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創偉等
摘要:構建漢江中下游生態防護林有害生物防控體系,對于降低該區域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提高無公害防治率、災害測報準確率、種苗產地檢疫率和主要有害生物常發區監測覆蓋率以及為漢江中下游地區林業生態建設的健康、持續、快速、協調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生態防護林;有害生物;防控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S43;S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03-0619-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3.028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Forestry Pes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Hanjiang River
XIAO Chuang-wei1,HUANG Zi-jie2,JIN Tian-wei2,TIAN Si-si1,RUAN Hong-en2,LI Xu-you1
(1.Hu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Wuhan 430200,China;
2. Investigation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Hubei Forestry,Wuhan 430223,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forestry pes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Hanjiang rive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reducing the forestry pest rate,improving pollution prevention rate, disaster forecasting accuracy, the quarantine rate of seedling origin,main pest area monitoring coverage. It will provide a powerful guarantee for the sustainabl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Hanjiang river.
Key words: ecological protection forestry; pes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construction
漢江中下游范圍主要包括漢江流域自丹江口水庫以下至漢江與長江交匯口河段干流與支流,包括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東西湖區、蔡甸區、襄城區、樊城區、襄州區、南漳縣、谷城縣、老河口市、宜城市、京山縣、沙洋縣、鐘祥市、孝南區、應城市、安陸市、漢川市、沙市區、荊州區等21個縣(市、區)和太子山林管局。該地區現有林地面積890 231 hm2,森林蓄積量38 203 446 m3,森林覆蓋率23.5%;在現有森林資源中,馬尾松面積161 034 hm2,楊樹面積188 244 hm2,分別占該區域有林地面積的18.1%和21.1%。人工林多,天然林少,純林多,混交林少,森林自然防護和修復能力差,極易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是湖北省有害生物發生的重災區和重點防護區域。加之相鄰的宜昌、恩施是松材線蟲的疫區,有害生物進入漢江中下游地區的危害性非常大,森防工作十分嚴峻。由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引起的水文變化,以及全球氣候變暖等原因,一些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規律和發生范圍都將有所變化,增加了防治難度。因此,構建漢江中下游生態防護林有害生物防控體系,對于減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后對漢江中下游地區帶來的不利影響,保障該地區農業穩產高產,維持生態平衡,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漢江中下游生態防護林有害生物及防控體系現狀
