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蘭
高校家校合作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劉翠蘭
摘要:近幾年,高等教育領域開始關注家校合作。高校的培養目標和大學生年齡特征都決定了高校的家校合作不同于基礎教育階段,因此高校家校合作要重視以下三方面:第一,注重大學生獨立人格的培養;第二,避免家長的“過度參與”;第三,凸顯并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家校合作;高校;反思
劉翠蘭/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特教學院副教授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校在教育學生時能更多地得到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庭在教育子女時也能更多地得到來自學校方面的指導。[1]國內已有的高校家校合作相關研究多是聚焦在操作層面,針對目前高校家校合作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探討如何完善家校合作的實踐。例如,有學者認為,當前高校家校合作由于時空上的局限,存在著合作內容缺乏系統性,方法缺少互動、合作途徑單一等問題,需要采取拓展合作內容、豐富合作渠道、提高雙方的合作能力等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2]還有的學者分別從社會學、教育學、管理學等不同視角分析家校合作的必要性,構建了“溝通—合作育人”的家校合作新模式,既有原則性,又有具體的可操作性。[3]
然而,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回歸到教育和家校合作本身,根據不同階段的教育需求來思考家校合作的價值和意義。按照這一思路我們試問: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兩個不同階段的家校合作是否有區別?如果還用基礎教育階段的慣性思維來思考高等教育的家校合作是否適用?如果忽視學生的年齡特征,忽視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泛泛而談高校家校合作的一般性問題,那是不切實際的,也是不科學的。鑒于此,本文對高校家校合作中的幾個問題進行反思。
任何一個教育階段都有其預設性的培養目標,高等教育是人踏入社會前的一個重要教育階段,其主要目標就在于培養合格的準社會人,眾所周知,社會人最首要的特征就是人格的獨立性。然而,由于人的發展具有生成隨機性,預設的目標往往與教育活動所表現出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相矛盾,也就是說在多數情況下,教育目標的實現需要教育活動參與者的后期調整和不斷磨合,因此需要隨時調整方式方法,以保證契合最終的教育目標。
教育目標的達成需要多方的共同配合,因此培養大學生的獨立人格自然也不是高校的單方面責任,從這一角度看,家校合作就成為了實現高等教育基本目標之一——大學生獨立人格培養的有效途徑。高等教育階段的家校合作是以高校和家庭為了共同的教育目的,統一行動來把學生培養成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為最終目標,意在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而這恰恰是以學生獨立人格的培養與形成為主要途徑的。所謂“獨立人格,就是指學生個體能夠對面對的實際問題獨立思考、作出判斷和采取行動;是個體依賴自身的需要、知覺、預見、經驗和判斷來進行反應或活動,而不為環境或他人的影響所左右。”[4]然而有研究表明,當前大學校園里獨立人格缺失的大學生為數眾多,[5]主要表現在:第一,自我意識水平不足,一有成功就顯露出驕傲自負,甚至目空一切,當遇到困難挫折時,極易出現自卑消極的評價,同時,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常常表現為“心動不行動”;第二,自主學習能力不強,表現出散漫與無序;第三,自理生活能力差,不能、不敢獨立面對和處理遇到的問題,遇到困難往往打電話求助父母。
目前,我國高校的家校合作一般以學校輔導員在學生生活和學習中出現問題時通過電話與家長聯系為主要形式,更多的則是家長與學生之間的電話交流。鑒于此,面對大學生的獨立人格缺失問題,有些高校的家校合作從目標和方式上致力于家長更多的參與,而這很容易形成學生的依賴性人格,這是值得警惕的。作為一個成年人仍然無法獨立思考、判斷以及做出合理的決定,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對于大學生個體來說,高等教育如果不能培養起獨立的人格就無法幫助其順利的走上社會,適應社會生活,扮演好社會角色,就其個人來說人生的開始就艱難無比;對于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來說,大學生獨立人格培養的缺失意味著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失敗;對于社會的整體發展來說,高等教育無法為社會提供成熟、有擔當的準社會成員,無法提供社會需要的人才,將導致人才供給的斷層,自然不利于社會的長遠發展。
