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紅
在美術教學中,作為教師常常感到,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太難,但要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長久保持下去卻很困難。在實際工作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人也做了一些了解,做了一些探索,也有了一些體會,現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探求知識、發展思維的巨大動力,也是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有效途徑。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人全神貫注,積極思考,還會達到廢寢忘食,欲罷不能的地步。游戲是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適當運用游戲于課堂教學中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習興趣。兒童喜歡多種形式的游戲,教師可在游戲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興趣愛好,如在教學《生活中的暖色》《生活中的冷色》兩課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三原色、三間色。我用一般的方法進行授課,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只是機械枯燥的定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覺得乏味,對于今后理解色相純度等知識也會缺乏興趣。于是我就想出這樣一種做法:用水粉顏料調成紅、黃、藍三種彩水,分別盛裝在三個玻璃燒杯內,再拿三個空燒杯,一起放在課桌上。課堂上讓學生認識三原色時,把三種彩水展現在學生面前,講什么是間色,間色是哪兩種原色調配成的,就拿燒杯做演示。當我把兩種原色彩水倒入一個燒杯內,一晃動立刻變成另一種間色時,學生情不自禁喊出聲來:“太神奇了。”做法雖然很簡單,但形式較為新穎,學生像看魔術表演一樣,興趣很濃。讓學生做實驗,紅色+黃色=___色,紅色+藍色=___色,藍色+黃色=___色,然后在四人小組中展示自己調出的間色,讓他們自己發現兩種原色的量的多少不同,調成的間色有什么不同。這樣學生記得牢,記得深,又證明了知識的科學性,同時學生又學會調色方法,教學效果很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習繪畫藝術。
二、了解學生心理,培養興趣
我們應該多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尊重學生的思維表現特點。由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事物有密切的關系,美術教育是學生身體發展水平、知覺能力、情感態度和生活經驗的自然產物,美術是學生認識世界過程中的一種表現。需要對事物的認識表達時就有畫畫描述的沖動,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會受到鼓舞。教師就要在課堂上引導好學生,激發其熱情。比如,在四年級的《放學了》的這節課中,當我要求畫人物時,總會有個別學生提出:老師,畫人物太難了,我畫不出來,怎么辦?能不能畫別的內容?我模仿七巧板的形式,利用點線面,先拼貼簡單的人物動態,然后,讓學生開動腦筋,拼出更多的人物動態。這樣,學生有了興趣,積累多了,自然就會畫很多不同的人物。我們分析一下這些學生的想法,說畫不出來的學生可能是因為不自信,怕自己畫不好人物而要畫自己拿手的。如果這時教師大怒,以不按老師要求做作業和無理擾亂課堂批評的話,就使學生的繪畫熱情受到挫傷。小學生對教師總存在著一定的依賴性,教師對他們的理解、信任、期待,無一不影響他們對該老師所教學科的喜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用真摯的情感、和藹的語言及關切的眼神,及時地給每個學生以關懷。對小學生的學習,教師要以鼓勵為主,不輕易對學生進行批評,更不能用諷刺的語言挖苦學生。有的學生也許就是因為教師的一句“你畫得真差”而失去信心,對美術再也提不起興趣。作為教師,經常掛在嘴邊的應是“你畫得真棒”“你的畫比上次進步多了”等鼓勵性的語言,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還需要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師要尊重學生、了解學生、理解學生,不要擺出一副師道尊嚴的架勢,在課堂上動怒發火。那樣,既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造成師生關系的緊張,還容易導致學生的逆反心理。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進行情感交流的過程,一個教師的課堂教學親切、感人、富有魅力,使學生聽起來有愉悅的美感,那么學生一定非常喜歡聽這位老師的課,學習的興趣就會大增。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師規則中明確指出:“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美術是視覺藝術,需要通過視覺來獲取信息,這就必須強化直觀教學。傳統的教學方法常常使教學枯燥乏味,如將現代化的電化教學手段引入美術課堂,使教學媒體多樣化,就可以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來參與感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實施愉快教學,增強教學效果。
讓美術課興趣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并且可以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在教學的同時,認真細致地總結教育教學中的方法經驗,相互交流,相互參與,相互指導,力求達到完美。
總之,美術課堂要貫徹《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的思想,把美術課上“新”、上“活”,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愛上美術課程。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