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曉霞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網絡的普及和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課堂教學信息呈現方式的快捷高效、生動直觀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愿望,教學內容上溯遠古,下至未來,教師可以靈活采用多種現代化的科技媒介將各種信息方便快捷地呈現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是日前網友對一則微博新聞的競相轉發卻引起筆者的思考,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信息呈現方式到底是應重“效率”?還是要講“藝術”?
先是一組歷史老師手繪世界地圖的照片成為微博網友爭相轉發的對象。接著,“不服氣”的小伙伴們曬出了“手繪板書”的“升級版”,一張南師大文學院教授吳新江的板書照片,略帶顫筆卻不失剛勁的“胡小石體”,引來學生驚嘆,“哪舍得擦黑板”?胡老師本人說:“對于粉筆字,我還是有把握的。執教25年來,我一直堅持書寫板書,這也是我和學生互動的一種方式。”吳新江老師對于課堂教學方式十分執著,“我的課完全不用PPT教學,在我看來,PPT對上課是一種干擾。書寫板書時我能更好地將自己感受到的內容傳授給學生。”
“素讀”是我國古代倡導實施的一種讀書法,關注的是學生在學習中記住了多少、能夠運用到什么程度,講究的是“不求甚解”、強記累積。通過“隨意地、自主地讀,沒有什么限制,不要求學生做閱讀練習,讓學生的閱讀活動直接指向閱讀材料的內容或包含的信息”,“按語言原本意思去理解課文”[1]然后通過多種形式的對話渠道樸素地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及文本的真實意境——隨著時代的變遷,“素讀”的內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靈活地借助于多媒體等多種信息呈現方式,忠于原著,反復閱讀,主動學習,獨立思考,讓信息呈現方式“效率”與“藝術”并重應該成為新時期語文教育對“素讀”的靈活繼承。
胡老師的觀點固然不無道理,但未免顯得有些過于絕對化。他之所以認為書寫板書能更好地將自己感受到的內容傳授給學生,跟他自身有一筆漂亮的粉筆字特常密不可分,而不能簡單地判斷“PPT對上課是一種干擾”。PPT、網絡技術等各種多媒體手段運用合理的關鍵還在于跟所教學科、所教學內容的巧妙結合,靈活調整,將教學信息生動直觀、簡潔高效地呈現給學生,成為教學的有機輔助手段,既不能一味追求花哨,信息熱鬧、繁雜與課堂內容相關度不高;又不能仍然固守滿足于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教學方法,信息的呈現單調、呆板,新穎度、靈活度不夠,滿足不了現在學生所需的信息量。
作為中國傳統語文教育的經驗,“素讀”追求的是課堂教學的素文化——“教師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引導學生直接指向閱讀文本,深入文本領會原旨,樸素地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及文本的真實意境,積累并生成優秀的語言文化,進而初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獲得真實的語文素養。”[2]這樣的課堂拒絕人為的刻意雕琢,拒絕表面的富麗堂皇,拒絕作秀表演,更拒絕虛情假意。
聽課的過程,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語言和思維的訓練,最好的課堂必然是師生思維乃至情感的美妙融通。老師應靠自己的個人魅力“留”住課堂上的學生,通過講課的方式活潑生動,板書的書寫設計漂亮美觀、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恰到好處等,來吸引學生注意,進行深入思考,師生之間踴躍互動,智慧的火花激情碰撞。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駱冬青教授甚至認為上課還是應該回歸本源,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電子化”。他認為不經大腦的電子化,會“化”去學生對課堂的感覺,甚至令學生“傻瓜化”,回歸板書是調動師生課堂教學的一個積極手段。其實,課堂上,人是目的,其他的一切都是手段,都得服從人。
要想解決學生“上課為什么不愛聽”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課堂滿意度,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必不可少。信息技術具有信息量大、傳輸快、形式靈活豐富的特點,圖文聲像可以進行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的形象化組合教學,彌補了傳統教學時間、空間及人自身思維所存在的多維度缺陷。
