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師兵 徐冶 于洋 李松巖
摘要:培養醫學本科生科研素養是一個長期且連續的過程,將形成性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階段性、多元化、多層次地評價學生的科研素質,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想動態和習慣養成,同時對其科研技能的掌握情況也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形成性評價對教師的每個教學階段都起到指導性的作用。
關鍵詞:醫學本科生 形成性評價 科研素養
隨著社會對醫學科研高精尖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各醫學高校的教學投入逐年加大,教學質量有了極大改善。與此同時,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實踐也成為各教學單位的工作重點。近年來,形成性評價成為了教學方法的熱門研究方向,強調教學是一個過程,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效果都體現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通常,醫學本科生從大學二年級開始逐漸接觸實驗課,在大學三年級可以申報大學生課題并在教師指導下在2年左右的時間內完成科研課題,也有一些專業的畢業課題是要求學生在畢業前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科研論文。從各大醫學高校加大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投入上,我們不難看出,醫學與科研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而醫學從業人員的科研素養是從大學本科階段就應當著重培養并應用于整個職業生涯中。所以,醫學專業本科階段的科研素質培養極為重要。科研素養包括正直的思想品德、良好的科研習慣、扎實的理論知識、超前的科研意識、清晰的表達能力等方面。無論是不同專業的實驗課,還是指導大學生課題、畢業論文,都不能簡單地將實驗結果或論文作為學生科研效果的評價指標,更不能以此評價學生的科研素養。教師都應認清這個過程是學生科研素養形成的重要階段,都應通過觀察學生的不同狀態對學生做出客觀的階段性評價,并將這些反饋應用于下階段的教學措施的實施和改進中去,師生利用實時和動態的評價形式來調整教學和學習行為。形成性評價的方法主要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以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等方式。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將學生的綜合素質劃分成思想品德、習慣養成、理論與實踐、創新意識、表達能力等幾個方面,并分別占不同的比重進行評分,再根據階段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分階段、分層次地指導學生進行科研實驗,培養其科研素養。
一、形成性評價與思想品德教育
當前對醫學生的培養強調“德才兼備”,即把品德教育放到教育的首位。醫學本科生的科研素養不僅僅包括求知與探索的精神,還要強調實事求是的科研態度和求真務實的科研理念。2014年5月4日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可見,在培養醫學本科生科“道”與“德”必須同時進步,同時強調“德”的重要地位。“知行合一”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王陽明的心學觀點,“知”為“良知”,強調學習、做事的出發點必須受道德的約束和指引。科研工作對從業者的道德標準要求極高,不僅要求學生對科研工作的熱愛,還要求他們有一以貫之的堅持和實事求是、“慎獨”的道德情操。近年來常見有學術論文抄襲、實驗結果造假等報道,從此類事件也可看出,一些科研人員的科研動力是在金錢或職務晉升的功利心驅使下,這與科研工作本身的要求背道而馳。因此,在對醫學本科生科研素質培養的過程中,教師應嚴密觀察學生的思想動態,積極介紹科研杰出人物,使學生們以他們為偶像,熱愛醫療事業,熱愛科學實驗。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應把對本科生思想品德的評價當作諸多教學評價中的重中之重,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發現學生們出現的消極心理、抵觸心理和功利思想,只有態度端正才能保證后續的科研素質培養工作順利進行。在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性評價過程中,應著重注意學生上課態度是否積極、回答問題是否踴躍、思考是否認真、實驗記錄是否充分、操作是否認真等。
二、形成性評價與科研習慣培養