1.1 漢江中下游生態防護林有害生物現狀
目前,漢江中下游地區主要林業有害生物有松材線蟲、蕭氏松莖象、松褐天牛、小蠹蟲、鞭角華扁葉蜂、馬尾松毛蟲、橘大實蠅、獼猴桃細菌性潰瘍病菌、銀杏大蠶蛾等。據統計,近幾年該地區發生病蟲害情況如表1所示,病蟲害發生的面積雖有所減少但形勢依然嚴峻,已嚴重威脅漢江中下游地區森林植物的安全,也給當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近幾年來,隨著森林面積的不斷增大,加上氣候異常等因素,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頻率也在逐步加大。漢江中下游地區的江漢平原為了發展生物質能源,營造了較多油茶、黃連木等生物質能源樹種,油茶炭疽病、煤病、軟腐病、油茶毒蛾、黃連木尺蛾、黃連木種子小蜂等病蟲害也相繼發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又發生了新變化,增加了新內容[1,2]。
十多年前發生的“非典”,前段時間陸續發生的禽流感,以及在湖北潛江等地發生的森林腦膜炎等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而這些病毒都是以森林為棲息地的果子貍、禽類和蜱蟲為媒介傳染。這些公共安全事件危害的雖然不是森林資源,但對人類和社會的危害更大,影響更惡劣,林業部門需要監測并治理這些生活在森林中的傳染媒介。
1.2 漢江中下游生態防護林防控體系現狀
國家林業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見》(2011)中特別提出,當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主要任務是加強防控體系建設,到2015年,全國基本建成與林業發展相適應的以數據采集、傳輸、處理等為主要內容的監測預警體系,以風險評估、檢疫追溯、除害處理等為主要內容的檢疫御災體系,以應急防控指揮、航空與地面防治、應急防控物資儲備等為主要內容的防治減災體系。雖然近年來在國家林業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實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國債專項資金建設項目,漢江中下游地區逐步健全和完善了省、市、縣三級森林病蟲害防治網絡和綜合防治體系,森防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強。但是,同當前林業有害生物嚴重發生的形勢相比,還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基層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難以達到群防群治的效果,不適應林權制度改革后的社會需求,急需解決和建設,為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打下堅實的社會和群眾基礎;②林分結構單一,純林多,林分自身抵抗病蟲害的能力較弱,急需采取營林和增強林分抗逆能力的有效措施,進行林業有害生物的綜合治理;③防御體系基礎設施相對滯后,無法滿足預防工作的實際需要。尤其是在除害處理設施、防治設施上嚴重不足,缺乏應急防控所必需的物資儲備;④監測預防手段落后,防控體系不健全。包括湖北省森防總站在內的各級森防機構的監測技術仍停留在傳統的工具和手段上,信息傳送體系不夠完善,不能及時對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發展作出準確的預測預報,延誤了控制災情的最佳防治時機。
2 漢江中下游生態防護林有害生物防控體系構建的策略
2.1 森林健康示范工程建設
通過開展森林健康示范工程,探索森林健康狀況的動態監測方法,恢復亞健康和不健康森林的營林措施,積累營林保健的成功經驗,示范和輻射帶動湖北全省乃至全國的營林技術為基礎的森林保健工作,促進森林健康發展,保護生態安全,為漢江中下游地區林業生態建設的健康、持續、快速、協調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2.1.1 撫育管理工程建設 由于漢江中下游地區人工林多,天然林少,純林多,混交林少,植物群落簡單,森林生態系統脆弱,抗病蟲害能力差,極易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因而對現有林分進行撫育管理,增強樹勢,可以有效提高林分病蟲害抵抗力,降低林業病蟲害的發生。