但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的運用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并不是越多越好。根據認知負荷理論,認知負荷與閱讀效果應呈反比關系。[3]有研究表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并不總是提高學習的效果。美國心理學家Mayer在資源有限理論和圖式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多媒體學習的認知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工作記憶容量是有限的,任何學習和問題解決活動都要消耗認知資源,都可能會造成認知上的負荷。因此,任何多媒體教學材料的呈現,都要以學生本身所具有的認知資源的總量為限,否則就會造成認知負荷,妨礙學習的效果和效率。
綜上所述,教師必須對多媒體呈現的信息加以整合與調整,與教學內容一致,但并不是簡單地大量呈現相關信息,越多越好,越熱鬧越好,而是要經過教師精心篩選,相機切入,留給學生思考和涵詠的余地。多媒體只是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不能喧賓奪主,取代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導。
現代教育學觀點認為,理想的課堂應是一個暢通無阻的系統工程。教師和教材是系統中的信息源,是信息的輸出者,學生是信息的接收者,師生之間的傳播方式就是中介物,傳播的過程就是信息通道。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而作為信息的輸出者,要想讓信息通道暢通,信息的呈現變得有溫度、有熱情、易于為學生接受,教師教學語言的生動表述、表情的豐富自然、肢體語言的適當表現就必不可少。要使教學言語行為優化,除了要講普通話這樣一個基本條件,還要講求教學語言的生動性和情感性,注重態勢語的運用。美國心理學家艾帕爾·梅拉別思經過多次實驗,得出一個公式:信息的總效果=7%的文學+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時代發展到今天,教學中傳遞信息的載體除了聲波,光波外,還有電子波。但是教學語言在任何時候都起著提綱挈領、啟迪思維、誘導引路的作用。教師首先必須對教學內容,即課程和教材的信息進行精心的品讀、分析、整合,內化為自己的整體思考,再通過教學語言將其生動呈現出來。如果課堂教學重難點突出,教材分析合理,教法得當,但唯獨缺乏生動的表述、抑揚頓挫的聲調、豐富的表情和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感情力量,那這樣的課堂也許是有思想、有內涵的,但學生的情緒卻不夠高漲,課堂的動態活力不夠,教學狀態信息、師生雙方向對方作出的反應結果不夠鮮明,教學的信息通道也就不夠暢通。
教學節奏也是課堂信息呈現方式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課堂節奏要根據教材的難易程度及學生的接受情況,靈活調整。一般而言,在課堂節奏的把握上我主張建立快節奏與高效益統一的運籌時間體系。
1.通過快節奏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從心理學的角度,情緒可分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積極情緒能增強人的體力、精力,驅使人主動活動,消極情緒會減弱人的體力、精力,干擾人的正常活動。快節奏符合學生心理,有利于化消極情緒為積極情緒。
情緒具有從弱到強的不同等級變化。強度越大,被情緒影響的程度就越深。只有情緒緊張,才能調動全部的精力。此外,情緒還有個快感度問題,快感度與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有關,我們應通過反饋評價來最大限度滿足學生對學習結果的需要,對于聽課狀態專注、思維反映靈活的孩子我們應給予適當地肯定和表揚,對于反應不夠靈敏、快捷的孩子則采取適當的激勵措施,因材施教,合理的調整目標,讓其“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實”,及時反饋評價信息,從而充分調動其積極性。
2.通過快節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注意力是順利地完成學習的必要條件。據測,人的思維速度比一般說話速度要快三、四倍,而教師講課速度比一般說話語速還要慢。這樣,學生耳朵接受教師講課的內容大大落后于思維,他們不得不經常調整自己的思維,降慢速度,這就是由于目標壓強不夠,造成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不專心,注意力不集中時,大腦中就有好多個興奮中心,它們之間會相互干擾,影響學習效果。因此,要集中學生注意力,就要增強學生自控力,而很多時候學生的自控力不足與教師講課內容冗長,速度太慢,重復過多有直接關系。在學生能夠理解、接受的基礎上,教師適當加快教學節奏未嘗不是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一種有效方法。
