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婷
論翻轉課堂對和諧師生關系構建的啟示**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國家一般課題“實踐哲學視野中的教育學演變”[BAA130010]的階段性成果。
●郭婷婷
摘要:翻轉課堂由“課前自主學習”和“課堂內化學習”構成其獨特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的師生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呈現出平等的“師徒”關系、和諧的“辯友”關系以及互信的“伙伴”關系。當今教育中師生問題繁多,一線教師應借鑒翻轉課堂的經驗,精準定位,品讀師者為師的意蘊;信任學生,展現師長一視同仁的情懷;平等對話,構筑心靈溝通的橋梁,從而努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師生關系
郭婷婷/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教育學原理研究
翻轉課堂自誕生之日起便受到廣泛關注,國內外實踐探究不斷,大量實踐研究證實了其獨特的優越性。有研究者在研究中提及2012年6月美國教育咨詢公司針對已經采用翻轉課堂的453位教師進行的一份問卷調查報告,報告顯示67%的受訪教師表示學生在標準化考試中的成績得到了提高,80%的受訪教師認為學生的學習態度得到了改善。[1]2013年一位世界歷史教師Judy E. Gaughan在科羅拉多州立大學進行了翻轉課堂實踐,在學期末Judy E. Gaughan制作了包含十個問題的調查問卷,調查問卷中75%的學生認為視頻對自己有用。[2]國內也涌現出大量翻轉課堂的案例,其中較早的有聚奎中學、深圳南山實驗學校、成都育才中學等案例,這些學校在實踐中都漸漸形成自己的風格。由于眾多翻轉課堂的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對它的研究中,希望借助這一教學模式來尋找解決當今教育問題的途徑。
近年來我國教育領域問題繁多,其中師生關系更是屢屢奏起不和諧之音,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教育的良性運轉。翻轉課堂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還無意中影響到了師生的相處模式。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集中探究翻轉課堂中的師生關系,發現翻轉課堂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較大彰顯的同時,教師的價值也得以更好的實現,師生間相處融洽,在相互理解與彼此尊重中實現共同成長。鑒于此,筆者意在通過對翻轉課堂中師生關系的深入研究,為我國當前師生關系的緩和提供一些可借鑒的經驗。
翻轉課堂最突出的特點是課上知識獲取與課下知識內化的顛倒,這種模式建立在哈佛大學埃里克·馬祖爾創立的學習分為知識傳遞和知識內化兩個步驟的理論基礎上。[3]正是由于翻轉課堂將知識傳遞移至課前變為學生自主學習,課堂教學變為知識內化的環節,翻轉課堂表現出傳統課堂沒有的優越性。有研究者認為翻轉課堂更符合人類的認知規律。[4]
(一)課前自主學習
課前自主學習是翻轉課堂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是學生明了知識是什么的環節,它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以視頻作為教學載體。教師按照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制作出高質量的教學視頻作為載體,這是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保障,所以有學者說:“一個優秀的教學視頻不僅可以替代教師的課堂講授,傳遞知識,激發學習興趣,保證學習的持續,還是翻轉課堂進行的物質前提。”[5]其次,立足于學生的自主學習。翻轉課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立足點,學生自己把握學習節奏,在較大程度上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學習積極性較高。再次,以網絡作為平臺。翻轉課堂的網絡支持,除了實現了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的目的,也為學生向師友請教提供了平臺。由此可見,翻轉課堂實現了學生學習為主,教師協助為輔的教學方式,它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同時此處的教師也就成了稱職的支持者。
(二)課堂內化學習
一般來說,相比知識的接受階段,知識的內化階段更加重要。因為在前一個階段,學生只是知其然,即明了知識是什么;而在后一個階段,學生卻需知其所以然,并需用其然。在課堂中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知識的內化。翻轉課堂的內化階段主要表現出以下特點:第一,教學內容是由師生共同決定的。教師需要考慮學生知識練習的反饋結果,也需要考慮學生觀看教學視頻時提出的問題與疑惑。在解答相關問題之后,教師需將涉及的相關知識納入自己的教學設計之中,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第二,教學形式以學生的自主討論為主。在教師解答疑惑之后,學生分組討論教師提出的研究性問題,在一系列小組合作之后,展示小組的討論成果。第三,教學評價具有及時多元化的特征。翻轉課堂的教學評價不僅僅限于傳統課堂中以教師為唯一主體、以標準答案為唯一準繩的評價,而是向學生和其他觀摩人員開放;評價標準也相應擴展到學生的表達、論據、語態等多個方面。由此可見,在翻轉課堂中,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主角轉變到導演這一位置,導演出了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
既然翻轉課堂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就必然對師生關系有所影響,許多研究都顯示這種教學模式帶來了積極的師生關系。可汗學院的創始人薩爾曼認為翻轉課堂中的教師更大程度上像教練而不是教師,這種教練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的潛能,主動把握自己的學習,歸還學生的學習自主權,因此學生們都尊敬并愛戴教練。[6]國內的研究學者也贊成翻轉課堂有利于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觀點,如有學者認為翻轉課堂中教師從傳統的教師主導地位中解放出來,把學生看成發展的人、具有獨立意義的人,這是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7]在翻轉課堂中,教師由主導者變為平等的參與者,師生通過溝通對話深度互動,這種師生交往較傳統師生關系更加和諧親密。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研究,筆者認為翻轉課堂中的師生關系呈現出以下幾種狀態:
