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春
摘要:小學生是具體的、活生生的、有豐富個性的、不斷發展的主體,因此,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自主參與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筆者嘗試建立的“自主參與”閱讀模式,是指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知識、發展智能、完善人格。
一、“自主參與”閱讀模式產生的背景
近年來,筆者聽了大量的語文課,發現比較成功的課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學生的參與率高、參與度深、參與面廣。但是,這樣的課畢竟是少數。
對此現象,我進行了認真的反思:近年來,小學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情況有所改善,究其原因是教師在課堂上加大了語言文字訓練的份量,即教師的訓練意識在增強。但是,語文教學中的“三個為主”原則(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還得不到充分貫徹,課堂上訓練的全過程是由教師控制的,理解教師為主導是重“主”而不重“導”,教學過程大多是學生的被動參與,被動接受的過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落實。事實上,很多語文老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總是站在“教”這個角度去設計每一個環節,試圖用自己的教去代替學生的學,應付學生的考,而不置換一下角色,當作學生想一想:這篇課文我要學什么?怎樣學?如何學得更快……忽略學生的自主參與,一味加大課堂上的訓練量,將課文拆成零散的部件,不加品味地讀、填、問、抄、背,其實是變相的填鴨式教學,是教師的急功近利行為。鑒于此,著眼于學生的身心、智能的健康發展和個人教學風格的形成,我嘗試建立了“自主參與”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
二、“自主參與”閱讀模式的指導思想
模式的指導思想,簡言之就是:讓學生在參與中生動活潑地發展,在發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人人都有參與和發展的機會。
1.在參與中獲得知識。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應該是活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放手讓學生參與動手、動口、動腦,完善他們的語文基礎知識結構。通過讀,能背誦課文,積累語言材料;通過思,能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品味文章的思想內涵;通過記,能消化吸收課文中的字、詞、句、段、篇等知識要素。
2.在參與中發展智能。語文教學過程,應成為學生獲得充分發展的過程。也就是說,我的教學模式不僅要講授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3.在參與中完善人格。參與是一個人生存的一種基本能力。對小學生進行長期的、正確的參與行為訓練,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而且對他們將來形成良好的生活工作態度、道德情感、社會責任感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參與作為一種行為方式,存在于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參與作為一種人格品質,完善于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因此,參與過程本身就包含著一系列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要求。我的教學模式意圖使學生在自主參與的同時,學會知識、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生存,最終能主動發展。
三、“自主參與”閱讀模式的基本特征
“自主參與”閱讀教學模式的理論基點,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模式的構建不單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更從學生的認知心理出發,同時還要體現模式比較鮮明的個性特征。基于以上觀點,我將模式的基本特征用下圖來表示:
教師活動特征:導入激趣—導讀提示—導引點撥—導情設境—導標反饋—導練拓展。
學生參與特征:喚起參與—自讀質疑—精讀評議—披文入情—自我小結—舉一反三。
認知動態過程:認知準備—整體感知—深入理解—情感內化—理性加工—鞏固運用。
當然,這模式的上述特征,只反映教學中各環節的基本關系,具體到每一篇課文或每一節課是因人而異、因文而異、因時而異的,可作適當的調整。
四、“自主參與”閱讀模式的操作程序
1.導入激趣。語文課的課前導入設計的基本原則是形象、多樣、新穎、簡潔,主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驅動學生的學習需要。這一環節的操作要求:教師要善于運用電教媒體、實物、掛圖、范讀、游戲等手段,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喚起學生參與的欲望,引起學生參與的興趣,產生良好的教學心態和學習心態,心理準備充分,做到“課伊始,趣亦生”
2.導練拓展。這一環節的操作,要求教師要依據目標設計有層次、多形式的練習題,幫助學生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舉一反三,順向遷移。如教完《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后,我讓優生全文仿寫,中等生和后進生進行段落仿寫,結果人人都能完成當堂練習的任務,我也能當堂評價。課后,我還布置學生去圖書室查閱有關小興安嶺的書籍,更多地了解小興安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