術設計教學與社會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