良好的科研習慣最能體現一個學生的科研素養,并且伴隨其整個科研生涯。在整個科研過程當中,教師應為人師表,將良好的實驗習慣傳遞給學生。在學生科研習慣的形成性過程當中,要先立規矩,即明確實驗流程和規章制度,并詳細解讀,之后把這些流程和制度應用到具體的實驗過程當中。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養成的科研習慣,不僅能反映學生的科研態度,還能反映出學生做科研的嚴謹程度。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的科研習慣給予肯定和鼓勵,也可以通過否定不良科研習慣使學生們改進實驗方法和習慣。科研習慣的養成不僅僅表現在實驗前、中、后的操作,還體現在實驗動物管理、實驗器械管理、實驗耗材環保處理以及實驗資源集約型管理等方面。學生不僅僅要學習實驗方法,還要養成愛護實驗資源的習慣,做到不浪費實驗物資,并注意環境保護。形成性評價在科研習慣的培養方面是一個全程跟蹤的過程,教師應時時刻刻觀察學生們的習慣養成,隨時做出評價,并指導學生互相監督、互相評價,及時給予學生反饋使其改正或改進。
三、形成性評價與理論聯系實際
對于醫學專業本科生而言,扎實的理論基礎固然重要,但將理論應用到科研實踐中去卻是當前醫學生急需培養的能力。在教學當中,教師能夠發現有的學生理論知識非常扎實,但實際動手能力較差;一些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強,理論知識掌握得不夠扎實。教師在授課和帶教過程中,要觀察學生們的實驗狀態,并根據每個學生的狀態做以評價。同時可以將不同特點的學生進行分組,每組學生的分配以理論強與實踐強各半的形式,使學生們充分利用優勢互補,協同完成實驗或課題。教師在此過程中,應以實驗項目或階段為節點,先指導學生互評,再評價各組學生乃至每個學生的實驗情況。由于大學生是接受能力較強的群體,理解能力和動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較快,教師分階段總結和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鼓勵組與組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相學習,鼓勵學生取長補短,從而提高科研綜合能力。
四、形成性評價與創新意識拓展
無論是從醫療衛生事業的國際化還是商業化來看,醫學專業與科研的關系日益緊密。醫學本科生應認清,科研工作不是暫時的,而是伴隨醫務工作者整個職業生涯的重要內容。科研能力的培養,不僅僅面對于現有的實驗課,也不僅僅應用于大學生課題和畢業論文。作為醫學專業的學生,應該在大學期間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以長遠的規劃。而在科研領域能做得足夠長遠,重要的是能夠有創新意識,只有經常接觸前沿領域報道的學生才可能產生更多的科研想象。培養本科生創新意識的過程最能體現出形成性評價這一教學評價方法的優勢。教師可以針對現有的實驗課或課題,向學生推薦相關領域的優秀文獻,可以先從中文文獻入手,由淺入深,待學生了解基本概念和科研方向后,再大量閱讀國際精品論文。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以一篇或幾篇文章作為一個階段,按學生的接受能力給學生閱讀文獻的任務。學生閱讀文獻后,要根據自身對文章的理解做以總結和敘述,其他同學在聽的過程中進行交流和評價,教師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情況歸納性地總結和評價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根據評價交待下一批閱讀任務。在布置閱讀任務的過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比如,對于英文基礎好、醫學專業基礎強的學生,可以適當增加其英文文獻的閱讀量;對于英文基礎較差的學生,則可以讓其多閱讀中文論文等。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特點,讓他們養成閱讀文獻的好習慣。學生只有接觸更多前沿的論文報道,才能激發其對科研更多的想象力,從而鍛煉學生們的創新意識。同時,要多鼓勵學生發問,努力改進實驗方法,并將前沿理論應用到實際的科學實驗和實驗設計中去。
五、形成性評價與表達能力訓練
一個優秀的醫務工作者,不但要具備良好的科研實踐能力,還要具有精準的表達能力。科研工作的表達主要在兩個方面: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發現,有的學生性格外向,表達能力強,有的學生的優勢則在于書面表達。在形成性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組織學生在實驗課后或完成課題的某一階段后進行總結交流,先讓學生們對本階段的實驗情況做自我評價,再鼓勵學生互相評價,之后教師對每個學生的實驗記錄和總結情況進行評價。教師應在每個實驗步驟之后,監督學生計劃下一階段的科研實驗,對于偏離課題設計方向的應及時給予糾正和引導。
科研素質的培養是一個連續且持久的過程,傳統的終結性評價明顯不適合于素質教育。形成性評價的評價內容和方式是全方位、多元化的。將形成性評價應用于醫學本科生的科學素養培訓當中,能夠督促學生樹立正確的科研思想、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積極探索和吸收前沿知識、精準表達自己的科研設想和成果等方面才能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趙偉,張連雙,王東.形成性評價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J].基礎醫學教育,2011,12(13):1043-1045.
[2]聞德亮.醫學教育中的形成性評價方法[J].高校醫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1,12(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