當然遇到較為復雜、難度大的篇目,教師還是要根據內容靈活調整,適當放緩節奏,便于學生消化、涵詠。這樣通過教師優美的教學語言、師生激情投入的朗讀、思想的碰撞交流,快節奏地組織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注意力與興趣,教學信息的呈現“高效”與“藝術”并存也就不難實現了。
環境信息是一種與教學過程有聯系的來自自然和社會的影響因素,其中包括教學的一般設施,如教室及其中的布置、實驗條件、教具、學校的自然環境和偶然的自然變化等。
設置教學氛圍,就是要創造適合學生學習的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習環境由物理因素——如空間、音響、采光、教室地處位置等;情感因素——如美感、舒適感、秩序感;效用因素——如對完成任務的合適性、教學目標的準確性等;認知因素——如學生的已知、未知等;社會因素——如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關系等所構成。在教室固定的情況下,教師則主要是從課堂教學的氣氛和情調方面設置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環境。
課堂教學之前教師首先必須對課堂教學目標、文本的情感基調等了然于胸,再根據這些借助于音樂、畫面、視頻等多媒體手段來巧妙安排、合理設置、恰當營造相應的教學氛圍與情調。比如我在執教李清照的《聲聲慢》一文時,課堂教學之前先讓教室環境安靜下來,靜靜播放根據李清照的另一首詞《一剪梅》改編的樂曲《獨上西樓》的背景音樂,曲調哀婉纏綿,與《聲聲慢》中詞人寂寞愁苦、“欲說還休”的心境得到很好的契合,還沒開始上課,學生已進入了那種心理情境,正所謂“未成曲調先有情”,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也就自然而然得多了。
教學氛圍的營造必須與課堂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情感一致,否則就容易流于形式,甚至與教學初衷背道而馳。有一位年輕老師在上范仲淹的《蘇幕遮》這篇課文時,也許是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課堂引入時播放了一段根據這首詞改編的視頻歌曲,由一位女星演唱,甜膩膩的嗓音,輕柔甜美的唱腔,色彩絢麗的畫面,跟原詞中黯然感傷的羈旅之思完全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這樣的導入不僅對學生理解鑒賞這首詞沒有幫助,反而破壞了學生對詞中作者情感的深入涵詠與品味,對課文情感基調的把握容易出現偏差,效果適得其反。
和諧、自由、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也是教學氛圍的設置中極其重要的因素。美國管理心理學家邁爾認為,一個人的工作成就、能力和動機激發程度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工作成績=能力×動機激發程度。只有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實現“樂學”。馬克思說:“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樂學”思想在本質上就是重視人的因素,肯定人的價值,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尊嚴,激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的個性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和諧發展。
隨著教育現代化的推進,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技術越來越走進課堂、接近學生,而作為最具人文性、生命化的語文學科,我們提倡現代式的“素讀”,讓學生共同探討、深入鉆研文本,涵詠意蘊,也并不排斥多媒體技術對教學信息的有效呈現。教師運用現代教育等多種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學素材資源,在平等、多樣的信息平臺上跟學生共同探討、鉆研,在對話的基礎上實現師生互動的雙向配合,在深入閱讀、理解文本的基礎上,讓教學信息的呈現方式更加靈活多樣、高效快捷,那么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與“藝術”并重,學生主體發展“素質”與“能力”雙贏也就不難實現了。
[1]汪潮.回歸本色教學,打造“素色課堂”——談“素課”之理念[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1,(6):10-12.
[2]Mayer R E Maltimedia Learning[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36.
[3]陸云峰.素讀:多維文化沖突中的根性覺醒——對現代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積極審視與本質探尋[J].江蘇教育研究,2008,(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