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紅
【關鍵詞】 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特點;
教法;模式;環境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4—0070—01
新一輪課程改革已開展多年,現在大家都著力追求 “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這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躍進,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是我們也發現,在改革中部分教師超越文本,超越課堂,甚至超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盲目追求新奇的形式,脫離文本進行教學,使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被削弱,教學處于盲從、隨意的狀態。因此,教師應在研究語文教學特點和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建構有效的語文教學。
一、準確認識語文教學的特點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告訴我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教師要根據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根據“三維”目標融匯貫通的要求, 明確教材編排意圖,吃透文本,從整體上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表達方式。
語文學習要給予學生人文關懷,但不是通過花哨的形式來實現,而應滲透在語言文字的學習過程中。有效教學就是讓教師引領學生經歷一個認識由淺入深、逐漸豐富的真實的學習過程,扎扎實實地品味語言,實實在在地訓練語言。在此基礎上,引領學生憑借自身的知識、閱歷和文化積淀去體味、感悟文本,多角度、多層面地理解、鑒賞文本,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美、語言美的認同,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和美感,使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言與精神共同發展。
二、選擇教法因文而異是有效教學的基礎
不管是公開課還是常規課,教師都希望用“最好”的教學方法來實施教學,希望通過“最好”的教學方法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所以,很多教師在課前花費很大的精力研究“怎么教”,至于“教什么”也就只能圍繞教的形式來確定。
如何把課改倡導的教學方式和傳統的教學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語文教學變得有效呢? 一些名家的課堂教學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于永正老師在執教《第一次抱母親》時, 既沒有用課件,也沒有采取小組合作學習,也沒有讓學生表演,卻贏得了師生的一致好評。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二是學生在教師范讀引導下,不斷進步、不斷入境的課文誦讀。三是教師對關鍵詞語處理得準確。因此,要上出高質量的課,教師就要從教學內容的需要出發,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隨時調整教學方案,讓最理想的教學效果在讀、說、寫、背的語文實踐活動中自然生成。
三、構建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是有效教學的關鍵
新課標提出:“要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在實踐中學習, 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引導學生對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師重視在語文課堂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得到了關注,且學生正在逐步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然而,仍有教師為了達到備課時預設好的教學目的,忽視學生的真實感受,強拉硬拽,生拼硬湊,教學現場氣氛熱烈,但實效不大。因此,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效教學過程,應把“問”的權力放給學生,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在每個教學環節上,都應把學生的自主實踐放在首位,讓學生嘗試性學習。
四、創設和諧、有序的教學環境是有效教學的保障
教學環境對教學效果有著直接影響,所以教師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的人格魅力是保證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新的教育觀倡導師生在一個平等的氛圍中實現對話和交流,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產生愉悅的心理,主動探索的潛能得以充分展現。陶行知就講過:“教育兒童,應當嚴格的地方便須嚴格,應當放任的地方便須放任。太放任了,雖是賦予自由,不免溢出范圍。”因此,學生的個體行為必須限定在大家共同遵守的紀律范圍內。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調控學生學習過程的能力,要把學生的行為集中到教師規定的活動中來,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語文課是以語言訓練為主要特征的課程,教師生動、幽默的語言不僅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還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綜上所述,要想構建有效的語文教學,教師要從教學的各個方面兼顧學生的學情和教學實際,精心預設,用簡約有效的教學方法扎扎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和語文素養。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