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 興
新一輪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自2004年在全國各地實施以來,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更新為普通高中教育的發展注入了全新的動力。重慶市自2010年實施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至今已有五個年頭了,為了更好地了解九龍坡區高中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適應狀況,筆者于2013年9月-2014年6月對重慶市九龍坡區七所高中學校教師適應新課程改革的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目的在于為重慶市有關教育管理部門和教師提供數據參考和理論指導,以期能為整個重慶乃至全國其他地區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提供參考。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數據。問卷由41個題目組成,分為6個板塊,分別檢測反映教師適應狀況的六個維度:(1)態度適應,包含6個題項;(2)課程目標適應,包含6個題項;(3)課程內容適應,包含 8 個題項;(4)教學方式適應,包含 7 個題項;(5)角色適應,包含7個題項;(6)課程評價適應,包含7個題項。每個題目共有5個備選項,第一個選項“完全不同意”,記為1分;第二個選項“不太同意”,記為2分;第三個選項“不確定”,記為3分;第四個選項“基本同意”,記為4分;第五個選項“完全同意”,記為5分。每個題目的得分相加為問卷的總分,問卷總分的最低分是41分,最高分是205分。得分越高,說明適應越好,問卷各個維度的平均分基本能反映出調查對象目前適應狀況。
經檢驗,此次調查的a系數如表-1所示,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整體上均較理想,相差性不大。

表-1 問卷第一部分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n=456)
為了保證此次研究對象的針對性,本研究選擇了重慶市九龍坡區7所普通高中的教師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480份,收回460份,其中456份有效,24份無效。
本研究采用SPSS18.0錄入數據和繪制圖表,并進行信度計算和差異比較分析。
1.總體得分情況

表-2 重慶市九龍坡區高中教師新課程改革適應的不同適應程度

表-3 重慶市九龍坡區高中教師新課程改革適應的總體狀況
表-2的數據統計表明,(1)15.3%教師表現出適應困難,其中2%的教師處于“拒變反應”階段,8%的教師處于“退避反應”階段。這表明,有少數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無法適應。而在出現適應困難的教師中,大多數都表現為對新課程改革置之不理或事不關己的態度。(2)58.5%的教師適應良好,但適應良好的教師大都處于被動的“遷就反應”階段,占被調查教師的26.1%。結合對一線教師的訪談,他們認為只有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自己的教學實踐相結合,才能積極主動接受新課程改革,并充分發揮其主觀作用,這樣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這說明高中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適應狀況還有進步提升的空間。(3)73.8%的教師處于“適應困難”與“適應良好”之間的“過渡性反應階段”,這是比例最大的教師群體,再結合表3,可以看出,教師的總體平均得分為4.13,介于4.1與4.9之間,這說明高中教師總體上正處于“適應困難”與“適應良好”之間的“過渡性反應階段”,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每位教師都是處于過渡性反應階段。
2.各維度的得分情況
從表3可以看出,只有維度二(課程目標適應)的得分介于4.1與4.9之間,其他維度的得分都介于3.5與4.5之間。這表明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但這種變化不是積極主動的,通過深入訪談,筆者得知,教師只是按照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生搬硬套地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并不能把這種變化轉化為自身專業發展需要,更不能把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與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相結合。結合表2、表3的數據統計,可以看出教師在不同維度的適應狀況極為不均衡,課程目標適應最好,其次是課程內容,再次是課程評價適應,態度適應與教學方式適應分別居后,角色適應表現最差。
