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宋偉華,鄭基
(浙江海洋學院,浙江舟山316022)
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符合學校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當務之急。浙江海洋學院圍繞現代海洋漁業發展的需要,從人才培養目標改革入手,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生產、管理單位和漁業鄉鎮及用人單位對人才質量的需求為根本,實行 “3+1”定制式人才培養模式,強化校企合作,健全與現代漁業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校內外實踐技能培訓體系,從而提高了校企合作、人才定制的有效性。
學校為培育工、農、管相結合的知識復合型、以就業為導向的實用技能型卓越農林人才,其人才培養模式的總體思路,就是突出 “一種精神”、改革 “二大內容”、實施 “三位一體”。
1.突出 “一種精神”: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
海洋漁業專業歷來屬于艱苦專業,海洋捕撈、海上生產,需要克服暈船關,這是從事該行業學生必須具備的職業要求。因此,學校堅持安排學生進駐企業并下海生產實習一年,讓學生直面艱苦環境,真切體驗生產過程,以培養吃大苦、耐大勞、立大志、成大氣的信念。學校50余年的人才培養經驗證明,“吃苦耐勞”是海洋漁業專業辦學的寶貴財富。
2.改革 “兩大內容”: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實施后,要求傳統捕撈業要向著以選擇性捕撈為核心的生態漁業發展,專業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內容急需改革調整。為此,學校構建了 “三大專業核心課程模塊”(現代捕撈技術課程模塊、漁業資源學課程模塊、漁業管理學模塊)和 “專業輔助課程模塊”(漁船駕駛課程模塊),以適應當前海洋漁業生產的要求。
為創新實踐教學,學校基于一學年的企業實踐環節,構建了 “基礎認識——綜合應用——研究創新——企業定制”四個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一方面,按照重實踐、強能力的要求,強化與企業在人才培養上的深度合作,為學生提供實踐崗位,共同指導學生專業的實踐,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為企業培養企業定制的、崗位適應期短、綜合素質良好的人才;另一方面,保證專業實踐學分不低于人才培養計劃的35%,加大、加深、加強學生的專業綜合實踐能力 (如表1)。

表1 “四層次”實踐教學體系平臺
3.強化 “三位一體”:課堂教學、專業實踐、科技創新一起抓
課堂教學,重在改革課程的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為此,對 “漁具材料與工藝學”、“漁具漁法學”、“漁業資源學”、“設施漁業”、“海洋法與漁業法規”、“漁政管理學”、“國際漁業”等課程,要根據現代漁業產業轉型升級、漁業資源變遷、國際國內漁業法規的變化,去除陳舊、過時、重復的教學內容,吸收產業和學術前沿動態知識,使教學內容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教學手段方法和課程考核的改革上,要發揮教學團隊作用,加強教材教法研討,對不同的課程要采取相對靈活多樣的考核方法,避免“一考定成績”的做法,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在專業實踐教學和科技創新方面,要做好專業實踐教學和科技創新的內容安排、項目設計、具體要求、實踐方案及考核,同時提供必要的條件保障,包括實驗室的開放、經費的落實、校外實踐基地的協調等。
1.人才培養的量身定制要著眼于地區特點
浙江省作為我國的東南沿海省份,在海洋產業發展上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目前浙江省海洋漁業經濟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海洋捕撈產量一直維持在3×106t左右,但漁獲質量差、漁民增產不增收、資源衰退、海洋環境污染等問題也不容忽視。為了科學、合理、有效地保護沿岸漁場,管理近海漁場,發展外海漁場,拓展遠洋漁業,發展休閑漁業,促使傳統海洋漁業向現代漁業轉變,不僅需要培養大量掌握現代漁業知識、能為漁業發展服務的科研和技術人才,同時也需要一批具有較強科技轉化能力和經濟實力的現代漁業企業作為支撐。在這種背景下,培養出的學生既要能夠適應遠洋作業的艱苦條件需求,又要具有較為扎實的理論功底,在經過較為扎實的實踐鍛煉后又要兼具適應現代海洋發展需求和理論指導實際的需求。因此,在學校辦學定位、課程設置等方面,都要突出地方特色。只有這樣,才能彰顯學校的獨特性,并且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實踐條件,使其在就業中具備更高的競爭力。
2.地方院校的發展應著眼于企業需求
對于企業來講,人才是其生產發展的根本。如果沒有能夠掌握扎實理論知識、具備綜合實踐能力的人才作為支撐,企業的發展注定是難以持續的。當前,浙江省漁業企業在提出科研需求、轉化和運用科研成果、培養和吸納技術人員等方面仍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存在著生產與科研分離、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高校科研成果難以有效轉化為企業生產力。為此,浙江海洋學院與企業合作辦好水產類專業,構建了 “3+1”定制式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這一模式要求學生利用3個學年在校學習理論,1個學年在涉漁企業 (包括經營漁具材料與制造、漁業裝備制造與技術研發、海上捕撈生產)、涉漁科研院所和管理單位學習、實踐及畢業設計。通過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更加從容地融入社會,為社會和學生自身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實施的過程中,學院對 “3+1”模式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多次的完善與討論,先后組織專業教師赴各海洋類高效及企業、漁村進行廣泛的調研,同時邀請美國、日本及我國廣東、青島、上海等涉海類高校的專家來校指導。通過由學校、企業、行業管理部門等組成的專家組多方論證,完善了人才培養方案,深化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搭建基礎教育、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教學平臺,重點構建起了漁具漁法、海洋漁業裝備技術、海洋漁業可持續利用三個業務范圍的知識模塊。
