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祥
摘 要: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生在學校不僅僅要具有學習知識的能力,還應該具有健康的體質。傳統的體育教學對于學生體質健康意識的培養不足,反而還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體質健康發展。深入研究了傳統體育教學對于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影響,并提出了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體質的方法。
關鍵詞:體育教學;學生;體質健康
體育教學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師生共同參與的特殊教育活動。由于體育教學是在開闊的場地進行的,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學會觀察與思考,還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強身健體,培養終身鍛煉的體育習慣。因而,體育教學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組成部分。教育專家以及一線體育教師經過不斷的實踐,對體育課程進行了幾番改革,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和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然而,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師忽略了這一點,為了達成目標,在體育教學內容選擇上過于限制。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學生不能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學生對于體育課程也存在隨意性和目的性。而學校采取的一些措施,其實是治標不治本,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不能得到真正提高。為此,必須從傳統體育教學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影響出發,從而尋找體育教學服務于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措施。
一、傳統體育教學對于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影響
1.傳統體育教學重視教學本身,而并沒有真正重視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
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教師通常比較重視教學本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死板、應付式地進行體育教學。整個教學過程變成了表面上的教學,并沒有真正研究和探索學生身心素質的發展。這樣的體育教學結果對學生的體制健康狀況并沒有起到促進效果。教學過程機械式地進行,教學效果很難實現預期的目標。傳統的體育教學重視教學本身成了阻礙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發展的重要原因,這也是新時期社會和學校必須對體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
2.傳統學校重視文化教學,對學生體育課培育強度不足
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認為體育課起到的作用僅僅是輔助調節作用。學校更加重視對學生文化課的教學。許多學校都對文化課的教育投入很大,引進了具有先進教學經驗的教師。而對于學校體育教學投入則相對少很多,并且愈發不重視體育教學。同時,一些學校一味地追逐升學率,將學生本來就不多的課外時間都拿出來,規定學生學習文化課。有些學校甚至取消體育課,用文化課或者自習課代替體育課。由于學校對于體育課基礎設施的投入不足,加之不重視體育教學,學生體育課根本不能發揮其應當發揮的作用,學生的身體素質也越來越差。這些現象在縣級學校以及邊遠地區學校更為明顯。
3.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待提高
傳統的體育教學活動始終是以“應試教育”作為指導思想,對學生的體育教學提出了硬性的指標,“被迫式”開展體育教學。這樣“被動的”體育課使得學生參與不積極。而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難以保證,學生的體制健康狀況也就受到了一定的抑制,進而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當然,這一問題普遍存在于我國的各所中小學,也是培養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必須要攻克的難關。同時,又由于傳統體育活動普遍以球類及田徑類活動為主,體育教學形式過于單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影響也頗為不利。因而,教學內容的豐富和創新也對教學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傳統教學中缺乏“新意”,“放羊式”的教學在教學活動中比較常見,也形成了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產生不良影響的重要因素。
二、通過體育教學改善學生體質狀況的對策
1.改革體育課教學內容,加強學生身體素質培養環節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更加重視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在體育課中,并非一定要讓學生學到籃球、足球或者田徑類的技能。而應該讓學生具有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讓學生能夠從具體的體育課程中學習到如何鍛煉身體,增強體魄。同時,通過教師指導學生鍛煉身體,加強他們的身體素質培養的環節,以充分提高其體質健康狀況。
2.學校轉變教學思路,“文化課、體育課兩手抓”
從學校的層面上講,學校應該轉變教學思路,將文化課與體育課兩手抓。摒棄完全依賴文化課教學來打響學校知名度的思想。通過體育課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提高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讓學生長遠受益。
3.體育教學內容要兼顧興趣與技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體育教學時需要選擇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這樣才能夠提高教學效率。而這些教學內容并非沒有范圍,其應當與培養學生技能或者培養其終身體育鍛煉思想一致,將興趣和技能綜合起來,成為體育教學內容的主體。在教學中,體育教師應該使教學中的體育與生活中的體育相接近,從而讓學生學習和掌握體育學科中的新成果、新技能、新動態等,以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體育教學方法需要多變與創新
體育教師應該追求教學方法的多變與創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設置巧妙的疑問,啟發誘導學生去思考,領悟終身體育鍛煉的思想,同時,應當教會學生活學活用,所學習的知識和技能為生活服務。教師也應該適時推出一些新型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健美操的課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編一套舞蹈,并分組展示。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夠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還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體制健康水平。
綜上所述,“健康第一”是體育教育工作的落腳點,也是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學生的體制健康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體育課堂和體育教師在這個問題上肩負著重要的責任。為此,體育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改變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逐年下降的局面,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意識,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伶俐.“優質輕負”下的體育課堂教學[J].體育師友,2011(02).
[2]田桂娥.體育課中培養學生體質的研究[J].學院,2014(03).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