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曾真 王先全
摘要:新生研討課作為一種新穎并且相對輕松的教學模式,對于新生適應大學學習生活、開拓學術視野、轉變思維方式、塑造創新精神等有著積極意義。從國外新生研討課程的起源、背景出發,介紹了該門課程在國內研究型高校的典型應用。接著,從內容、對象、目標及考核4個方面對課程范式進行了全面歸納。最后,指出了現階段的不足,從課堂搭建、考核方式、政策指引3個方面入手,將國外成熟的教育體系與本土實際情況相結合,推動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新生研討課程 教育改革 人才培養
新生研討課程(freshmen seminar program)是由各學科領域的教授面向大一新生開設的小班專題討論課程。主要教學方式是學生以小組方式與開課教授就某一專題共同開展研究,在教授指導下多元化教學,多采用小組討論,口頭辯論和寫作訓練等方式。其教學模式無論在授課方法、教學媒介、考核手段等諸多方面皆與慣常教學有很大突破和不同。這些課程多以探索和研究為指向、強調師生互動和學生自主學習。新生研討課作為一種新穎并且相對輕松的教學模式,不僅提高了同學們對于本專業的認知度,加強了學術意識,同時對新生的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達、寫作技能等諸多方面進行整體上的培養與訓練。
一、新生研討課程的背景
早在1959年即嘗試性的開設新生專題討論課程,至今仍未間斷,且開課量逐年增加并愈趨重要,其目的在于發展活化大一生活之課程。當學生剛進入大學時,最需要與大學教師有所接觸,透過創新、有趣的課程設計,制造學生與教師的對話空間,師生間發展亦師亦友的關系,陪伴學生適應大學的新生活。
以哈佛大學為例,早在1959年即嘗試性的開設新生研討課程,當年開設的緣由是因為教育政策委員會希望改革大一課程,許多委員都不約而同認為,大一新生需要更多與教師接觸的經驗。于是,委員會決定以實驗性質的方式開設新生專題課程,這類實驗課程的目的在于強化大一學生智識上的經驗(intellectual experience),教學法則采取專題討論的形式。這項實驗課程在當時獲得了正面評價,對于教師而言,新生專題重燃他們的教學熱情;對于學生而言,來自教師的關懷,而非成績的威脅,使得他們有動機追求更好的表現。2000年,哈佛大學校園內開始醞釀增設新生專題,這個想法得到院系的支持,甚至討論是否將新生專題學分列為必修學分。目前,全美大約90%的高校都開設了這門課程,并逐漸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的傳播。
二、新生研討課程的發展
新生研討課程在歐美知名大學已行之多年。90年代末,臺灣的各知名高校逐漸開設這類課程,包括臺灣大學、政治大學及東華大學等。2003年,清華大學率先開展了課程試點,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此后,東南大學、重慶大學等少數“985”院校陸續開設了這門課程。
臺灣大學:臺灣大學是大中華地區第一所開辦新生研討課程的高校,其從1997年開始開設新生專題課程,針對大一新生開授專題討論課程,讓本校的新生在剛進入大學校園之際,即能在教授的引導下,進入不同于高中時代的學習殿堂,體驗大學的“自由主義學風”(傅斯年),為未來的自主學習之路開啟一道門。臺大學參考國外知名大學的作法,自1997年度開始開設新生專題課程,共開設33門課,每門課2學分。開課主題包括:愛情練習曲、科學之路、宇宙中的寂寞心靈、預約美麗人生、大學學習與自我探索、數學模式與科學研究等多樣化的題目;授課教師都是臺大資深且教學效果良好的教師。
清華大學:2003年11月,清華在國內高校中率先推出新生研討課這種新課型。首批開出的31門新生研討課不僅學科門類齊全,而且都是由學術造詣頗深的知名教授開設。它一經推出就受到廣大新生的歡迎,成為學生在網上選修最熱門的課程。近年來,清華致力于構建研究大學的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倡導以探索和研究為基礎,以師生互動為主要方式的邊研究邊學習邊實踐的研究型教學范式。為此,學校大力推行新的培養方案,改革課程結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建設精品課程,加大學生轉系力度等措施。與其他類型課程不同,新生研討課沒有固定的教材,開課專題可以涉及任何學科領域,由教師依據新生的特點自行確定,學校鼓勵交叉學科選題。在選課人數上,每門新生研討課原則上不超過15人。新生不限專業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自由選擇一門新生研討課,與“名師”一起共同探索知識的海洋。
重慶大學:為了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生研討課》,2010年10月,重慶大學召開了《新生研討課》課程建設研討會。學校希望通過建設這類課程,使新生入學后便直面大師,盡快融入研究型大學的學術氛圍,了解學科發展動向,發掘自身研究潛能;同時進一步推動教學與科研的共享、共生。
三、新生研討課程的范式
1.授課內容。課程由授課教師自由設計課程主題及內容,不受所屬系所專業領域之限制,采用小班制的教學研討,人數大約在10~30人之間。新生研討課的教學內容多是教師自己多年教學、科研經驗的總結,既有經典內容,也有新問題,涉及眾多領域和交叉學科。有的可能已有答案,但也許不是唯一,還需突破;有的可能尚無答案,需要探索。基本做到依托經典,追蹤前沿,少有固定教材。任課教師由熱愛本科教學、學術造詣較高的知名教授擔任。學校鼓勵教師開設不同于本專業領域的課程,也鼓勵學生選修非主修領域的課。開課內容包羅萬象,主題從中規中矩的學術領域,例如:如何思考和解答李約瑟難題、生物醫學制造與人工器官,到與時事相關的議題,例如:現代中日關系、全球天然氣發展與展望。其中也包含了許多跨領域的課程,例如:DNA與iPod的相似處、藥學、化學山海經、索羅斯的量子基金會。當然也有讓人會心一笑的題目,例如:嶗山道士穿墻的咒語是真的嗎?魔術師大衛?科波菲爾穿越長城是怎么回事?
