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梅,薛冬梅(.五蓮縣水利局,山東 五蓮 6300;.日照市眾川水利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山東 日照 76800)
日照市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成效和經驗
陳燕梅1,薛冬梅2
(1.五蓮縣水利局,山東 五蓮 262300;2.日照市眾川水利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山東 日照 276800)
【摘要】總結了日照市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現狀,并以嵐山區黃墩鎮陳家溝清潔型小流域和莒縣桑園鎮蘆家河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為例,論述了其建設的成效和主要經驗做法,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日照市;水土保持;生態文明;潔型小流域
日照市總面積5348km2,山丘區占74.70%。由于山多嶺多,地形復雜,溝壑縱橫,汛期暴雨集中,水土流失較為嚴重。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照市以國家、省重點扶持項目為引導,實施重點工程帶動戰略,以小流域為單元,廣泛開展山丘區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作,在治理區基本形成了完整、配套、立體化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取得顯著成效,有效地保護了水土資源,全市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特別是近10年來,根據構筑“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3道防線的要求,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已在全市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達成共識,通過積極探索、不斷實踐,在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上取得顯著成績。
1.1建設現狀
近10年來,日照市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部署,結合本市實際,以農村“生產發展、村容整潔”為切入點,以改善農村水土流失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為著力點,選擇基礎條件好、建設規模適度、地方積極性高、組織機構健全的小流域作為生態清潔型小流域試點。據不完全統計,全市目前共開展清潔小流域治理20多個,整合各類投入累積近4000萬元,建成一批示范工程和亮點工程。特別是莒縣桑園鎮蘆家河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在2011年全國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座談會上,作為水利部遴選的全國10個典型單位之一進行了經驗交流。
1.2建設成效
1)治理程度增幅顯著。通過多年連續、集中、高強度投入,按照“山頂松槐戴帽,山腰果樹纏繞,山腳梯田穿裙,溝道層層攔截”的總體布局,積極推廣實施“溝坡兼顧、喬灌草結合、農林間作、多種措施配置”的治理模式,整合各種涉農資金投入流域建設,多次投資,逐步建設,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較一般流域治理項目普遍提高,林草覆蓋率增幅明顯。嵐山區黃墩鎮陳家溝小流域作為全市首批清潔流域試點之一,治理后水土流失強度明顯降低,土壤侵蝕量減少85%以上,林草覆蓋率提高到90%。蘆家河小流域治理后減沙效益達70%以上,治理程度提高了34%,林草覆蓋率提高14%,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2)防災減災效益明顯。清潔型小流域綜合治理在全面規劃的基礎上,預防、保護、治理和修復相結合,統籌考慮各種水土流失因素,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時,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大大降低了洪澇災害帶來的威脅。黃墩鎮陳家溝清潔流域在治理前,55.7mm降水導致4.2km2的農田遭到沖毀,垮塌房子3間,損失糧食95t;治理后,136.6mm降水僅1.1km2的農田遭到沖毀,糧食損失18t,治理后的防災減災效益非常明顯。
3)經濟社會多元發展趨勢增強。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在促進項目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民增產增收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蘆家河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完成了舊村改造、村、宅、道路綠化美化,并實現了垃圾集中處理、雨污分流。并以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為依托,大膽創新,利用村外現有坑塘建設生態濕地,既凈化水質又美化環境。同時調整了土地利用格局,由治理前以花生、玉米等低附加值農作物為主,轉變為優質蘋果、板栗等經濟林果,建成苗木基地,發展黃煙,夯實了農民增收的基礎,實現了流域內農村經濟由“輸血”到“造血”的根本轉變。
2.1加強部門協同,實行資金整合
根據對市內清潔型小流域成功案例調查表明,當地政府領導重視,發改、水利、財政、土地、煙草、農業等部門協同合作,整合各部門資金,探索出一條“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投入機制。部門協同和資金整合已成為當前彌補投入資金不足、激發治理熱情的重要途徑。
2.2重點工程引導,加快建設步伐
