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業的會計要想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與會計政策的選擇是密不可分的,會計政策選擇的適當與否直接關系到企業獲利能力的高低。為保證會計政策、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得到貫徹執行,規范企業的會計行為,保證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和促使企業利潤的合理分配,必須公允地反映出會計信息,而會計信息是否具有可靠性、相關性等公允特征,又直接取決于會計政策選擇是否恰當。只有選擇合適的會計政策,才有可能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因此如何對會計政策有針對性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在介紹會計選擇的含義基礎之上,闡述了現階段我國企業在會計政策選擇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會計政策;選擇;對策
企業從外界獲得資源、通過生產經營活動向外界提供產品,都是處在和外界不斷交流、溝通的環境之中的。這一系列的活動都需要會計的內外部信息流的密切配合,而產生何種信息流,又取決于企業選擇何種會計政策。通過會計政策選擇可以將企業的產出在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分配,會計政策選擇不同,必然導致相應的利益分配方案與比例也不相同,因此直接決定、影響著利益相關者的自身利益,基于此,本文針對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展開研究。
一、會計政策的含義
會計政策是指企業為達到特定的會計目的,在特定的環境下會計處理應遵循的各種基本理論、基本原則以及結合企業實際進一步應采取的具體程序與方法。根據會計政策的制定主體和適用范圍的不同,分為宏觀會計政策和微觀會計政策兩個層次。
二、企業會計政策選擇存在的問題
1.通過會計政策選擇,實施粉飾報表、操縱利潤
我國現行的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等存在缺陷,因此企業會鉆制度的空子,通過會計政策選擇,實施粉飾報表、操縱利潤等行為,其主要做法及具體表現如下。
(1)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存在滯后性
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的制定是基于一定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等環境條件制定的,在一定時期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是環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環境是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實踐也不是停滯不前的。不斷發展變化的環境與實踐,與相對穩定的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之間必然會產生一些差異,原有的會計準則與制度不可能涵蓋所有新的環境與實踐,這樣一來就會出現會計準則、會計制度滯后的現象。導致一些新行業、新領域內,多種會計處理方法應用于同一會計事項,這樣一來企業在會計政策選擇上就具有很大的空間與靈活度,很多企業利用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存在滯后性的特點,實施粉飾報表、操縱利潤等行為。
(2)企業會計選擇彈性空間大
為了使上市公司在理財自主權上保持靈活性的同時還能提供更可靠的信息,我國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規定,同類交易在選擇會計政策的時候可以采用不同的政策,而且對于自發性的會計估計與會計政策允許變更。這種規定使得企業在進行會計政策選擇時彈性空間較大。但正由于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給企業的選擇余地過大,在自發性的會計估計與會計政策變更中,為滿足不同目的,將盈虧調前、調后,鉆會計政策變更的空子。
(3)對企業會計政策選擇披露要求不嚴
我國會計制度規定,如果會計政策發生變革,那么必須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出重要的變更理由、影響等。但是在披露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多企業僅僅是淺談輒止,泛泛而談,并不能深入分析會計政策變更的實質原因。這其中有企業主觀方面的原因,也有會計報表附注篇幅有限、分散零亂等客觀原因。因此很多企業會利用會計政策選擇操縱利潤、粉飾報表而毫無后顧之憂。
2.不能合理選擇會計政策
由于頒布了很多新的會計準則與制度,因此在進行會計選擇的時候,企業具有較大的選擇空間。但是大多數企業的會計人員或者沒有會計政策選擇的意識,或者沒有真正理性地選擇會計政策。與此同時我國目前會計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與會計準則的要求尚有較大差距,因此很多企業不能合理選擇會計政策。另外有些個別企業選擇的會計政策與企業自身目標缺乏一致性,導致會計政策選擇的作用被抵消。還有個別企業在披露會計政策選擇信息的時候不充分,信息透明度差。
3.會計政策選擇規范方面監管不力
會計政策選擇規范主要是由會計法、會計準則、稅法、其他相關法律法規構成。這個規范體系在某些情況不夠協調與完整,他們之間有時候會出現矛盾之處,使得政策目標與所選擇的方法程序沒有內在一致性,政策選擇功能表現不佳。因此在會計政策選擇規范方面顯得監管不力,各監管部門與個人無法作出是否合法的判斷,造成執法困難。
4.會計人員素質低
在進行會計政策選擇過程中,選擇的效果好與壞,直覺取決于會計從業人員素質的高低。目前我國會計從業人員素質從整體上來看較低,這必然導致政策選擇不合理。我國會計從業人員素質低主要體現在主持會計師責任心不強、執業工作不規范、風險意識淡薄等問題,加之相關部門對注冊會計師監管力度不夠,因此加劇了會計政策選擇的困難。
三、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解決對策
1.優化企業會計政策選擇行為的途徑
會計政策選擇行為究其本質,就是配置社會資源、分配利益的過程,因此優化企業政策選擇行為,也就是優化利益分配的過程。通過會計政策優化選擇,可以實現以下兩個目的:一是實現會計政策自身優化;二是優化利益分配。因此在進行會計政策選擇時,一方面要優化其選擇行為,另一方面也要防止過度濫用。為了達到以上兩個目的,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優化經營者行為;(2)完善以會計準則為核心的會計規范體系;(3)建立上市公司盈利質量分析指標;(4)造就有效的財務報告。
2.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
當存在多個利益相關者,且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存在不一致,在會計政策選擇時,必然會從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對會計政策選擇施加影響,矛盾因此而產生。為了減少矛盾,維護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治理效率。
首先,為了發揮產權制度對會計信息的規范與界定功能,公司應該明晰產權。只有產權界定清晰了,會計信息的生成和會計準則的運行才會有效率。
其次,要強化獨立董事的監督作用。企業選擇會計政策及政策變更等事宜,應受到獨立董事的監督,并對利益相關者進行披露。
第三,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作為一種有力的工具可以保護投資者利益,影響公司行為。因此建立并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將企業的政策選擇置于公眾監督之下,就可以提高會計政策選擇的公允性,保護利益相關者利益。
3.借鑒國際經驗,結合自身情況
在制定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的時候,既要借鑒國際經驗,也應結合自身情況,同時也要可以適應會計環境的變化。在結合自身情況的基礎上充分的借鑒國際經驗,這就可以使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在理論上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進而減少新經濟現象出現之后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出現真空,同時與會計環境充分適應,就可以增強會計政策的可操作性。
4.加強會計人員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素質
首先通過多種形式對會計從業人員進行教育,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確保其認識到會計政策選擇的現實與理論意義,掌握扎實的會計知識,熟知現行的會計法規與會計準則。
其次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監管,為了使注冊會計師提高執業水平、風險意識與職業道德,盡快制定監管工作規則及相關懲罰措施,加大處罰力度,加強對上市公司盈利質量的審計。
參考文獻:
[1]唐雪濤.影響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因素與對策[J].赤峰學院院報(自然科學版),2013(1):82-83.
[2]王煙軍.企業會計政策選擇行為規范化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2(9):156-158.
[3]李姝.基于公司治理的會計政策選擇[J].會計研究,2008(7):76-77.
[4]王振武.企業會計政策擇定的原則[J].財會世界,2008(4):64-67.
[5]王妍妍.企業會計政策選擇[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9):56-57.
[6]張啟賢,劉淑芳.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研究[J].民營科技,2009(1)76-78.
[7]張肅琪.我國企業會計政策選擇問題探討[J].遼寧經濟,2010(1):48-50.
作者簡介:佟志超(1976- ),男,遼寧省錦州市人,大學本科,專業: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