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愛青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21世紀競爭將更加激烈。無論是經濟競爭,還是科技競爭,最終都是人才的競爭。當前教學改革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將高新科技引入教學體系,教學內容不斷得到更新,教學理論、教學手段和實驗方法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當前全國各高校都在花大力氣進行教學改革,并一致地把重點放在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上,因為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是造就人才素質,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環節。
關鍵詞:機械制造化專業 人才培養 目標 教學改革
一、明確專業培養目標,把握人才培養層次
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是由我校原機械制造工藝及設備和機械電子工程兩個專科專業合并而成,在教學研究與實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于受傳統機械科學的影響,辦學的特點是以機為主,面向地方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以機械學為主干學科的機制和特色。從部分畢業生反饋的信息來看,畢業生的機電一體化的綜合能力與現代制造業的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由于信息科技的高速發展和以信息科技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在傳統經濟中的滲透,已使產業結構和傳統產業產生了深刻的變化。工業機器人、自動控制技術、檢測傳感技術、伺服傳動技術、柔性制造系統以及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等都已在現代制造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國際先進的制造業不斷地改善光電子控制系統以提高傳統制造業的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因此,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職高專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教育,為適應現代制造業的需要,進行教學改革已迫在眉睫。為了適應這一新形勢,在教學中我們增加了實用高新技術課程,確立以“以機為主,以電為用,機電結合”的機電一體化培養原則,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增強學生對機電綜合知識與技能的運用,培養了解機電一體化系統的體系結構和應用特點,掌握機電一體化系統的應用技術,能夠從事的崗位處于機械制造工藝實施層面,明顯區別于本科所處的設計層面和中專、技校所處的操作層面,與不同層次的畢業生同行不同崗,以滿足經濟建設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
二、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教學改革
1.課堂理論教學環節課程體系結構。隨著科技的進步,機械專業主干課程的教學內容在不斷地變化。實踐教學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理論教學的課時逐漸在減少,要求我們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通過對教學體系的優化,提供一個良好的訓練和應用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實用性人才。就目前的現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在專業課程體系方面的設置,應體現“強化基礎、突出應用、著眼發展”的特點。信息時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捷徑,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調動,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通過一些動畫過程形象直觀的反應作圖過程,同時在課堂上多向學生灌輸專業方向與就業的關系。可以運用一些三維或二維造型軟件來輔助教學。如solidworks,pro/e,autocad等繪圖軟件。教學中可以運用solidworks對課本上及習題集中二維圖形所對應的實體模型進行制作,上課時可以結合投影設備演示翻轉、修改、再生等過程;對零件及裝配關系也可以進行動態仿真。實踐教學方法的改革全面系統地安排實踐性教學環節,除增加專業技術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實驗開出率之外,另外安排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任何一個學年均有不同的實踐教學環節,保證工程實踐訓練四年不斷線。構建專業綜合實驗室,建立一體化的創新綜合訓練平臺在對實踐教學環節整理優化與提高的基礎上,建立以設計、工藝、制造為主線,分層次、多模塊相互連接的網絡式先進制造技術綜合訓練平臺。
2.實驗教學方法采用自主化,實踐教學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由“能做”轉為“會做”,實驗教學過程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位置。培養學生的個性,設置必做實驗和選做實驗項目,給學有余力的學生創造培養和發揮個性特長的條件。采取開放教學,一方面,實驗室對學生開放,不論自習、業余時間,學生愿到實驗室做實驗,搞小設計、小發明、小革新、小制作等,都要予以熱情接待、指導,并提供保障條件;另一方面,把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乃至社會課堂結合起來,組織課外參觀見習、技術創新、實驗課學習方法交流、創新成果評獎等活動,拓展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時空。鼓勵、引導學生對現成的實驗內容、步驟、要求等質疑問難;鼓勵、引導學生提出不同的設計方案和解題途徑,并能從中優選最佳方案和途徑;鼓勵、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實驗現象,并深入思考其本質,激發靈感,把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技法的培養納入實驗教學內容體系,更重要的是貫穿滲透到實驗教學環節中去。
三、加強實踐教學改革,全面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突破以往實踐教學只限于驗證性、演示性和動作技能訓練的低檔運行狀況,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工藝性等應用性強的實踐項目,實現了實踐教學裝備的先進性和實踐教學環境的真實性。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課題來自生產、科研第一線,真題真作,強化崗位技能培訓,及時引入本專業領域科技發展新成果。
1.改變實踐教學依附理論教學的狀況,獨立設置各類實踐課程(一般凡是多于10學時的實踐教學環節都要獨立設課,并制訂教學大綱,單獨考核),形成以技術應用能力和高素質培養為主線,以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有機結合的實踐課程教學新體系。如:取消“物理實驗”,從“機械制圖”中把計算機繪圖內容獨立出來,獨立開設“計算機繪圖”實踐課;獨立開設“電工與電子技術實驗”等。
2.“液壓與氣動技術”的課程設計與后續的PLC實訓結合起來,用PLC控制液壓系統,提高設計與實訓效果。
3.機械拆裝調實訓。在學生學完專業理論課基礎之上,加強學生對零件、裝備的理解和應用,學會使用測量工具進行測繪、熟悉圖紙(要求學生能夠看懂刀具、夾具、機床部件結構圖),強化技術應用能力培養。
4.機械制造技術課程設計中增加刀具設計,在機械制造裝備設計課程中增加組合機床設計,使學生經過這兩部分實踐環節訓練后,對可轉位刀具、工藝、夾具、組合機床等工藝裝備四個方面進行了綜合性訓練,進一步強化對本專業工程設計能力的培養。
5.拓寬專業課程知識面,尤其是解決加工自動線教學很難實現的困難,我們利用產學研合作企業生產和設備的優勢,在學習專業基礎課之后和專業課之前,組織學生到工廠實習,了解先進制造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為日后的理論課程學習和實踐教學環節實現打下認知基礎。這些企業除能滿足學生實習的需要外,我們還從企業聘請了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參與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指導實習、畢業設計等工作。
總之,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這就要求在人才的培養上不僅要加強專業知識的深度,而且還要拓寬知識的廣度,做到學科交叉。基于此,我們利用我校是多科性的優勢及學校設置大量選修課的條件,鼓勵學生在學好專業課程的基礎上,還選修經濟、管理、法律等多學科的部分課程,使學生成為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知法律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承瑞.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教學改革探討[J].山東工業大學學報,2000,(06):90-92.
[2]宋奇慧.高職機械制造專業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的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11,(0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