①撫育管理對象。根據2012年該區林業病蟲害發生情況,撫育管理對象為病蟲害嚴重發生地區的林分,每個縣(市、區)選取100 hm2林地進行撫育管理。具體地點為:谷城縣、老河口市、襄州區、樊城區、南漳縣、宜城市、鐘祥市、京山縣、沙洋縣、荊州區、沙市區、安陸市、應城市、云夢縣、孝南區、漢川市、東西湖區、天門市、潛江市及太子山林管局等地。由于仙桃市和蔡甸區近3年撫育管理良好,林業病蟲害發生面積較小,森林健康狀況良好,不安排進行撫育管理。②撫育管理技術措施。撫育管理的技術措施包括清理枯死木、病枝,林地耕翻和施肥等。③撫育管理規模。根據初步調查和統計,該區需要進行撫育管理的林分面積為2 000 hm2,其中,谷城縣、老河口市、襄州區、樊城區、南漳縣、宜城市、鐘祥市、京山縣、沙洋縣、荊州區、沙市區、安陸市、應城市、云夢縣、孝南區、漢川市、東西湖區、天門市、潛江市及太子山林管局等地各進行撫育管理林分面積100 hm2。
2.1.2 補植補播工程建設 補植補播對象為病蟲害發生嚴重,撫育管理后需要進行補植的林分。幼齡林、中齡林補植前對林地進行松土、除草、施肥和修枝;近熟林補植前消除林木上的枯枝和病腐枝。補植樹種必須選用與原樹種不同的樹種,并優先選用闊葉樹和當地的鄉土樹種,補植的林分密度應達到同類生態林樹種的密度。補植補播面積為2 000 hm2。仙桃市和蔡甸區林業病蟲害面積發生較小,枯死木較少,不進行補植補播,其他每個縣(市、區)各補植補播100 hm2林地。
2.1.3 楊樹林主要病蟲害的專項防治工程建設
楊樹是漢江中下游重要的防護林和用材林樹種,也是受病蟲害危害非常嚴重的樹種之一,對楊樹產業和當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一定影響,有必要對其中危害嚴重的林分進行治理,以減少病蟲害危害造成的損失,為社會上病蟲害防治起到示范作用。防治對象為楊樹現有林中受病蟲害危害較嚴重的林分。主要病蟲害的防治內容包括蛀干害蟲、食葉害蟲和楊樹潰瘍病的防治。由于這些病蟲害危害常常是在一片林分中同時或交替發生,因此需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防治地點包括潛江市、太子山林管局、谷城縣、樊城區、南漳縣、沙洋縣、應城市、孝南區和漢川市,具體防治對象為2012年所監測楊樹病蟲害危害程度屬于重度的林地,每個縣(市、區)防治規模最大不超過50 hm2。
2.1.4 馬尾松林主要病蟲害的專項防治工程建設 由于馬尾松毛蟲口積累極容易導致大發生,即使某年某地是輕度發生,如果不采取措施,在當年的下一代或翌年就可能嚴重發生,甚至爆發成災,因此,對馬尾松毛蟲的控制應采取大范圍預防的辦法,將其控制在經濟域值以下。防治馬尾松毛蟲主要采用布設生物導彈法。生物導彈是以昆蟲病毒流行學理論為基礎,基于昆蟲病毒(N病毒、G病毒、C病毒)所具有的專一、高效、安全三大特色和其在害蟲群中易形成病毒流行病為依據,以赤眼蜂為媒介,將高技術處理后的病毒直接通過赤眼蜂傳遞到馬尾松毛蟲卵殼表面,吸引初孵幼蟲攝食染毒卵殼罹病,并通過種群接觸感染,誘發病毒流行,在作物受害之前將害蟲控制在防治值以下,達到控制松毛蟲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在所有馬尾松毛蟲發生區都開展此法防治,防治規模達到3 475 hm2。
2.1.5 益鳥招引工程建設 為了增加鳥類的數量和種類,充分發揮鳥類消滅害蟲、維持生態平衡的作用,可以通過人工設置營巢條件,保護和招引益鳥[3]。用懸掛巢箱可以招引山雀、椋鳥、紅角鸮、紅毛鴝、白眉姬鹟等鳥類。尤其在人工林中,用懸掛巢箱的方法招引大山雀、沼澤山雀來保護森林免受蟲害,極為有效。根據各地2012年蟲害發生面積情況,在各縣(市、區)監測蟲害危害程度屬于中度和重度發生地段的生態防護林進行治理,每個縣(市、區)防治規模最大不超過50 hm2,共800 hm2。在潛江市、太子山林管局、谷城縣、老河口市、襄州區、樊城區、南漳縣、宜城市、京山縣、沙洋縣、荊州區、安陸市、應城市、云夢縣、孝南區、漢川市等重點防控區,放置鳥巢。規劃每公頃掛置9個鳥巢,擬放置鳥巢7 200個。
2.2 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國家林業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見》中強調,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以“預防為主,科學治理,依法監管,強化責任”。監測預警系統是預防林業有害生物形成災害,防止蔓延的重要舉措,也是制訂防災御災決策的重要依據。