所謂“過度參與”就是指部分家長隨時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希望孩子的所有行為都在其掌控之中的心態和行為,國際上對此戲稱為“直升機父母”,比喻此類父母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美國的中小學階段非常重視學生家長的參與,學生家長被視為學校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許多學校主動邀請家長監督并參與學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然而,近年來家長參與的熱情蔓延到高等教育階段,也出現了一部分“直升機父母”,他們過度參與子女的大學生活,子女一旦遇到任何挫折和困惑,他們便立刻出現在校園里,由于他們的過度參與,高校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過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極影響。[6]
高校中父母的過度參與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第一,進入新世紀,面臨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及社會日益激烈的競爭,他們越來越重視子女的教育,關注子女未來的發展。第二,獨生子女的增多,使得家長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第三,手機的普及,為他們隨時關注子女的學生和生活提供了便利。[7]
面對“直升機式”的家長,高校在開展家校合作時,應該給予父母正確的指導。首先,從認知上糾正家長們的不正確觀念,使其明白孩子不屬于家長,而是屬于他自己,他們有自己的、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需要獨自面對的人生道路,家長要學會放手,只有給予其足夠的空間和機會,才會得到磨練,綜合素質才能提高。其次,邀請家長參觀、參與高校對學生自主發展和自主能力培養的過程,讓家長看到當代大學生,也就是其眼中的“孩子”可以自己獨立完成各種事情,克服各種困難,并取得相應的成功。最后,加強并改善與家長間交流與溝通的方式與目的,不再以電話聯系為主要形式,以分擔責任為主要目的。可以也必須充分利用新興的各種自媒體,推動家長與高校進行更加廣泛而且深入的互相了解,將“過度參與”轉變為“適度參與”與“合理參與”。
從理論上來看,我們認為,教師、家長、學生三者關系中教師和家長是教育者,學生是傳統意義上的受教育者,因此在探討家校合作時通常都只意在發現并解決學校和家長兩方的問題。但是我們卻忽視了在高校的家校合作過程中學生作為橋梁紐帶的重要作用,學生在這一組關系中所占據的應當是一種主體地位,而非從屬。而且,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在學生不僅是受教育者,更是自己的自主教育者,因此家校合作想要達到最為理想的結果必須有學生自己的自主配合,也就是其自我教育的配合。也就是說,只有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主動性,充分尊重學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不論是家長還是高校的教師與學生工作者,在進行家校合作時,如果越過學生進行聯系,這是對學生的不信任,是沒有把大學生當作成人和完全社會人來對待。假若不能真正的尊重一個已經成人的大學生,那么就極易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此時的大學生們有著極其強烈的自尊心、獨立意識,極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因此,教師或者家長都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和鼓勵,讓學生成為家庭和學校溝通的橋梁。一者,學校可以通過學生,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價值觀念,對學生加以引導。再者,家長可以通過孩子了解在校的學習和生活,給予幫助。合作雙方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即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只有把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才能實現預期目標。最后,因為學生既是各個家庭的重要成員,同時也是學校的一份子,因此,在征求學生意見的基礎上,學校與家長保持合理的聯系,同時將學生納入到對話與合作中來,或許才是最合理的家校合作。
參考文獻:
[1]楊建忠.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家校合作現狀及對策思考—基于貴州省黔東南州的調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
[2]羅福建.大學家校合作:問題、原因與對策[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3]徐蕾,郭智芳.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新模式的構建.思想教育研究,2012,(2).
[4]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M].臺北:東華書局,1992,517.
[5]王建斌.高校德育中“公共精神”的培養[J].教育評論,2013,(2).
[6][7]韓伏彬.新千年美國高校“直升機父母”過度參與行為探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8,(6).
(責任編輯:孫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