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梓桂
摘 要:順應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伴隨著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學歷史教學也開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新的教學實踐探索不斷開展,新的教學設計逐漸出現(xiàn),新的教學觀念不斷更新……但是審視初中歷史的教學課堂現(xiàn)狀,卻不難發(fā)現(xiàn)歷史學科仍處于“尷尬”的境地。通過反思和審視,發(fā)現(xiàn)教師依然沒有樹立起現(xiàn)代學生觀,所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依然圍繞如何上好課,備好“死教材”做文章,沒有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去備好“活學生”,導致課堂教學缺乏活力;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上依然按照自己的“預設”進行,不管學生的“生成”效果。以一次公開課為例,總結(jié)體會。
關鍵詞:學生觀;學情調(diào)查;鼓勵暗示;以生為本
很慶幸自己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骨干教師示范課活動。因為這不僅是一次教學課堂的自我展示,更是一次難得的鍛煉和學習機會!無論是準備過程,還是課堂45分鐘,都使我對歷史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在此進行總結(jié)和表述,以與大家分享。
一、備課,別忘了學生
從選定講課內(nèi)容開始,我就一直在琢磨和思考如何進行組織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特別是對我這個教學十幾年的所謂的“骨干”教師來說,挖空心思想把這堂公開課上出個花樣來。因而教材更是不知讀了多少遍,文中的每個段落和小字部分我都反復思考、再三斟酌,備課程序?qū)憣懏嫯嫼脦妆椋滩纳婕暗闹R點密密麻麻地寫了好幾張紙。但是,如何開展教學,課堂環(huán)節(jié)怎么組織?很長時間里,我都沒有頭緒。
無奈中,再次翻看自己的“老底貨”——以前記的聽課記錄和教育教學隨筆,其中的一段話給了我靈感:學生,是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備課、上課都要從學情出發(fā),還要找到學生的興趣點、疑難點,不僅讓學生接受知識,更讓學生快樂地接受、熱愛學習。是啊,我一直關注的是自己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環(huán)節(jié),但是對于自己的教學對象——學生呢?我似乎沒有考慮到。于是,在課前進行了簡單的學情小調(diào)查,得知教材中能引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給學生震動比較大的還是南京大屠殺的文字表述和有血有肉、圖文并茂的四張歷史照片,因為它們真實記錄了日軍滅絕人性的暴行……我應該如何挖掘?qū)W生的興奮點、提高本課的學習積極性呢?據(jù)此,我編制了學案,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該部分內(nèi)容,上課檢查學生自主學習情況,在難點處予以點撥,然后將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背景往前延伸,學生的積極性都比較高,學習效果也不錯。
將學生放在心上,備課時千萬不能忘了學生,孤立地去解讀文本,自以為是地教授知識。
二、停一停,關注學情
上課首先檢查學生自主預習的情況,在此之前,已經(jīng)讓學生結(jié)合學案預習了課文。因為學生對南京大屠殺這個問題比較感興趣,所以掌握的效果較好,不僅詳實地列舉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罪行,而且還比較深刻地認識到了日本帝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zhì)。但是學生對七七事變的史實并沒有真正掌握,也沒有明確七七事變意味著全民族抗戰(zhàn)的開始……因為是骨干教師公開課,我擔心自己的教學任務完不成,根本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來記憶理解,就按照自己事先預算好的時間和步驟往下進行,只是讓他們課后再鞏固,就迫不及待地進行到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了。
課后,我進行了自我反思,在這里應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學習鞏固,而不是留到課后去鞏固,因為當堂的掌握更重要。是啊,在這里停一停,不是會更好嗎?我們總是說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放在心里,要關注學情,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教學。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往往更多地關注自己的教學任務能否完成。尤其是上公開課,對教學停留在自我關注的層面,往往不經(jīng)意地就忽略了學生,這談何把學生放在心里呢?停一停,觀察、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他們是否真的理解記住了?倘若學生的反饋不理想,停一停,給學生學習的機會和時間,再往前走,相信效果會事半功倍!
