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宛菊 袁夢婷 向熠
摘要:如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能夠滿足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已經成為廣大高職院校主持與播音專業教育者面臨的共同課題。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調研與實踐中,以就業崗位為切入點,重新明確了培養目標,提出了分方向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 主持與播音專業 分方向人才培養模式
近年來,由于招生過熱和傳媒產業的快速發展,主持與播音專業發展過快。據調查,目前全國開設主持與播音專業的本??圃盒8哌_400多所。本科院校由于具有獨立招生權,大部分的學生專業素質較高。而高職院校招生門檻很低,有些甚至沒有設置專業面試環節,因此學生不僅文化分很低,專業水平也良莠不齊,這就給未來的教學帶來很大的難度。此外,大部分高職院校照抄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開設課程的同質化、能力訓練的單一化,使得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舉步維艱。
按照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理念,主持與播音的教學模式應符合國家的教育發展規劃,應和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傳媒產業的發展趨勢相適應,才會有生命力。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應從區域廣播電視傳媒行業和文化藝術產業的實際需要出發,根據就業崗位的能力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及時調整辦學思路,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進而改革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
一、高職主持與播音專業的培養目標
經過大量調研和專家論證,我們重新明確了高職院校主持與播音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面向廣播電臺、電視臺、網絡公司、影視傳媒公司、企事業單位或與傳媒相關的單位,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掌握一定的節目播音與主持、節目采編、策劃創意、影視配音、教學研究、公關禮儀主持等技能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基本素質培養目標是:(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傳媒職業道德;(2)具有具備健康、高雅的審美情趣;(3)具備從事播音主持、活動策劃的健康體魄;(4)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5)具有堅強的毅力、承受困難的能力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職業技能培養目標是:(1)具備新聞播音、節目主持的能力;(2)掌握新聞采編的基本知識,能做到采編播一體化;(3)具備節目策劃、包裝的能力;(4)具備活動策劃、禮儀主持、藝術指導的能力;(5)能熟練運用各種相關視頻、音頻軟件。
二、主持與播音專業分方向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在市場調研中,我們了解了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經濟發展引起的人才需求變化,了解了主持人、播音工作崗位群對畢業生崗位能力的要求的變化。于是,在專家委員會的指導下,對原有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重新梳理和整合,初步形成并完善了高職院校主持與播音專業分方向人才培養模式。
主持與播音專業分方向人才培養的具體做法是,第一學年主要學習公共課程和專業基礎技能,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實訓室進行校內綜合模擬訓練,讓學生初步體會演播室、表演舞臺、劇院、大型會議現場等環境,在校內完成虛擬的工學交替。第二學年進行專門化方向技能學習,分為節目播音與主持、活動策劃與禮儀主持、少兒藝術指導方向,對學生進行專門化核心技能強化。第三年進行頂崗實習,學生學習方向性劃分的基礎上,親自上崗,感受將來所從事的工作情況,進行崗位能力的拓展。
分方向培養人才最大的優勢是擴寬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培養了多方面的技能,擴寬了就業的渠道。在打好播音主持基本功的前提下,推動學生從單一的業務型人才向多技能人才的轉變,一旦上崗就能快速適應崗位的能力要求,從而盡快融入社會。
三、主持與播音專業分方向人才培養的主要措施
1.構建“課崗證”融合的多技能課程體系
根據主持人、播音崗位群任職要求,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之后,我們與行業企業合作,對主持與播音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重新整合,構建了以能力為本位,以技能為核心,“課崗證”融合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包括人文素質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分方向職業能力模塊,素質拓展模塊等四個模塊,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職業素養課與技能教育課相結合。學生在畢業的時候獲得以下職業資格證書之一:普通話等級證書、電影電視演員、演出經紀人資格證、中國演出行業演員資質證書。
多技能包括主持與播音基本技能和分方向專業技能。主持與播音基本技能包括播音、電視節目主持、電臺節目主持、新聞采編播等能力,主要開設普通話語音與發聲、語言表達技巧、播音藝術、演講與口才、節目主持藝術、新聞寫作與采訪等課程。分方向專業技能包括節目策劃與制作、禮儀活動主持技能、表演技能和少兒藝術指導技能,主要通過項目實訓、專業實踐、頂崗實習來實現。如主持人大賽、小品比賽、主題晚會、婚禮策劃、慶典活動、新聞發布會,與企業合作進行少兒藝術指導實操等,讓學生的學習的過程與實際的工作過程相結合。
2.實施“項目導入,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
根據主持與播音專業的特點,利用校內仿真實訓室、演播室、劇院等實訓場地,靈活應用項目導入、任務驅動等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引入主持人大賽、小品比賽、主題晚會、慶典活動、新聞發布會等實訓項目。根據工作崗位流程,對核心課程進行重新設計,通過下達項目任務、任務指導、任務實施、任務訓練等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學生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就是職業能力培養的過程,融“教、學、做”于一體。
3.積極引導和推動校企合作
按照“資源共享,責任同擔”的原則,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積極探索產學研一體的教學模式。學院建立由廣播、電視臺、傳媒公司一線工作者、高技能人才、專業技術人員等組成的專家隊伍,定期召開校企合作研討會,搭建校企合作的平臺。與企業合作開發課程體系、教材、實訓項目等,指導學校教學改革。學院還要求教師定期到新聞媒介部門、文化傳媒公司實踐,不斷提升專業技能。
4.建立學校、社會、用人單位“三位一體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建立和完善教學與實踐環節相結合,過程與結果相結合,學校與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定期對課堂教學、實踐項目、頂崗實習等環節進行檢查,并通過組織教學公開課等進行教師評教、學生評教。將畢業生就業率、就業質量、企業滿意度等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建立健全完善的畢業生跟蹤調查機制,讓學院、企業和社會共同參與教學結果的分析與評價,及時反饋信息,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呂煒.高校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新聞知識,2012,(5).
[2]肖建華.主持人審美修養[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3]周貴峰.“主播”誰做主——從行業發展看從業標準[J].才智,2009,(1).
[4]王玲莉.論新時期節目主持人的素質要求[J].今傳媒,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