2.選課對象:所有的大一新生。哈佛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都要求提交簡短的申請短文(short essay),說明自己對于該課程的興趣,以及這門課與自身學術興趣的相關性。授課教師會針對短文的內容來決定學生名單。短文除了提供教師選擇學生的準則之外,事先閱讀這些資料,也能幫助授課教師對每位修課學生有基本了解,能夠更快打破師生之間的藩籬。
3.教學目標。使新生體驗一種全新的以探索和研究為基礎、師生互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研究性教學的理念與模式,為后繼學習打好基礎。為新生創造一個在合作環境下進行探究式學習的機會,實現名師與新生的對話,架設教授與新生間溝通互動的橋梁,縮短新生與教授之間的距離,對學生各個方面進行整體的綜合培養和訓練。
4.考核方式。與為使學生在沒有分數壓力的環境里盡情學習,因此新生專題課程通常沒有考試,成績評量方式根據學生課堂參與、書面或口頭報告為原則。評分方式也通常為通過或不通過/滿意或不滿意表示(pass or not pass /satisfactory or unsatisfactory)。
四、新生研討課程的啟示
1.強調對話。包括學生與“大家”、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大家”是指本校的經驗豐富的教授、導師。通過師生和同學之間的探討式的交互,引導大一新生從容地完成高中到大學的過渡,建立一種教授與新生溝通的新型渠道。課程是以分享、討論為主的對話式教學,讓心中的想法可以大聲說出,因為沒有標準答案,因此不用擔心自己的想法不正確、大部分的課程并無與同學互動,也無法這么貼近教授,新生研討課程多元的課程主題吸引來自全校不同學院的新生選修,亦創造了不同領域學生間交流的機會。
2.從“授人以魚”變成“授人以漁”
長久以來,中國教育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注入式、以教材為中心的結構式和以課堂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發現不限于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明確地說,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這就是說,學生在學習中并不一定真正發現人類未知的什么,主要模仿發現者的思維路線——即發現路線,是一種“發現式”的學習。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以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教育,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個好的稱職的教師,不但要給學生以知識,還要教會學生自學的方法。新生研討課程為新生提供在合作環境下進行探究式學習的機會,鼓勵新生在小組中進行思考、交流,啟發新生從入學伊始就體驗研究型學習方法和氛圍,盡快適應研究型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五、新生研討課程的探索
1.搭建“雅俗共賞”型研討課堂。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圍繞老師選定的專題,在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進行平等的互動與交流。國外的新生研討課一般都是經驗豐富的博導、教授親自授課,能夠站在更高的角度讓新生暢游在知識的海洋,即為“雅”。但是,國內更多的二本院校、專職院校是以培養研究與應用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因此,不僅要讓大量的教授走上講臺,也應該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讓教育管理崗位、科研院所、甚至企事業單位的知名專家介入課堂,使新生更加直觀生動地熟悉校園生活的同時,也對校園外的工程應用有所了解,起到積極的引導和調節作用,此乃“俗”。做到務虛與務實相結合,兩者和而不同,使新生研討課既成為新生探索學術前沿的橋梁,又能夠順利幫助新生完成高中到大學的過渡。
2.創造“海納百川”的考核方式。對于研討課的授課教師的考核,要體現政策傾斜,扶持其發展,從本堂課的教學工作量、課時酬勞、課程建設經費、教學質量考核等指標入手,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全面反映教師的業績和貢獻。對于選修此類課程的學生的考核,亦可以進行多方面的考核手段,比如增設隨堂測試環節,根據不同的教學階段和教學內容展開多種形式的測試活動,這種測試活動不需要學生做什么準備,隨時可以進行,然而對教學的積極作用卻是巨大。另外,還可以根據學生上課時候的主觀能動性,課前準備情況進行多方面的考核。采取靈活的考核方式,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學運行機制,著眼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目標與過程相結合、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剛性和彈性相結合的考核方式。
3.提供“強而有力”的政策保障。美國研究型大學新生研討課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與強大的社會支持密不可分。美國的教育部門專門為新生研討課的建設成立了新生經驗及轉型期大學生的國家資源中心(National Resources Center for The First-Year Experience and Students in Transition),該中心的使命為支援學生學習以及幫助學生成功過渡至大學。除了通過發行期刊、書本、電子報等研究資源外,該中心還每年主辦新生經驗國際會議及新生研討課程領導講習會。我國的新生研討課程要得到發展也需要外部政策保障,需要社會投入更多的關注,只有這樣才不至于被邊緣化。現在的新生研討課程多安排在周末或晚上,顯得比較異類,因此,有必要改革甚至探索一些新的排課模式,出臺有針對性和指導性的課程建設指導意見,發揮政策的引導效應。
參考文獻:
[1]徐小軍,潘存云,張湘.高校本科“新生研討課”課程教學組織模式研究[J].教師,2014,(23):101.
[2]江芳,王連軍,謝慧芳,等.高校新生研討課環境問題的案例教學實踐[J].大學教育,2014,(12):87-88.
[3]米曾真,叢超.高等教育教學中“多媒體”與“人”的關系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上,2013,(9):75-76.
[4]郭海燕,李靜.普通高校新生研討課的探索與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5):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