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差異性;趣味性;人文性;自
主性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4—0088—0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小學語文作業應該成為學生鞏固知識、快樂實踐、創新發展的園地,學生在語文作業中應該張揚個性,體驗情感,發展能力。那么,怎樣設計符合新課標理念的作業呢?筆者認為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差異性,追求實效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的身心發展由于先天稟賦以及后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著差異。注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是設計個性化作業的前提。作為教師,必須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承認學生發展存在差異性,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使大家都能“吃得了”、“吃得好”、“吃得飽”,讓每一位學生在不同的起點上獲得最優的發展。筆者在教學中,經常設計“自助餐”式的作業,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作業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保護,個性得到張揚。如,學習《迷人的夏天》后,筆者設計了兩類作業,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做一項。這種“自助餐”式的作業滿足了不同層面學生的需要,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語文能力得到發展。
二、增強趣味性,樂中求知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小學生天性好玩好動,喜歡新奇有趣的東西。如果能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的習題或游戲,學生必然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特點出發,設計富有趣味性的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參與者。為了讓學生喜歡做作業,筆者經常設計一些形式新穎的作業,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讓他們做一些“講一講、畫一畫、演一演”的作業。如,學完《冬天是魔術師》《植樹的季節》等課文之后,讓學生畫一幅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畫,并配上文字說明。文字說明可以是課文中的原話,可以是自己對圖畫的描寫,還可以是一首與圖畫有關的古詩。
三、突出人文性,提高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所以,語文作業的設計也要注重開放性,體現人文性。教師和家長不能只把作業看成是簡單的書面符號,而應該把作業看成是一座溝通教師、學生、家長三方的橋梁,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溝通課堂內外,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把學生置于一個動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如,利用“母親節”讓學生為自己的媽媽做一張賀卡,寫幾句祝福的話等等。再如,學習《可愛的娃娃》后,讓學生寫寫自己曾經做過的錯事,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使做人與做事達到和諧統一,使作業成為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載體。
四、體現自主性,發展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習活動才是輕松愉快的,學習效果才是事半功倍的。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可以安排一些彈性題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或興趣愛好自己挑選,更好地激發“自主”的興趣。如,教學《長江之歌》后,筆者讓學生自行設計作業,結果有的學生搜集了長江的圖片資料;有的學生積累了描寫長江的古詩;有的學生寫了小詩抒發對長江的熱愛,真是形式多樣,異彩紛呈。實踐證明,讓學生自主設計作業,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展示他們的才華。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語文作業正在逐步打破以往單一、枯燥的形式,正在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呈現在師生面前。教師要確立以學生為本、形式多樣、增強趣味的語文作業觀,樹立起新的語文作業設計理念,使學生在作業中張揚個性,體驗情感,發展能力。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4]GHB0129)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