(一)平等的“師徒”關系
平等是和諧師生關系的前提,翻轉課堂模式成功地將平等概念深深地烙進了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深刻地體現了教學的本質即“在主體間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共同合作與探究,并在有效的教學情境中共同生成知識,共同創造教育經驗”。[8]翻轉課堂中平等的“師徒”關系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體現出來。首先,師生地位的平等。此處的地位平等,指師生在教學領域中外在形式的平等。翻轉課堂不再是教師站在高高的講臺上向學生宣講知識,而變成一種“一對一”的授課形式。網絡各端的學生們可自由向教師咨詢疑難困惑,不再因教師的高高在上而不敢發問。其次,師生發言權的平等。課堂講授內容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決定,不再是過去教師獨攬霸權的狀況。有學者的研究也表明:“翻轉課堂上學生擁有課堂話語權,可以隨時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小組成員通過交流、協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9]這種平等的協作交往關系更穩固了師生在教學中順利地進行教與學的活動,同時也促使師生間更加和諧親密。再次,教學評價機會的平等。師生共同擁有評價權,平等享受課堂上的存在感。誠如一研究者所言,教師仍然是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評價者和監控者,但翻轉課堂使教師從傳統教育模式中的核心評價者變為翻轉課堂多方評價者中的一員,學生本人與觀摩人員也是課堂活動的評價者。由此可見,翻轉課堂帶來了師生間教與學過程中共同參與共同進步的真實的平等,這無疑會消除以往各種不平等所導致的矛盾與沖突。
(二)和諧的“辯友”關系
暢所欲言、言論自由是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表現,翻轉課堂以對話式教學為課堂主要教學方式,將師生塑造成了一對和諧的“辯友”關系。在翻轉課堂上學生擁有課堂話語權,可以隨時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小組成員通過交流、協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教師逐漸成為與學生互動交流的親切伙伴。課堂中學生擁有發言權這一微小變化傳達出深刻的意蘊,首先,學生自由發言意味著教師對學生抱有真摯的尊重與信任,嚴肅的課堂變成學生辯論發言的場所,呈現出教師與學生一起探討知識,為學問而“辯”的場景。其次,這種自由的話語權寄托了教師對學生成材成人的期望,正如永恒主義者認為的,西方文明作為通過“交流”、“對話”、“辯論”探索永恒真理的“自由探索”文明,能發展人性、實現理智訓練的目的。[10]翻轉課堂中的教師意在提高學生知識獲取的效率,卻無意中促進了學生的理智發展與人格成長,顯然,這種行為帶來的回饋便是師生之間的和睦。再次,言論自由下師生間是無隔閡的,雙方的溝通與交流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他們相互合作,在溝通中互相促進,在學習與生活中彼此關懷,已然成了情感共鳴的結合體。
(三)互信的“伙伴”關系
互相信任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重要保障,師生的和諧更是需要這種信任。在翻轉課堂中,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體現了師生間的相互信任。首先,從教師角度看,教師對學生的信任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前提。翻轉課堂的實施中隱含著一種教育理念,即教師相信只要教學條件能夠滿足學生的需要,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掌握知識。翻轉課堂中的教師如教練般一邊授之以漁,一邊鼓勵其突破自我。“作為教練,在翻轉課堂中,教師成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答疑者和引導者,重點在善于發現不同‘運動員’的特長并給予差異化的培養。”[11]另外,從學生的角度看,教師變成了解疑答惑人,不再是嚴厲的訓斥者、監管者。教師這個字眼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冰冷的權威,反而變成了排憂解難的伙伴。就像一位學者所說,翻轉課堂是一種使課堂人性化的學習策略,教師在課堂中給學生一對一的指導,有機會與每一個學生交談并評估每一個學生的進步情況,成為與學生互動交流的伙伴,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綜上所述,翻轉課堂中師生彼此信任,在求取知識的道路上攜手共進,呈現出的是和諧親密的濃濃師生情。
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師生和睦相處、平等溝通,這對于實現教育目的,促進學生成長成材至關重要。然而,當下的師生關系功利化傾向嚴重,正如一位學者所言:“在機械論的圖景中,無論是就學生而言還是就教師而言,他們之所以在教育場域相遇,根本在于作為“勞動者”的雙方對各自物質利益的追逐,而不在于對至善的共同愛欲。”[12]這就是變質的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師生關系的和睦與否關乎教學的進行與學生的發展,當前破碎的師生關系亟待修復。
翻轉課堂在實踐其獨特的教學方式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營造了和諧親密的師生關系,這為當下緩解師生矛盾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但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絕不是照抄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而是借鑒其內在的積極的教育理念,特別是處在一線的教師要汲取翻轉課堂中師生關系的和諧因素,內化其理念進而轉化為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行動指南。
