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開榮
【關鍵詞】 課堂教學;教師;教學語言;
學習;語言積累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4—0033—01
教學語言是我們教師平時課堂上經常使用的,但正是經常使用,反而讓我們對它視而不見,忽視了對它的改進和錘煉。所謂教學語言是教師在課堂上為了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依據規定的教材,在限定的時間內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過程中使用的語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對完成教學任務、履行教學職責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師教書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種專業化的創造性藝術。經過多年的不斷摸索,我認為優化教學語言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表達能力
西方心理學家的研究資料表明:教師的內在意向和所擁有的知識必須通過語言呈現給學生,教師清晰、簡練、準確的語言,會使學生心曠神怡,產生積極的思維;反之,則無法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沉悶死板。語言精煉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之一,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高低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不論準備了多么好的教具,采用了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如果語言沒有條理,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講課中語言要清楚、準確、有條理、邏輯性強,簡潔的文字,既可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概括課文的思想內容,又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生動形象,就能使抽象化為具體,深奧變得淺顯,枯燥變為風趣,讓學生如臨春風,如沐春雨。作為一名教師,要利用自己的語言優勢,在教學過程中對語言進行千錘百煉、棄失揚得,反復融鑄,形成自己的風格。
二、注重語言積累,提高語言素養
“尊其師信其道”,為此,教師要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同一件事,往往由于教師說話的口氣及用詞不同而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講究說話藝術,富有語言素養。教師切忌用偏激、過火的語言,要讓學生感到教師的良苦用心。這樣既使學生感受到了老師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又體現了師德的魅力。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特別是教師的語言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風和學校的校風,因此,每位教師都責無旁貸,必需提高語言素養,從而為構建高效課堂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利用重建課克服空洞無用的口頭禪和廢話
很多老師在回頭看自己上課的錄像時都有相同的感覺,上課時太啰嗦,口頭禪和廢話不斷,如果再重來上一遍,會簡潔很多。這種方法很有效,我們可以堅持給自己錄課、錄音,然后反思出現的問題,找到解決的辦法,下次課堂逐漸改進。一節課錄音、反思,下一節課改進,再下一節課再錄音,可持續性發展,同時多去聽同事的課,可以起到學習和督促的作用。長期堅持,必能有很大改進。
四、吃透教材,力爭言簡意賅,克服含混不清的表達
教師要熟練掌握教學語言運用技巧和藝術語言,精煉是指講到點子上,講到關鍵處,使學生一聽就懂。那么,精煉的語言是從哪里來的呢?是從認真備課,深鉆教材中得來的,只有認真備課,深鉆教材,才能找準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圍繞著重點、難點和關鍵考慮需要講哪些話,提問哪些問題,哪里要多講,哪里要少講,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精煉自己的語言對老師來說,是一門應該長期不斷修煉的基本功。所以,我們必須精心組織自己的教學語言,才能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雨果說過:“語言就是力量。”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用心錘煉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精心設計每一句教學用語,不斷提高教學語言的有效性,用充滿藝術性的教學語言彈奏出美妙動人的樂曲,讓它在學生的頭腦中回響激蕩,吸引每一顆求知的心靈,讓我們的教學語言更好地服務課堂、點綴課堂,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