控制有害生物形成災害,不僅可以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而且在經濟方面也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地點可在湖北省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總站、天門市、潛江市、仙桃市、太子山林管局、谷城縣、老河口市、襄州區、樊城區、南漳縣、宜城市、鐘祥市、京山縣、沙洋縣、荊州區、沙市區、安陸市、應城市、云夢縣、孝南區、漢川市、東西湖區、蔡甸區共23個單位進行。該體系建設包括:①監測數據采集與傳輸系統建設,建設內容包括無人機監測防控服務系統、網絡服務系統、通訊系統、多媒體電腦、激光打印機、數碼照相機、數碼攝像機、掃描儀、太陽能測報燈、多功能GPS、PDA軟件、防治信息系統軟件、監測調查望遠鏡、監測調查工具箱、多功能野外調查工具、氣象觀測儀器;②監測信息處理與發布系統建設,建設內容包括信息處理系統、數據庫軟件系統、預測預報軟件。
2.3 檢疫御災體系建設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實施,無疑將極大地推動漢江中下游地區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林業有害生物傳播的危險性會越來越大。而漢江中下游地區植物多樣性低、生境脆弱,一旦發生災害,將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和惡劣的影響。防止有害物種進入漢江中下游地區,加強森林植物檢疫是一項長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4]。建立較為完善的省、地、縣三級檢疫執法系統,完善檢疫基礎設施和檢疫信息化管理,提高檢疫檢驗和除害處理水平,實現對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的快速準確檢測、診斷和除害處理,全面提高檢疫執法能力,有效控制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的傳播蔓延。
2.3.1 危害性林業有害生物檢驗鑒定系統建設
該系統建設內容包括檢疫檢驗和除害處理系統、光學聚焦顯微圖像系統(含軟件)、調查采集成套設備(含車及各種輔助設施)、檢疫證書專用電腦、票據打印機、電子顯微鏡、解剖鏡、多功能檢疫檢查取樣工具。建設地點為湖北省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總站、天門市、潛江市、仙桃市、太子山林管局、襄陽市、荊門市、荊州市、孝感市、武漢市、谷城縣、老河口市、襄州區、南漳縣、宜城市、鐘祥市、京山縣、沙洋縣、安陸市、應城市、蔡甸區,共21個單位。
2.3.2 林業有害生物遠程診斷與評估系統建設 該系統建設內容包括檢疫性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數據庫、視頻診斷系統。建設地點為湖北省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總站、天門市、太子山林管局、谷城縣、老河口市、襄州區、南漳縣、宜城市、鐘祥市、京山縣、沙洋縣、荊州區、沙市區、安陸市、應城市、云夢縣、孝南區、漢川市、東西湖區、蔡甸區,共20個單位。
2.3.3 檢疫執法裝備建設 該系統建設內容包括檢疫執法成套設備(含車)、檢疫執法專用車。建設地點為湖北鄂林隔離苗圃病蟲害防控中心、谷城縣、老河口市、襄州區、樊城區、南漳縣、宜城市、鐘祥市、京山縣、沙洋縣、荊州區、沙市區、安陸市、應城市、云夢縣、孝南區、漢川市、東西湖區、蔡甸區,共19個單位。
2.3.4 檢疫追溯系統建設 該系統建設內容包括檢疫信息管理軟件、檢疫登記配套軟件。建設地點為天門市、潛江市、仙桃市、太子山林管局、襄陽市、荊門市、荊州市、孝感市、武漢市、谷城縣、老河口市、襄州區、樊城區、南漳縣、宜城市、鐘祥市、京山縣、沙洋縣、荊州區、沙市區、安陸市、應城市、云夢縣、孝南區、漢川市、東西湖區、蔡甸區,共27個單位。
2.4 防治減災體系建設
強化應急防治指揮系統,加大縣級和縣級以下基層常規性防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增強防治物資儲備,提升生物防治能力,全面提高常規防治和應急防治水平為重點,形成“功能齊備、配置合理、運轉順暢、協調高效”的防治減災體系,有效預防重大危險性和突發性林業生物災害發生,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5]。
2.4.1 地面防治設施設備建設 該項建設內容為基礎性應急防控成套設備(含專用工具車)、不銹鋼彎管煙霧機、太陽能殺蟲燈、高壓水泵、手持風向風速儀、生物藥劑購置、機動噴霧噴粉機、打孔注藥機、油鋸、高枝剪(高枝鋸)、防治專用工具箱、勞保用品。建設地點包括天門市、潛江市、仙桃市、太子山林管局、襄陽市、荊門市、荊州市、孝感市、武漢市、荊州區、沙市區、谷城縣、老河口市、襄州區、宜城市、南漳縣、樊城區、沙洋縣、鐘祥市、京山縣、孝南區、安陸市、云夢縣、應城市、漢川市、東西湖區、蔡甸區、佛子山林場、長壽林場、陳場林場、潛江市林木良種場、東荊林場、熊口林場、東風林場、劉家院林場、趙西垸林場、十里牌林場、大口林場、盤石嶺林場,共39個單位。
