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曉亮
摘要:結合電子類《物理》《電工基礎》《電子電路》等課程和第二課堂《創新活動》等課程的授課實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并且在授課過程中大膽改革課本內容,改變課程評價制度,利用探索法、實驗法開展創新性課程改革,授課改革,評價改革和學生培養目標改革。2003年,接手新高一開始,就著手對高一新生進行創新課程教學的改革和教學嘗試。高一(2)班是計算機應用專業,專業課程開設有《物理》《電工基礎》《電子電路》等,結合往屆學生《物理》《電工基礎》《電子電路》等課程學習中學生普遍反映“《物理》難學,不容易理解”,“死記硬背的公式過多,具體應用于生活內容過少”,“理論多,實驗少”“《電子電路》聽不懂”等學習特點,從這屆高一教授《物理》《電工基礎》等課程開始,就逐漸引入創新教學方法,并對課程內容、授課形式、講授方法、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了大膽改革。
關鍵詞:實驗法 創新性課程改革 授課改革 評價改革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提出:“教育的任務是毫無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創造才能和創造潛力都能結出豐碩的果實”,并強調“這目標比其他所有目標都重要。”開發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也是當代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創新,是每一個人天生就有的潛質,開發這種潛質應當是教育本來的功能。然而,“教育既有培養創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壓抑創造精神的力量”,審視我們今天的中小學教育和教學工作,“壓抑創造精神的力量”還十分強大,“灌輸性”“死記硬背”式的教學模式還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克服教育和教學工作中的種種弊端,構建符合新世紀需要的創新教育的教學策略和模式,進行基礎課程改革,是創新課程改革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研究對象
華強職業技術學校高一、高二學生
二、研究方法
結合本人教授的《物理》《電子電路》《電工基礎》等課程和第二課堂《創新活動》等課程的授課實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并且在授課過程中大膽改革課本內容,改變課程評價制度,利用探索法,實驗法開展創新性課程改革,授課改革,評價改革和學生培養目標改革。
三、研究內容
從2003年我接手新高一開始,我就著手對高一新生進行創新課程教學的改革和教學嘗試。我所任教的高一(2)班是計算機應用專業,電子類專業課程開設有《物理》《電工基礎》,結合往屆學生《物理》課程學習中學生普遍反映“《物理》難學,不容易理解”,“死記硬背的公式過多,具體應用于生活內容過少”,“理論多,實驗少”等學習特點,我從這屆高一教授《物理》課程開始就逐漸引入創新教學方法,并對課程內容進行了大膽改革。
1.教學內容改革
華職學生《物理》課程學習重點在力學,運動學以及電學,電磁理論等方面,我在和科組領導,同事討論協商后,將電磁理論部分,力學中的力矩,力偶等知識點全部省略,把教學重點放在力學,運動學上,電學部分主要以基礎知識為主,電學部分在以后的《電工基礎》課程進行具體學習,引進新內容,講授部分原子物理學,當代新物理學知識;《電工基礎》中重點講授基爾霍夫定律,簡單直流電路工作原理、電容、正弦交流電等內容,省略磁場和磁路、相量法以及瞬態過程等內容,加強對于萬用電表原理及操作內容的考察;《電子電路》課程重點講授晶體二極管及整流電路、晶體三極管和放大電路、負反饋放大電路等內容,刪減正弦波振蕩器、直流放大電路和直流穩壓電源等內容,并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發光LED,計時電路設計,EWB電子電路軟件平臺的應用等新內容。
2.授課形式改革
在授課形式上,我將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模式進行改進,針對華職學生學習能力較差,學習行為習慣,方法不科學,學生學習不預習,不復習的特點,我把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提前給每個小組布置課本內容,要求學生按照分組進行協作,提前在課下進行預習,在每節新課上課時留給學生5~10分鐘時間,把我提前預留的課本內容公開講授給其他同學,然后我針對學生的講授進行點評和補充。當然,這種授課方法并非我發明,學校很多同事也在采用。這種方法實施了半個學期,基本保證每個學生都能上講臺講授一次。學生對于這種授課方法熱情很高,絕大多數學生都能認真準備,認真講解。學生講解的形式也很多樣化,有板書,有PowerPoint幻燈片,還有部分學生采用了動畫,網頁的形式。通過這樣的授課形式,調動了學生學習電子專業課程的熱情,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3.講授方法改革
