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海云
摘 要:近些年來,教學大綱對高中政治學科的要求不是寬松了,而是變得更為嚴格了,其中一項主要的努力目標是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開發學生的潛能、開啟學生的智慧,使其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政治學科的樂趣所在。本文分別從教學任務的設置、學情的合理分析、生活化素材的選擇、自主交流的重要性等角度探討了自主精神在高中政治課堂中的應用。
關鍵詞:高中政治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
新課程標準始終強調各學科的自主學習,而何為自主學習呢?實際上自主學習就是一種主動的學習態度。對于教師來講,自主學習的任務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不是教會學生具體的知識點。自主學習的目標是使學生的頭腦動起來、思維活起來,在學科知識面前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習個體。
一、在良好氛圍中布置教學任務
在布置教學任務之前,需要明確輕松的氛圍對于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的意義。實踐經驗表明,如果學習氛圍良好,則能夠起到有效促進學生自主思考的效果,繼而使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激發。而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特別是臨近考試時,灌輸式的高中政治課堂依然常見,教師忽視對學生認知情況的關注,一味強調一堂課的知識含量;同時,教師以自我為中心,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這會讓課堂氛圍顯得過于死板壓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需要努力轉變傳統教學思維模式,積極構建民主和諧的課堂交流環境,以便讓師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教與學。當教師為課堂上的良好氛圍奠定基調以后,才能考慮教學任務如何布置的問題。教師應當以學生目前的學習能力為參照,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潛能發揮出來,再輔以現代化教學手段,多點結合,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學習任務,以使學生的自主意識得到增強。
例如,教學有關“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在課前可以先給學生安排一些特定的任務,讓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等收集整理與我國山川、江河、民族等知識有關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并將這些資料帶到課堂上來。這種任務既能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也為課堂上的良好氛圍增色,可謂一舉兩得。再如,當學習到“走近國際社會、維護世界和平”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提前一至兩周提示學生在新聞中感受國際社會的豐富性與復雜性,想辦法記錄下相關信息并帶到課堂上來。
二、讓學情分析成為必然
在教學任務布置完成之后,或者是在教學任務布置的同時,應當進行合理的學情分析。毫無疑問,教師是一種對技術性要求很高的職業,而這種技術性往往不容易被看見,只潛藏在教師的頭腦之中。教師職業的復雜性源于工作對象的復雜性,教師要想在教學任務的指引下管理好課堂,一定要在備課的同時“備學生”,所以學情分析是教師必備的一項素養。學情分析包括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技能水平、素質水平,還包括了解班級整體的風格特點。當教學目標明確以后,教師應當在課前詳細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現在絕大多數學生都擁有不止一種知識源,除了教師、教材以外,還包括網絡、平面媒體、電視等,所以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充分預見學生在課堂上可能提出的新穎問題。其次,教師要正確認識學生的能力水平,學生間達到均等狀態只是一種理想,不同學生之間的水平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教師要以多數學生的情況為基礎,盡可能把自主學習安排得能夠適應大多數學生的水平。再次,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教學內容包括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識,知識性強,思想性也強,所以教師應當及時了解學生的思維水平,在此基礎上進行自主學習指導。最后,很多政治教師同時擔任兩個或者數個班級的思想政治教學任務,不同班級的情況、氛圍有區別,所以教師要根據不同班級的情況而區別對待。
三、讓生活成為教學素材的源泉
