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維香
摘 要:推進新型城鎮化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城鎮化與生態環境間相互制約的關系,新型城鎮化必然是以城鄉統籌、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生態環境制度體系構建,是城鎮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優路徑選擇。
關鍵詞:城鎮化;生態環境;保護研究
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我國城鎮化經歷了一個起點低、速度快的發展過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成為擴大內需、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生產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促進了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另外一些城鎮盲目追求形象工程,沿襲先污染后治理、先規模后效益、先建設后規劃的發展途徑,生態服務功能和生態文明建設被嚴重忽略。基于以往城鎮化進程中生態和環境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實際現狀,以及今后階段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和提高城鎮化質量的需要,結合我省“五水共治”重大舉措,如何采取措施解決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政府和學術界共同關心的問題。
一、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目標
新型城鎮化是伴隨著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金華位于浙江省中部,改革開放以來,金華市城鎮化取得快速發展,是浙江省中等城市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金華城區、義烏、東陽、永康、蘭溪等城市工業比較發達,浙中城市群建設已經列入浙江省區域規劃重點,將建設成為浙江省的第四極,全市形成了汽摩配、醫藥化工、五金工具、電子材料、輕工紡織、建材、食品、影視文化等較有特色優勢的產業集群。
為了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2014年本市提出了“以打造全省第四大都市區為切入點,堅定不移地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具有鮮明金華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通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來加快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推動城鄉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從而實現浙中崛起、趕超發展。
二、當前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特征及產生原因
(一)城鎮化的推進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推動了本地區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1)城鎮綠地嚴重不足。綠地是城市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者,也是城市生態平衡的調控者。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綠地不僅是美化城市景觀和市容的需要,更是減輕城市環境污染,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所必需的。而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人口密度不斷增加,可利用綠地越來越少,導致城鎮綠地嚴重不足。(2)城鎮空氣污染嚴重。城鎮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和居民生活過程中,排放了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碳氫化合物等有害氣體,空氣中充斥著汽車尾氣、工業廢氣,霧霾天數不斷增加,PM2.5數值經常超標,空氣污染成為最大的環境問題之一。(3)城鎮水污染嚴重。每年約有1/3的工業廢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就排入水域,在有監測的河流中,近占2/3的河流受到污染,90%以上的水域也遭到污染,致使許多河段魚蝦絕跡。(4)噪聲污染增加。城鎮道路擁堵、繁忙,產生交通噪聲;高速運轉的機器設備產生工業噪聲;來自建筑施工現場各種建筑機械工作時產生建筑噪聲;人口高度聚集,在各種社會活動與日常生活中產生生活噪聲。(5)固體廢棄物污染。近年來城鎮工業廢棄物、生活垃圾有增無減,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嚴重落后于城鎮的發展和功能需要,廢棄物的細粒,增加了大氣中的粉塵含量,加重了大氣的塵污染;無序堆放的固體廢棄物中的有害成分由于揮發及化學反應,產生有毒氣體,導致大氣污染。
(二)產生生態環境問題原因分析。(1)城鎮用地規劃不盡合理。整個地區土地總體規劃對經濟發展和建設用地擴張預見性不夠,與城鎮規劃、村莊和集鎮建設規劃的銜接也不夠理想,經常出現用地不符合規劃現象。土地開發與環境保護目標未能夠很好協調,環境污染未能得到很好控制,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現象。(2)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導致污染加重。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在發展的過程中消耗大量的資源和能源,忽視資源的產出率和由此產生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生產中產生的大量污染物,造成了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以及生態破壞等環境公害。(3)環境保護基礎設施欠缺。隨著工業、建筑業、人民生活的提高,以及城鎮化過程中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導致產生的大量工業垃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及污水,而城鎮環境處理設施未能及時跟上,導致各類垃圾、污水等得不到有效的處理,也嚴重制約了城鎮化建設的順利展開。環境保護意識欠缺,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缺乏。
三、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環境保護路徑選擇
(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茖W規劃,促進要素資源合理集聚,促進城鎮集約發展;加強內部存量土地的再利用,盤活存量,結合我省“三改一拆”活動,加大舊城改造步伐,完善配套設施,改善舊城居住環境;在綜合評價本地區特色、生態環境現狀的基礎上,結合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建立“一心、兩帶、三片、多廊道”的金華市生態環境空間格局,確定需重點保護的生態環境保護區。(2)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走綠色城鎮化道路。城鎮建設要執行更高的環保標準,重點發展綠色低碳環保產業,給企業設置較高的環保門檻;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推行綠色施工,在城鎮建筑上強制使用環保材料,并注重建筑物周邊的綠化建設等。(3)加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以“五水共治”活動為契機,加大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以確保污水與固廢的無害化處理。力爭全市主要污染物減排完成目標;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全面消除垃圾河,基本完成黑、臭河治理;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69%以上;城市環境噪聲符合功能區劃要求。(4)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構建。將生態環境作為一種生產要素進行新的規制管理,納入市場運行機制之中,建立健全有關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例如:實施新型環境準入制度,實行環評的屬地審批、備案和豁免管理;推進環評服務體系和環境監測市場化改革;研究完善生態補償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激勵約束機制;完善體現生態文明的考評機制;建立健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減量化處理、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四邊三化”體制機制等。(5)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引導全員、全社會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積極宣傳國家環保法律、法規和政策,廣泛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倡導綠色消費和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環保的自覺性。要加強社會監督,定期向社會公眾公開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企業生產環境,加大對“三高”企業的環評力度,要充分發揮公眾團體、民間組織等非政府組織等社會力量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導、企業拉動、公眾參與”的態勢,使城鎮生態環境保護形成全民動員、全員參與、全程治理的良好局面。
結束語:面對當前城鎮化建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推進新型城鎮化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城鎮化與生態環境間相互制約的關系,新型城鎮化必然是以城鄉統籌、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生態環境制度體系構建,是城鎮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優路徑選擇。
參考文獻:
[1] 李佐軍 盛三化.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保護,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
[2] 周生賢.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