電子類課程教學中,強調理論與實驗相結合,但是學校的教學條件限制了電子類課程教學的實驗環節,所以以往的課程講授多是采用理論+練習的方式,針對這些情況,我自費購買了很多與電子類課程相關的教學VCD,自編了很多簡易的課堂小實驗,利用現有條件自制了一些教學教具,并且積極響應學校號召,充分利用教學多媒體手段,基本實現“教學無紙化”,并在課程教學中采用理論+實驗+多媒體教學方法,更多的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例如,我購買了全套《物理學家小傳》教學VCD,在講授力學和運動學時給學生放映牛頓,瓦特等物理學家的生平事跡;在講授電學部分時給學生放映麥克斯韋,歐姆,伏特等物理學家的生平事跡;在介紹原子物理學,新物理學內容部分給學生介紹愛因斯坦、波耳、居里夫人、楊振寧、霍金等物理學家。在講授加速度內容時,我帶領學生在新洲路測量過往車輛的加速度;在講授自由落體運動內容時,我將學生進行分組實驗,要學生利用橡膠小球,秒表和自由落體公式測量所在教學樓層距離地面的高度;在講授動量內容時,帶領學生自制降落傘,研究生雞蛋落地時所受到的動量并進行分析、計算;在學習浮力內容時,教學生自制氫氣球,具體體會浮力的作用;利用易拉罐實驗讓學生了解空氣壓力等。在講授電學部分內容時,我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動畫,讓學生對電流,電壓,電路等有了形象的認識。講授物理學新興學科內容時,帶領學生,利用小型天文望遠鏡對深圳市的地標進行具體觀測。通過以上具體的改革,把原本枯燥的物理知識變得生動活潑,學生學習起來比較輕松,對電子類學科的學習興趣也更加濃厚,改變了學生“物理難學,電子不懂”的心里障礙。
4.教學評價改革
教育評價有非常巨大的導向作用。通過讓個體在起點時就明確知道自己在達到終點時的評價標準和內容可以引導個體(即被評者)的行為,通過讓個體在向某一目標邁進的過程中不斷與評價標準和內容對照以及通過在終點進行達標與否的評價,還可以幫助被評者通過反思、調整,不斷改善,并最大限度地達到目標。
第一,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應同時指導并體現在教育教學實踐改革和教育評價改革之中。當教育教學實踐改革和教育評價改革同步一致時,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就易于實現,而當兩者不同步、不一致時,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就難以實現,并且可能導致不是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指導教育教學實踐,而是評價指導、影響教育教學實踐的現象。
第二,教育評價改革已落后于新課程改革實踐。從理論上講,教育評價改革應該與新課程改革實踐同步甚至先行,而現實則不是這樣。在一些地方,由于原有評價標準、內容、方法沒有改革,已出現用昨天的評價標準來衡量今天的教育教學改革的現象,嚴重挫傷了廣大教師、學生、家長參與新課程改革的積極性,已對課程改革產生不利的影響。
職業高中的學生較普高不同,籠罩在他們心頭的更多的是自我否定和自卑情緒,但是職高學生比普高學生更期望老師的表揚和肯定,所以在授課過程中,我很注意對學生的“贊揚性,肯定性”評價,不輕易否定學生,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針對以往學校的電子類課程的教學評價采用期末筆試結業考試,結合期中+平時+期末成績進行總評的模式,我在和科組領導討論后,征得教學處同意,把《物理》課程評價模式改為平時表現+理論考核+實驗考察相結合,具體內容是:學生平時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實驗報告成績作為平時成績,期中、期末筆試和平時測驗作為理論考核成績,在期末筆試的同時增加了實驗考察內容,要求學生從給定的實驗內容中選擇具體實驗,進行具體實驗操作,上交實驗報告作為實驗考察成績,然后把3部分內容結合起來進行總評;對于《電子電路》課程評價模式改為平時表現+理論考核+教學軟件平臺相結合,具體內容是:學生平時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實驗報告成績作為平時成績,期中,期末筆試和平時測驗作為理論考核成績,再期末筆試的同時增加了EWB電子電路教學軟件操作考察內容,要求學生從給定的電子電路中選擇具體電路,進行具體軟件操作,上交線路圖作為考察成績,然后把3部分內容結合起來進行總評。
5.教學目標及對學生期望值的改革