政治的功能是什么?政治能夠起到為社會服務的作用,為社會服務也就是為每一個個體服務,所以說政治與生活的聯系非常緊密。高中階段學生接觸到的政治知識都是一些政治常識。政治進步是社會進步的標志,能夠起到推動社會向民主社會發展的作用。所以當有些學生稱政治學科枯燥、乏味時,作者認為這是教師沒有盡到引導疏通的職責所致。
例如,在政治教材里面,涉及了“選舉的權利及義務”等知識,有些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興趣較濃厚,因為選舉是與他們離得最近的一種政治生活形式。接觸這部分知識之前,學生可能根本就沒有選舉的意識,而當學習了“民主選舉”“民主決策”兩課之后,有的學生即利用這些知識,與家人進行交流,讓家人更好地利用選舉權利參與政治生活。這種經歷使得這些學生覺得特別有成就感,以后學起政治課程也特別用心,成績很快提高到班級前列。這些學生的成績之所以提高,并沒有特別的訣竅,只不過是將生硬的教材知識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對于教師來講,要意識到這一事例的反向應用,即把現實生活帶到教學中來,讓生活實例成為教學素材,讓生活成為教學素材的源泉,把生活中的政治知識提煉出來與教材中的知識相結合,政治的枯燥乏味就會變成富有探究性,自主精神的貫徹也會更徹底。
四、讓課堂成為自由論壇
如果某課堂缺少討論環節,那么無論如何也不能稱該課堂是民主的,學生也不容易對該課堂的教學內容產生深刻印象。如何形成自由論壇式的討論課堂呢?討論的具體內容又有哪些?這是教師要探尋的兩個重要問題。建立討論課堂的起點,可以是對某類爭議性問題的討論,也可是要舉行的辯論賽。
例如,在“探究世界的本質”這一知識點中,關于唯物還是唯心的討論是哲學理論的基本問題。在正式討論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定的預習時間,比如課前的生活資料收集、上課開始后的教材通讀等皆可。然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A、B兩組進行討論,A組持“世界是唯物的”觀點,B組持“世界是唯心的”觀點。表面上看起來B組處于討論(辯論)的劣勢地位,那么教師可以站在B組一邊,指出人的思想意識可以發揮出巨大的能動作用,比如牛頓與愛因斯坦的學說指導了科技進步,再比如一些文學藝術作品的先驗性等,這樣的觀點可以帶動A組學生進行思考和發言:若沒有物質條件作為基礎,就不會產生偉大的文藝、科技與思想,歸根結底,世界依然是物質性的,只有在對物質世界充分探索與總結的基礎上,那些人才有可能展露出偉大的思想光芒,產生舉世矚目的成就。A組同學提出這樣的觀點,說服力很強,也給B組同學以知識上的啟迪,兩組同學同時受益。通過類似的活動,不但使學生增加了對教材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鍛煉。
五、讓網絡成為學習樂園
新課程改革強調把自主精神應用于高中政治課堂,而網絡技術的應用 與自主精神的應用是相協調的,網絡環境中的政治研究學習也與政治學科的實踐性特征高度吻合。政治理論會因為社會變遷與國家發展出現一些新形勢、新內容,高中政治課程教學無論采取哪種方式,其根本目的都是讓學生成為擁有基本的道德、思想、文化素質的現代中國公民;讓學生可以在學習該學科之后認清歷史發展規律和我國的基本國情;讓學生可以應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哲學、政治學的基本常識分析社會上的有關現象。所以,理論與實際相聯系,是高中政治課堂必不可少的環節,上面提到的課堂論壇也好、生活素材也好,都是以理論聯系實際為出發點的。而無論哪種方法、哪個環節,只要涉及自主學習,都可以靈活運用網絡技術,并將網絡時代的精神融入學生的頭腦當中。把網絡技術同政治學科自主學習聯系起來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把國內或者國際的最新前沿動態用視頻、圖片等形式表現出來。通過網絡技術,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入到形象、直觀甚至是虛擬化的環境氛圍之中,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再比如,網絡環境中的自主學習,不管是信息的收集,還是資料的整理,均可以依靠學生的興趣來進行,依靠學生的親身參與來獲取知識,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始終處于積極的狀態。只有這樣,才能讓自主學習的精神真正落實下去,讓網絡功能與網絡意識為政治學科的教學服務。
六、總結
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水平得到鍛煉與提高是高中政治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對于高中政治教師來說,不能只是在課堂上采取自主學習的形式,還要從精神實質上將自主學習投射到教學活動之中,扎根于學生的思維深處。
參考文獻
[1]徐潔.初中政治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現代交際,2014(6).
[2]陳占元.新課標背景下的三種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模式[J].大觀周刊,2011(2).
[3]劉海燕.新課程下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J].青年與社會:中外教育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