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強
摘要:立足于初中語文新課改,以初中語文課“教什么”“怎么教”為落腳點;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為方法論;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素質,增強自我反思、自我發展能力等,以成為合格語文教師為目的。另外,還要結合本地區、各學校的實際情況,如師資情況,當地中學情況等形成自己的特色。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初中語文教師 角色轉變
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從原來的“教書匠”,轉變成“全能型的教師”,要從經驗教師轉變為“學者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從而培養出符合時代型教師”,這就要求教師積極投身于教育科學研究:堅持更新教育理念,反對穿新鞋走老路;堅持創新性使用新教材,反對機械照搬;堅持合作學習方式,反對形式主義;堅持互動教學,反對機械問答式教學;堅持教學手段多元化,反對本末倒置。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材是學習活動的寶庫,教師就是在兩者中開展創造性活動,通過在教學中對材料進行有效的處理,讓學生掌握學習技能。
一、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師角色轉型的實施現狀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對傳統教師角色的經典詮釋,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提出,教師角色被賦予新的稱謂與內涵,初中語文教師要適應新課改的需要,首先必須轉變自身角色。
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及課程評價等各個方面對原有語文課程都提出了挑戰。這種挑戰也對語文教師本身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筆者在實際調查過程中發現教師角色意識淡漠,如有些初中語文教師不注重個人的繼續學習,有的教師已出現職業倦怠現象,有的教師老按照自己的老套路講課,教法毫無創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雖然課程標準、教材都已經改變,但多數教師對新課程標準認識模糊,有個別教師雖在使用新的教材,卻沒有真正接觸過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教學過程距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相距甚遠。這些現象必然阻礙學校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二、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師角色提出的新要求
作為一名教師,首要任務是客觀地、科學地、合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角色,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充分理解新課程標準,保證新課程的有效實施。那么初中語文教師教學過程中的角色應如何重新定位呢?
1.從灌輸者向啟發者角色轉變
傳統的語文教師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扮演著知識“灌輸者”的角色。許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偏重語法知識的講解和操練,偏重語言形式的分析和比較,學生沒有親身實踐的機會,更談不上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怎樣改變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師不再單純得扮演知識“灌輸者”的角色呢?
語文教師僅僅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進行教學活動,作為語文知識的“灌輸者”傾聽學生心聲,設計新穎語言交際情景,抓住最適宜的時機激發學生的熱情與興趣,啟發學生進入交際角色,使得學生不怕出現語言錯誤,樂于參與創造性的語文交際活動。
2.從權威者向合作者角色轉變
傳統教學中,教師角色儼然一位“權威者”,嚴肅呆板的教學模式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熱情,無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對教師普遍懷有一種盲目崇拜的心理,這種心理使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習慣于做“忠實”的聽眾,抑制了獨立思考習慣的養成,阻礙了創造力的發展。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應從權威者向合作者轉變,給與學生更多的指引與意見,使得教學活動漸入佳境。在課堂這個舞臺上教師是導演,也是演員,學生是這個舞臺的主角,教師的任務是給學生說戲,并積極參與其中,給予學生一種輕松、安全的氛圍,減少學生的焦慮感,使其可以大膽的進入會話角色,而真實感應該由主角去發揮完全。
3.從教書匠向研究者的角色轉變
傳統的語文教師作為語文教材忠實的執行者,很少有教師根據教學實際或是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景重組教學內容,完全成為了教書匠。傳統的語文教師慣用的教學方式是:告訴學生打開教科書第幾頁,要求學生看第幾單元第幾課,然后完全按照課本的編排,從第一部分講到最后。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則有較大變動:教科書知識的比例相對較少,教師個人知識和師生互動產生新知識的比例較大。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從一個教書匠轉變為一個研究者才能適應新課程的需要。過去,有些教師認為研究很神秘,是專家學者的事。教師只使用現成的研究成果而不參與研究。
三、新課程標準背景下語文教師角色轉變的策略
1.更新語文教師觀念
當前,面對語文新課程、新教材的實施,要想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沒有必要的觀念更新,課程改革是難以實現的,因此教師必須適應時代要求,更新觀念。在實施課堂教學時,不能僅僅滿足于將書本上的有限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年齡特點來認真研究,探討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要從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出發來組織和實施自己的課堂教學,在傳授多種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實現“以德治校”。同時還要改變對學生的傳統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動的規律,充分注意學生的“差異性”“潛在性”,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課改要求新時代的教師能夠教育各種類型的學生,并使他們各自的特長都充分得到發揮。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終生學習,只有這樣才會“與時俱進”,適應課程改革帶來的種種新問題的挑戰。
2.提高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
在新課程實施中,強調語文教師新角色識為基礎,尤其要注重職業能力與教學研究能力的提升。學校要為教師的成長搭建舞臺開展優質課、說課競賽和優秀教案、課件設計評比等活動,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新課程活動,實踐中摸索出適合自己特點的新教法,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通過各項活動,把外在的教育理論、信息轉變為教師內在的教育知識、技能、態度和信念,幫助教師個人發展和成長。
3.加強語文教師的角色觀念
語文教師的角色觀念在工作上表現為語文教師能夠保持對于語文教學孜孜不倦的創新能力,保持對于語文教學活動的緊迫感與使感。一方面,學校管理者要注意加強語文教師的業務學習,為教師定期做角色理論方面的培訓,激發語文教師的角色觀念;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成績與課業活動表現是語文教師工作的有效反饋與評價手段,加強平行班之間的語文競賽等語文活動的評比力度,進行豐富多彩的語文話劇表演等活動,也是促進語文教師適應新課改的需要、加強語文教師角色水平觀念的有益方法,用績效工資制激發語文教師的工作創新的動力。
4.正確應對語文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
教師職業倦怠現象是阻礙教師事業發展、教研活動順利進行、提高工作效績的因素之一。語文教師應盡量地調適工作壓力,適度放松,避免出現職業倦怠。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經常組織學校教師外出考察,汲取其他地區的學校辦學經驗,同時也能舒緩壓力,調節心情;適當休整之后,以全新的姿態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參考文獻:
[1]張德偉.當代教育新理念[M].北京出版社,2005.
[2]孫春成.中學語文創新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