以往華職的電子類課程教學目標,總是要求學生盡可能多的掌握物理學的各種概念、公式、定律、理論等,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期望也是希望學生能夠初步建立起經典物理學的理論框架,掌握電子課程的基本知識架構,但是職高與普高比較,課程學時短,學習任務重,內容多卻是不爭的事實,在很短的兩學年,甚至一學期內,學生不可能對物理學、電學的理論框架有比較明晰的思路和構架,更何談建立經典物理學理論框架呢?而《電工基礎》和《電子電路》是很多高等學校開設的課程,以職高學生目前的學習能力要想在一、兩年內掌握電子類課程的基本知識框架也非易事。所以,我們在教授學生物理課程的開始就不能把教學目標制定過高,對學生的學習期望值也不能過高。我在電子類課程教學計劃中對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期望值進行了重新定位,電子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對于自然科學以及物理的興趣,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常識和生活中的常見物理現象,初步養成學生的科學觀和世界觀;《物理》課程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期望值是能夠認知簡單常見的物理現象,并利用物理知識進行解釋,具備較科學的世界觀,初步建立正確的電學知識,能夠看懂這樣進行評價改革,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也有利于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心得體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要有效地實施新課程實驗,結合我對《物理》課程的改革心得體會,我認為必須從教育理念、辦學思想、辦學體制、課程結構、教材教法、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徹底的變革。主要應抓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創新:
1.教育觀念創新長期以來,基礎教育領域的陳舊觀念和思維定勢不少,主要表現在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材、教法以及學校管理機制等方面。教育觀念創新應突出樹立以下四種觀念:
(1)樹立人本教育觀念;
(2)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
(3)樹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質量觀念
(4)樹立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價值觀。
2.教育目標創新
課程改革應圍繞對學生“保護天性,張揚個性,完美人生”這12個字展開。在教育上要突出三個層面:一是思想層面;二是道德層面。重德、務實、寬容。重德,即注重對學生社會公德、倫理道德、職業道德的培養。務實,即說實話,鼓實勁,辦實事,求實效。寬容,即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胸襟開闊,有容乃大;三是知識技能層面,要突出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教學過程創新
課程是基本框架,教材是基本依托,課堂是主渠道。課程改革必須優化教學過程。教學的基本模式應是“激趣、求異、探究、遷移”八個字。激趣,就是激發興趣,使學生進入狀態,思維活躍。求異,就是引導學生善于獨立思考,善于從多角度、多層面、多渠道觀察認識、思考問題。探究,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探索實踐獲得知識和能力,成為知識和真理的探求者、發現者。遷移,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原理和方法,獲得新知識,形成新能力。
4.考試制度與教學評價創新
學校教育離不開考試,高考、中考、日常考試等。要通過改革考試內容和方法,使考試成為引導、開展課程改革的杠桿。其中,日常考試是經常的,又比較容易突破,要抓好這個環節的改革。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教學評價和期望目標也要進行改革,不能一味地要求學生這樣那樣,要學會“換位思考”,結合時代發展特點和學生成長特點,給予學生恰當的教學評價。5.教師的改革創新
教師是實施新課程的主力軍。但是,縱觀我國的中小學教師隊伍,其整體素質同開展課程改革的要求是很不適應的。如何使教師積極投身于課程改革,應重點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增強教師對實施創新教育的認識和緊迫感。“科教興國”不能只是口頭上的,只有積極開展課程改革,培養大量創新人才,特別是培養在世界各個領域拿金牌的人才,才算是真正擔負起了興國的任務。二是培養教師駕馭課程改革的能力。開展課程改革,要求高,難度大,要求教師觀念新穎、思維活躍、才藝多樣、隨機應變。三是為教師參與課程改革提供寬松的環境。學校和教育管理部門要為課程改革提供寬松的環境,創造條件,鼓勵教師大膽實驗、探索,并建立完善相應的獎勵機制和條例。只有這樣,才能使課程改革轉化為每個教師的自覺行為,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