學校采用 “培養、引進、聘用”相結合的方法,加強各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利用 “兩區”(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契機,積極引進漁具設計與制作、海洋漁業裝備技術和漁業管理等方面的高學歷人才;面向大型漁業公司、漁業裝備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和漁業行業管理部門等,引進具有豐富漁業實踐經歷的高級技術人才。將他們充實到我院海洋漁業師資隊伍中,提高了師資隊伍的整體實踐能力和水平,也提高了 “雙師型”隊伍的比例。
對現有的師資,學校積極鼓勵教師學習深造和交流,提高學歷學位層次;柔性聘請企業、管理部門和科研院所高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作為學校兼職教師,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目前,我院已與24家企業或漁業管理單位簽訂了校企聯合培養協議,校企雙方在定期接納安排中青年骨干教師頂崗工作、實踐實訓方面達成了一致意見,并且根據“卓越農林計劃”的課程要求,從這些企業的高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中選擇專業背景深厚、工作技能拔尖的專家,尤其是那些知名專家、業務骨干或高層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
為保證 “3+1”定制式人才培養模式的順利實施,學校成立了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和企業實踐基地建設管理工作領導小組。
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由企業專家、學校分管本科教學領導、學院院長和教學副院長等組成,負責審定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指導課程體系的改革和培養模式的改革,推進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和與企業的產學研結合,并解決在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企業實踐基地建設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由資深老總和學院院長擔任組長,各專業負責人和企業兼職教授為成員。各實習基地分別建立管理小組,由企業老總提名兼職教授和學校指導老師擔任正副組長,負責各基地建設和實踐教學。
二級學院成立人才培養工作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分管教學院長兼任,成員由企業兼職教授、專業負責人、教學秘書、專業骨干教師、學院學工隊伍等組成,負責學生的日常教學與管理工作。在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企業實踐基地建設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校和學院的二級管理作用。在二級學院設立海洋漁業系和教務室,增設專業建設秘書,直接為專業負責人負責,充實教學管理人員。創新 “專業負責人——專業秘書——三個教學團隊教研組——企業實習基地負責人”管理模式,不斷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健全各項教學規章制度,使教學工作進一步規范化、制度化、標準化、科學化,提高教學管理的工作效率。在人才培養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企業實踐基地建設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指導下,建立學校、企業、用人單位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教學評價機制。
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建立定制式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必然選擇。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讓地方高校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學校優勢,建立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專業;能夠為社會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實現理論指導實踐的目的;還能為學生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更好就業提供有力保障。要確保這樣的教學模式得到有效實施,關鍵是需要確立持續創新的管理團隊和辦學理念,建立雙師型的教師隊伍,建立運轉高效的管理體制。
[1]張晨民,高靜穎.獨立學院 “應用+技能+素質”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 [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6,(5):73-75.
[2]劉黎莉,袁海軍.高等學校教育、科研、生產相結合辦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 [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7,(3):82-87.
[3]尹寧偉.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觀探究 [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12,(4):83-86.
[4]王春業.輔修雙學位雙專業與我國法本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14, (5):161-163.
[5]何奎.新疆高校少數民族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14,(5):170-172.
[6]霍明奎.管理類本科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14,(5):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