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具有投資強度大、連續穩定性好、管理更加完善等特點,以國家和省財政扶持項目建設為依托,充分發揮重點工程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利用整合配套資金全面做好生態修復、水系整治、面源污染控制和人居環境改善等工作,切實加快生態清潔流域建設。莒縣桑園鎮蘆家河流域在實施生態清潔型建設時,先后引導民營資金投資近千萬元,在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治理的基礎上,結合民眾需求對該流域進行了高標準治理。在該重點項目的帶動下,周邊3條流域生態清潔建設也有了長足發展。
2.3重視輿論導向,加強普法宣傳
水土保持的目標是保護生態資源和改善生態環境。伴隨民眾生態需求的不斷提高,日照市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宣傳,為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工作營造良好氛圍。首先,利用各種新聞媒體渠道加強水土保持法的普法宣傳工作,增強全社會的水土保持生態意識,提高公眾對實施水土保持重點防治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其次,對凡是財政扶持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小流域都立牌豎碑,擴大影響,為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最后,通過試點示范,爭取社會各界對水土保持工作的充分認同和大力支持,使“要我治”變為“我要治”,提高了治理成效。
2.4突出建管并重,實施雙管齊下
清潔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必須摒棄“重建輕管”的舊觀念,樹立了“三分建、七分管”的新局面。生態清潔流域首先做到高標準規劃、高標準設計、高標準建設,實現水土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形成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產業結構和良性循環;其次針對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做到了產權明晰、責任明確,把管護制度建設作為一項“硬措施”在小流域內建立并完善起來,制定封山禁牧、封育保護政策和鄉規民約,建立水源管理和保護制度,保護林草植被,促進生態自我修復。同時也在取土挖沙、農業耕作等方面建立了約束規定,開發和治理得到有機結合,推廣實施保土耕作,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邊建設、邊破壞的現象,鞏固了治理成果,提高了防治措施的保存率。
3.1存在的問題
1)資金整合機制仍需進一步完善。雖然前期在資金整合和部門協作方面做了大量積極的探索工作,但受到有關部門各自的計劃、管理制約,流域治理規劃難以做到一次性、完整性,往往立項時間不同步、資金下達不同步、工程建設不同步,容易形成插花治理。在造成各方責任界定難度增加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方集中投入、集中建設的積極性,如果某個環節脫節,容易形成久戰不決,資金也難以形成合力。
2)傳統流域治理觀念深入人心,新理念轉變尚需時日。目前部分民眾對生態清潔型流域建設仍舊停留在傳統小流域綜合治理認識層面,注重植樹綠化、蓄水保土工程建設,對控污措施、治污設施、園林美化、生態旅游、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重視不夠。
3)監管監測仍然滯后。與傳統流域治理相比,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管理應更加側重面源污染控制,尤其是一家一戶的農藥、化肥、農膜、生活垃圾的控制難度較大,與生態清潔流域建設標準要求仍存在較大差距。
3.2對策建議
1)強化科學規劃,切實轉變觀念。清潔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必須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進行全面規劃,山、水、田、林、路、村、污統籌考慮,要堅持走“大水保”之路,豐富水土保持工作內涵,把水土資源保護、綠色產業基地建設、人居環境改善、休閑觀光、生態旅游等納入總體規劃,使水土保持防治模式上層次、上檔次。
2)整合力量、穩定投入。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是一項利國惠民的公益性事業,近年來多次列入中央一號文件,必須強化頂層設計,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整合相關部門資金,要以水土流失綜合防治規劃為基礎,把水土保持與農田水利、中小河流治理、農業、林業、煙草等生態建設項目結合起來,同時引進民間資本的投入,共同形成水土保持工作的合力。
3)強化管理,加強管護。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的建設,強化管理是其治理成果的關鍵。只有管護到位,工程效益才能得以較快持續顯現。建議在確定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方案的同時,還必須確定項目建成后責任落實的管護體制;同時各級政府應撥出專項經費,加強清潔型小流域水土保持定期監測。
參考文獻
[1]畢小剛,楊進懷,李永貴,等.北京市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的思路與實踐[J].中國水土保持,2005(1):18-20.
[2]馬豐豐,田育新,羅佳,等.生態清潔小流域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湖南林業科技,2010,37(3):82-84.
[3]王明森,王晨暉,王玉太.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主要措施與做法———以莒縣蘆家河小流域為例 [J].山東水利,2013(10):1-2,14.
[4]劉希松,趙世堂.蘆家河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與成效[J].山東水利,2012(4):43-44.
(責任編輯崔春梅)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5)-05-0054-03
作者簡介:陳燕梅(1973—),女,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