除此之外,調查對象的適應狀況出現一個極為明顯的共同特點: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適應幾乎都是從課程目標的適應開始的,繼而是對課程內容認識的提升和課程評價的適應,而角色適應最滯后,這也充分說明教師適應行為改變都是被動而非積極主動的。
從以上分析得知,高中教師對于新課程改革的適應處于“適應困難”與“適應良好”之間的過渡性反應階段,并表現出向“良好適應”階段轉變的良好態勢。
1.總體差異比較

表-4 重慶市九龍坡區高中教師新課程改革適應的差異比較
由表4可以看出,重慶E中學與重慶C中學、重慶G中學、重慶F中學的教師適應狀況并沒有顯著差異,而重慶C中學、重慶G中學、重慶F中學的教師適應狀況明顯優于重慶E中學;重慶C中學與重慶G中學、重慶F中學、重慶B中學的教師適應狀況并無顯著差異,但重慶C中學的教師適應狀況比重慶G中學的要好,卻明顯低于重慶F中學、重慶B中學的教師適應狀況;重慶G中學的教師適應狀況比與重慶F中學的好,但沒有顯著差異;重慶A中學的教師適應狀況比重慶B中學差,但兩者之間沒有顯著差異;重慶D中學的教師適應狀況比重慶F中學的差,卻優于重慶B中學的教師適應狀況。
2.各維度的差異比較
通過對不同學校在各個維度的差異比較之后,可以看出不同學校的教師適應狀況的差異。具體而言,不同學校在各個維度的適應性差異分別表現為:(1)重慶E中學并沒有形成與重慶B中學、重慶D中學相同程度的積極參與和支持態度,同時其教師對于課程目標與課程評價的適應程度遠不及重慶A中學;重慶E中學的教師教學行為變化、教學主體轉變、課程評價適應都趕上重慶D中學。(2)重慶C中學的教師對課程目標的把握、課程評價的適應都比重慶A中學差,但對新課程改革的支持與參與程度以及教師對課程內容的適應遠不及重慶D中學。(3)重慶G中學對新課程改革的支持與參與程度、課程評價適應以及目標對課程內容的把握都趕不上重慶A中學和重慶D中學。(4)重慶A中學對課程的把握以及課程評價適應都不及重慶F中學和重慶D中學。(5)重慶F中學的教師角色轉變與課程評價適應比重慶B中學差。
結合表2和表3的數據可以看出,重慶E中學對新課程改革的適應狀況最好,重慶G中學、重慶F中學緊跟其后,重慶B中學的適應狀況最差。但各個學校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適應都表現出一定的困難,總體上都處于“適應困難”與“適應良好”之間的過渡性反應階段,并表現出向“良好適應”階段轉變的良好態勢。
從分析調查結果可以得知,目前重慶市九龍坡區的高中教師大部分處于“適應困難”與“適應良好”之間的過渡性反應階段,只有少部分教師出現拒變反應,而適應困難是教師對新課程改革適應的最佳反應。因此,要提高重慶市高中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適應能力,筆者認為可以從政府、學校、教師、教材編寫人員層面提出如下建議和策略。
1.加強評價制度的改革
調查顯示有65.6%的教師認為“考試成績是評價學生和教師業績的主要尺度”。這表明:目前,績效評價制度仍是現在教師的主要評價制度,考試成績仍為教師評價的主要依據。因此為了促進教師對新課程的適應性,政府就應加快評價制度的改革,建立一種新的適應新課程需要的評價體系,改變過去僅以考試分數作為評價標準的單一評價體系。
2.制定與新課程相匹配的高考方案
高考對高中教育教學具有導向作用,這種導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新課程改革的命運。統計結果顯示,有79.5%的教師認為“現行高考制度制約了我積極參與課改”。在對重慶G中學的某位數學教師進行訪談時,問“新課程實施以來,您覺得存在什么困難?”他回答:“教學既要應付高考的難度,又要做所謂的‘課改’,教師壓力大!”因此,政府要在全面分析新課程與高考關系的基礎上,通過高考適應性改革,使高考從根本上反映高中新課程的目標要求,進而借助其“無形而萬能”的指揮棒給予高中新課程“第一推動”。
1.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開發利用各種教育資源
統計顯示,有22.3%的教師對“教室、實驗室、圖書館等硬件資源充足”持否定意見。說明學校硬件資源不足或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為了積極配合高中新課程的開發,學校可嘗試建立自己的高中新課程資源網站,購買相關書籍,提供相關的實驗設備,并且適當獎勵取得良好成效的教師。
學校要與周圍社區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社會的人、財、物、信息等資源要與學校實現共享,優惠學生進入博物館、文化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公共場所,向學生開放場地、提供設備,還可以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實踐活動等給予直接的指導。
2.注重培訓內容的實踐性和針對性
重理論輕實踐是當前教師培訓中存在的嚴重弊端。統計顯示,有81.4%的教師認為“培訓內容的針對性應增強”,有75.5%的教師認為 “培訓方式應多樣化”。在對重慶F中學一位語文老師進行訪談時,問:“關于新課改,對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材編制人員等有何建議?”他答:“教師參加的培訓完全就是走形式,在教學實踐上很少有幫助。”可以看出,一線教師最需要的不是理論知識,而是具體的實踐性的教學方法。所以在教師了解新課程理念之后,教師培訓的重點應該放在教學活動的具體指導方法上。總之,教師培訓要合理調和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比例,并且引導教師把新的教學理論運用到具體教學實踐中,為教師適應新課程提供理論與實踐指導,從而切實提高教師的適應力。
