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五位一體”視域下的生態文明教育
范夢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學院,北京100083)
摘要: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中,我國自此進入“五位一體”建設新時期,生態文明教育如何與社會主義建設五大方面有機融合并實現本土化發展,是當前我國生態文明教育及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生態文明教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對象性活動;思想政治教育
自上世紀中葉起,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支撐,生態文明教育在發達國家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改善方面發揮了極大作用。而目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也亟需生態文明教育的本土化發展來提供精神力量。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自此,我國開始進入“五位一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階段。此后,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中,生態文明建設被多次提及,生態問題得到空前關注。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提出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新視野,生態文明建設地位的提升,不僅反映出我們黨將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關懷正式納入全面發展視野,更是一種發展思維、發展模式的全方位轉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重要傳播方式,旨在培養一種生態化思維模式和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從而使社會環境得到全面優化。所以,生態文明教育本土化建設是新的社會發展階段中、新的發展要求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科學豐富。
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之間,發達國家的生態文明教育出現了一段時期的繁榮,這一時期,生態文明教育理論體系初步建構起來,但新世紀以來,對生態文明教育的理論研究在全球范圍內都出現被冷落和被邊緣化的趨勢。“從現今大學校園的主要趨勢上看,環境研究經常由自然科學的院系開設并管理,很少涉及任何人文內容,顯然更不會考慮有教育背景專業人士的意見。”[1]就我國而言,生態文明教育起步較晚,其理論本身存在很多問題,多數理論都是從哲學和思想高度對生態文明教育進行研究或者以大學生為對象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進行探討,總體來講系統性不足,也比較少見實用性強的研究。“五位一體”視域下的生態文明教育研究是以“五位一體”建設社會主義新要求為背景,使生態文明教育理論在自身得到進一步完善的基礎上自然融入整個教育系統中,成為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與其他教育內容一樣,生態文明教育的價值主要通過其有效性體現出來。“作為一種價值屬性的體現,有效性所指的是特定實踐活動及其結果所具有的相應特性,且這種特性又是實踐活動及其結果在與相應價值主體構成的價值關系即對相應主體需要的滿足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2]但是,對于同樣的教育內容,不同的受教育者會因各自不同的需求做出不同的價值判斷,所以教育有效性的實現要充分考慮受教育者的需要。然而,處在不同環境中的受教育者自然會具有不同的需要,中國公民生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影響和傳統文化的熏陶,在學習和發展方面必然有自身獨特的需求。因此,我們生態文明教育理論體系的構建要考慮到國民需要的特殊性,選擇適合國情和公民認知能力的教育要素,從而提高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的有效性。
作為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馬爾庫塞是生態教育學的創始人之一。在他看來,生態教育學并不僅僅是對傳統教育內容的補充,而是一種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徹底改造教育并支持受壓迫者的生態學。馬爾庫塞試圖通過生態文明教育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找到幫助那些被政治邊緣化的社會生活參與者的方法,從而實現更加廣泛的民主,并在民主、自由、包容的社會環境中建立可持續思想和人性化自然的未來社會。由此可見,生態教育所倡導的的民主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理論有著深層次的一致性。胡錦濤同志曾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實現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確立了正確方向”,[2]十八大報告中也提出,要“提高基層人大代表特別是一線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代表比例,降低黨政干部代表比例。”為基層民主制度的進一步落實奠定基礎,是基層民主制度的全新拓展。目前來講,部分人大代表提案質量偏低仍是民主政治建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很多一線代表參政議政能力有限,提案缺乏調研論證,甚至只是簡單敷衍,少見有代表性的、實用性的建議,因而人民民主的實現需要民眾素質的普遍提高。十八大報告指出,政府將明確轉型為“良好環境的創
造者”,這一轉型需要民眾主體意識、維權意識、環境意識的普遍提升。教育是在群眾中建立直接、積極的政治責任的重要手段,可以使人們根據自身特征自由發展自己的技能、價值觀和民主個性。針對地球公民培養所建立的生態文明教育提倡生態民主意識的培養,它試圖打破“人類”和“非人類”、“文化”和“自然”等概念的對立,尊重自然的主體性,從而使人們對自然的興趣不僅限于視其為資源。生態民主意識是一種廣泛的民主意識,它未必可以真正改變社會發展模式,但它對民主外延的擴大使民主更具親和力,使生態文明教育在提高公民政治素養方面的作用進一步彰顯。
綠色經濟是一種新的市場經濟方式,“它不僅揚棄了舊的市場經濟的價值取向,而且還在吸收了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內容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發展了將以人為本、生態效益良好、資源配置最優化融為一體的新的生產方式和人類文明。”[3]綠色經濟理論將環境視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將環境成本納入GDP核算,這本身就彰顯了生態文明教育所倡導的整體、全面的思維方式和發展理念。綠色經濟理論認為,只有效率最大化才能保證生態系統在新的條件下實現和諧或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新的和諧,也才能有效緩和分配不平衡,實現社會系統的最大公平。并且,效率的最大化還可以使人們減少對資源的依賴,使人和自然同時得到進一步解放。綠色經濟理論涵蓋了循環經濟理論,為引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提供了理論支撐。生態文明教育是快速積累有利于綠色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本的重要手段,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要求的生態教育理論體系的建立,是從人的生存發展需要的角度對綠色經濟理論進行的論證和補充。綠色經濟理論與生態文明教育理論都建立在生態哲學思想基礎之上,綠色經濟理論將自然作為生產成本進行考察,試圖將消耗自然資本的發展模式變為擴展自然資本的發展模式。而這一發展模式的轉變必須依靠人們發展理念和生產、生活追求的變化,這就需要生態文明教育廣泛發揮作用。
每個民族的傳統文化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傳統生態知識”,美國生態教育學家伯克斯認為,這些知識是“通過上千年來人類與自然直接交流所取得的”,它將在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啟蒙角色。我國農業文明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并沉淀了豐富的具有生態發展意義的文化成果。從諸子百家的論戰到唐詩宋詞中的各種意象都遍布著先哲們對自然和社會的普遍關懷。我國傳統文化中蘊藏著的豐富的生態思想,例如從“天人合一”到“天人相分”的觀念演變、尊重自然界內在價值等。總體來看,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思想與西方深層生態學理念十分相似,將成為我國生態文明教育理論構建的重要思想理論來源。相應地,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也將成為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找到更精確地表達自身內涵的重要途徑,它開辟了解讀傳統文化的新視角,在這一視角下,傳統文化將成為服務于更廣泛人群的,可持續性的新科學。
恩格斯曾指出,“一切人,作為人來說,都有某些共同點,在這些共同點所及的范圍內,他們是平等的,這樣的觀念自然是非常古老的……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4]社會主義的社會公平就是指人們在社會中享有經濟、政治、文化和人格地位等方面的平等。廣泛的關懷與平等權利正是生態文明教育所極力倡導的,生態文明教育學試圖塑造一個關注未來生態政治的公正和自由的世界,它所具有的可持續性、地球性以及熱愛生命等特征本身就是反抗壓迫、壟斷、霸權的有力武器。
參考文獻:
[1][美]Richard Kahn.生態文明教育學運動:批判教育學、生態掃盲與全球危機[M].張亦默,李博,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3]趙斌.關于綠色經濟理論的新思維[M].生產力研究,2006,(5).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