2.4.2 應急防治物資儲備庫建設 按照“突出重點、輻射周邊、就近調配、滿足急需”的原則,結合該區各縣(市、區)分布情況,將該區劃分為5大區域,重點建設區域性應急防治物資儲備中心,作為省級儲備庫。建設內容包括配置大型防控成套設備(含運輸工具)、不銹鋼彎管煙霧機、機動噴霧噴粉機、打孔注藥機、誘捕器、藥劑購置(3%高滲苯氧威乳油、10%阿維·除蟲脲、1.2%苦·煙乳油)。土建部分:建設應急防治物資儲備庫建筑面積1 000 m2,結構為磚混結構,其中每個物資儲備庫200 m2。建設地點為湖北省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總站、襄陽市、荊門市、天門市和武漢市,共5個單位。
2.5 服務保障體系建設
2.5.1 區域性防控服務中心建設 天門市、潛江市、仙桃市三地林分多分布在道路、河流、渠道兩旁和農田林網等,且樹種較為單一,生境脆弱,人為干擾大,極易受到病蟲害危害和傳播。因此,在天門市建設區域性防控服務中心,對三地林業有害生物進行實時防控,進行聯防聯治,實現三市之間數據的快速傳遞、圖像實時傳輸、人員合理調配,在發現病蟲害時及時治理,全面提高三地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建設內容包括指揮調度車載成套設備、調度指揮視頻會議通訊系統、監測預警視頻監控系統。
2.5.2 科技支撐系統建設 在“十二五”期間,湖北省開展春尺蛾生物學特性及防治技術研究、松材線蟲病綜合防治技術研究、木本糧油樹種林業有害生物的無公害防控技術研究、楊樹潰瘍病流行規律及控制技術研究、楊樹爛皮病發生特點與控制技術研究、湖北省林業主要外來有害生物預警及生態調控關鍵技術研究等多項防治技術研究,已有所成果。針對漢江中下游病蟲害發生情況,可由湖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保護研究所牽頭開展楊樹潰瘍病流行規律及控制技術研究、楊樹爛皮病發生特點與控制技術研究和湖北省林業主要外來有害生物預警及生態調控關鍵技術研究等3項研究并進行技術推廣。
2.5.3 網絡森林醫院綜合服務系統建設 該系統建設內容包括建設網絡森林醫院、建立專家檔案庫、并對數據庫維護及更新。其中,數據庫維護與更新每年一次,共3年。建設地點為湖北省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總站、天門市、太子山林管局、谷城縣、老河口市、襄州區、南漳縣、宜城市、鐘祥市、京山縣、沙洋縣、荊州區、沙市區、安陸市、應城市、云夢縣、孝南區、漢川市、東西湖區和蔡甸區,共20個單位。
3 結語
通過漢江中下游生態防護林有害生物防控體系的構建,可全面提升漢江中下游地區森林病蟲害動態監測能力和技術水平,森林病蟲害監測預警水平,林業有害生物風險評估、信息管理、應用和研究水平;促進林分抵御病蟲害和自我修復能力,能有效控制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的入侵,扭轉漢江中下游地區林業有害生物的高發態勢,最大限度地降低災害損失,基本實現森林病蟲害的可持續控制。從而達到保護該區域生態和國土安全、林業經濟貿易安全、森林食品安全的目的,為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協調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李新枝,陳 亮,王海東,等.湖北省林業有害生物社會化防治現狀及發展對策[J]. 湖北林業科技,2013(1):66-68.
[2] 高發祥,閔永發,陶惠萍,等.湖北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現狀與防治對策[J]. 中國森林病蟲,2006(4):42-44.
[3] 宋建英,楊 君.福建省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續控制[J].林業資源管理,1999(4):22-25.
[4] 邱桂永.南水北調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13):1-5.
[5] 民盟湖北省委員會.關于南水北調后漢江中下游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建議[J].世紀行,2013(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