1.優化智能結構,夯實知識基礎
高中新課程教師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對教師的新課程適應有重要影響。統計顯示,75.9%的教師認為“我具備了新課程要求的知識與能力”。處于一線的高中新課程教師必須豐富文化基礎知識、鉆研專業知識、積累教育教學經驗、關注社會熱點話題、細心體驗生活,為高中新課程做好充實準備。新教材的使用對教師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教師不僅僅能使用新教材,還要會使用新教材。教師原有的知識儲備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在的教學需要,教師需要秉承“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學習知識、更新知識。
2.形成合作觀念,加強教師間溝通交流
高中新課程需要教師合作。統計顯示,有85.2%的教師認為 “遇到教學問題時,我常與其他教師交流。”可見,教師之間的合作對教師適應新課程有重要作用。這是因為:第一,高中新課程目標的多維性和內容的綜合性,反襯出教師個人智能結構的缺陷。面對需要實現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三維教學目標,知識再淵博、專業教學能力再強的教師都會顯得手足無措。第二,高中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必須打破學科間的隔閡,進行學科間的溝通和交流,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更注重知識的使用價值。第三,在校本培訓開發過程中,也需要發揮教師之間的凝聚力,交流教學經驗,探討指導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協調合作,共度難關。第四,進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與校外的教師和專家交流經驗。集體備課、教學研討是一種校內活動,而網絡交流給廣大教師提供了更加寬闊的空間。學校可以建立自己的高中新課程網站,方便教師隨時隨地進行交流,另一方面鼓勵教師在“教學反思”和“教育在線”上發帖子,寫論文。
在新教材的編制階段,課程設計人員應全面考慮城鄉、語言、民族等差異,適當調整教材的難度,為教師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在新教材的推行和調整階段,課程設計人員應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新教材的內容,使得不同學校能夠根據地域情況選擇不同難度、不同版本的教材,從而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教育。
課程編制人員要積極聽取一線教師對教材的意見和建議,積極與一線教師聯系合作,改進教材質量。比如,在調研中,重慶E中學的一位語文老師指出:“現在用的教材總體感覺質量不是很高,系統性和配套性差。”另外,不少老師也反映教材內容偏多。許多學生也反映教材內容偏多、偏難,與學生生活聯系仍有待進一步密切。
隨著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入發展,高中教師只有在不斷增強適應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實施新課程,才能實現自身專業更好地成長與發展。普通高中新課程更加強調課程的整體性、注重其綜合性,進而要求各學科要相互滲透,教師只有具備了廣博的知識和較強的專業能力,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而要從根本上解決高中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適應問題,還必須提高高中教師的素質,注重對跨學科知識學習,組織教師參加更有針對性的培訓。本文通過調查盡可能地反應重慶九龍坡地區高中教師的適應狀況,找出影響高中教師適應新課程改革的各種因素,以便進一步從理論與實踐上探尋促進高中教師適應新課程的機制,促進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順利開展。
[1]重慶市教育委員會.2010年重慶市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施方案[M].渝教基(2010)42 號.
[2]陳慧.黎族地區課改中教師適應狀況調查[J].當代教師教育,2010,3(2):63.
[3]吳燕波.廣東省潮汕地區三市鄉鎮高中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適應狀況[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8):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