(一)精準定位,品讀師者為師的意蘊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既為師,就必須首先明了師者為師的意蘊,即何為教師之要義。扎實的理論知識與精煉的授課技術是必要的,然而卻不是首要的。教師首先需要的是一種態度,即時刻持有一種解惑傳道的態度。一個以圣人自居的教師必定不會時刻關注學生,哪怕滿腹經綸卻不一定能幫助學生吸收內化知識,更不用說建立和諧親密的師生關系了。翻轉課堂的課堂內化環節形象地踐行了師者的解惑與傳道。鑒于此,意在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教師應從以下三方面來明了師者為師的意蘊:首先,教師要放下教師權威,以一個解惑者的姿態面對學生,營造出和諧的課堂環境與自由輕松的氛圍,進而使學生放下戒備,敢于發問、樂于發問。其次,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問題,在了解學生的疑問后,要及時予以解決。對于普遍性的問題,教師應精心設計鞏固練習,在課堂上幫助學生們攻克難關。在幫助學生排憂解難的過程中,教師也便順其自然地收獲了學生的信賴。最后,在評價方面,教師應以積極的評價為主。在學生提出疑問時對其勇氣予以鼓勵,在耐心解答之后要勉勵學生再接再厲。師生在知識學習中的交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師生間關系的變化,為師者切實以學生為本,傾力為學生解除疑惑,這對本職工作的有效完成帶來的便是師生關系的和諧。
(二)信任學生,展現師長一視同仁的情懷
信任是人與人關系和諧的保障,教師對學生的信任能直接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同樣,學生對教師的信任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師生彼此信任是教與學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更是師生和諧共處的保障。因此,為緩解師生之間的矛盾沖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應努力達成以下兩個目標:首先教師要努力展現出對學生的信任,這既可以鼓舞學生的自信,又可以拉近師生距離。基于這一目標,教師務必拋棄傳統的智力決定論理念,放遠眼光、開闊胸襟,從思想與行為上踐行不偏不倚的信任,進而在收獲學生成長的同時,也收獲學生的愛戴。其次教師要爭取學生的信任,學生對教師的信任不僅會帶來教師的職業成就感,還可以實現和諧師生關系大踏步地前進。基于此,教師要做好信任學生的良好榜樣,抱著“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信念耐心等待學生的回饋,和諧親密的關系便是水到渠成的了。
(三)平等對話,構筑心靈溝通的橋梁
教學本質上是一種師生互動交往的活動,而溝通對話是交往的重要形式。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進行的交往既是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要求,又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要求。“民主平等是師生之間進行互動學習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新型師生關系建立的最為重要的特征,成為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13]只有通過平等對話,師生才能彼此了解,互相理解,化解在教與學中萌生的師生矛盾,進而在高效完成教與學的任務中密切師生關系。在翻轉課堂中使用對話式的教學方式,溝通營造了師生、生生和諧溝通的氛圍,使其在分享探討知識的過程中增進理解,進而培養了師生間的深情厚誼。鑒于此,意在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首先,教師要營造民主開放的課堂環境,鼓勵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切實需求,進而更好地設計教學環節,為學生快樂地學習提供保障。其次,教師要躬身示范,在課堂課余時間適時地以伙伴角色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在輕松的對話中消弭學生的畏懼,進而拉近師生距離。再次,教師就學生的表現巧妙的予以評價,針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積極恰當的評價,從而達到鼓勵學生樂于發言、積極發言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健智,王丹.國內外關于翻轉課堂的研究與實踐評述[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
[2]Judy E .Gaughan. The Flipped Classroom in World History[J]. History Teacher,Vol.47,No.2,2014.
[3]宋艷玲,孟昭鵬,閆雅娟.從認知負荷視角探究翻轉課堂——兼及翻轉課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4,(1).
[4]何克抗.從“翻轉課堂”的本質,看“翻轉課堂”在我國的未來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4,(7).
[5]盧強.翻轉課堂的冷思考:實證與反思[J].電化教育研究,2013,(8).
[6]薩爾曼·可汗.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52—153.
[7]蔡志全.解析“翻轉課堂”中的教師角色[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4,(4).
[8]陳曉端,毛紅芳.試論有效教學的課堂文化構建[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7,(2).
[9]王紅,趙蔚,孫立會,劉紅霞.翻轉課堂教學模型的設計——基于國內外典型案例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3,(8).
[10]陸有銓.現代西方教育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12.
[11]于天貞.從“主演”到“導演”:基礎教育翻轉課堂中教師角色轉換及其路徑[J].上海教育科研,2014,(5).
[12]李長偉.古典公民教育透析[J].教育研究,2015,(4).
[13]孫幸.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理論基礎與實施對策[D].河北師范大學,2011.
(責任編輯:孫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