三、多些鼓勵,積極暗示
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盧溝橋事變和南京大屠殺。學生經(jīng)過小組討論,能夠理清盧溝橋事變的時間、地點、抗戰(zhàn)英雄和結(jié)果;南京大屠殺的時間、地點、手段和屠殺的中國人數(shù)。然后請學生歸納總結(jié)這兩個問題。大家都推舉王小兵(化名),他是班里的班長,平時學習比較認真,認為他回答這個問題一定不會有問題,于是還在心里慶幸,他應該回答得不錯吧。但出乎意料,他答得并不好。在他磕磕絆絆地回答完問題后,我根本沒有經(jīng)過思考就脫口而出“回答很不好,請李超穎同學再回答一下”,他之后的學生回答得的確很精彩,學生不約而同地自發(fā)給了掌聲,似乎活躍了課堂氣氛,當初還為出現(xiàn)這種狀況而沾沾自喜呢!課就這樣繼續(xù)下去了……
課后,我想起這個細節(jié),忍不住覺得自責和難過,于是責怪自己,雖然王同學回答得不好,但在這么多同學和老師的面前,我直接批評,他會難受吧?會不會因為這一次的點評讓他喪失學習歷史的興趣呢?我們總希望學生把什么都做好,但現(xiàn)實往往不盡如人意,這個時候,多些鼓勵是不是更好呢?我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處理自己的表現(xiàn),比如,讓他自評自我感覺怎么樣,當學生自己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后會更加努力;或者我鼓勵一下,表達老師和同學的期待,“我覺得你沒有發(fā)揮出自己的水平,你可以回答得更好,課后再努力,期待你下次的表現(xiàn)哦!”“相信你下次會答得更棒!”……教學的過程不僅是認知的過程,還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將學生放在心里,關注他們的學習和需求,多些鼓勵,積極地暗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一定會更好!
四、以生為本,增強活力
中學生是處于發(fā)展過程中的人,他們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不僅是可教的、可塑的,更是有著很大潛力的。我們教師要不斷認識到這種發(fā)展的可能性,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要允許他們犯錯誤,善待他們的不成熟,理解他們的膚淺和幼稚,用真愛之心去暗示和感化他們,不要像我在公開課中對王同學那樣,要以一種發(fā)展的觀點去看待學生,真正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是一個處于不斷發(fā)展進步中的鮮活的生命體,是一個逐漸發(fā)展完善的漸趨完整的人,所以教育教學活動要不斷促進學生身心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為學生未來的成長和成才打下良好基礎。學生是我們教學課堂的主人,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必須退居幕后,把課堂這個舞臺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充其量做一名導演吧!教師應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組織者,吸引學生去主動發(fā)現(xiàn)、主動探索。所以我們教師再也不能把學生看做裝載知識的容器,而是要把他們看做處于發(fā)展中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人,從而才能真正激發(fā)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課堂教學的活力,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學任務。
特級教師李鎮(zhèn)西說:“好教育就是把學生放在心上的教育。”我一直很努力地這樣做,但似乎自己做得還很不夠。這句話說來簡單,但有太多的細節(jié)需要教師去關注:上課時我們應關注每一個學生,不管學習成績?nèi)绾危@是把學生放在心上;看到學生病了,充滿愛心地關心他們也是把學生放在心上;發(fā)現(xiàn)學生心理和情緒不正常,去進行疏導,這也是把學生放在心上……
把學生放在心上,為此我們應該付出更多的情感和智慧;把學生放在心上,需要我們做的還有很多。在以后的歷史教學中,要真正做到關注學生,增強課堂教學活力,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戴建華.讓學生資源滋潤課堂[J].中學教學參考,2010(03):32.
[2]石歐,劉麗群.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改革[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3]姚利民.有效教學論:理論與策略[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
[4]張宣.新課程背景下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大家,2010(18):158-159.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