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暢
(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沈陽110036)
專業復合型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邱暢
(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沈陽110036)
近年來,翻譯人才市場的需求日益擴大,然而高等院校培養的翻譯人才卻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形成供需間的不平衡。事實表明,高等院校傳統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從傳統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入手,分析構建專業復合型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進而提出構建專業復合型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的途徑。
專業復合型;英語翻譯人才;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中國與世界交流的范圍日益擴大,社會對高端翻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國內翻譯人才市場需求的缺口十分明顯。雖然我國高等院校每年都向社會輸送大批英語翻譯人才,但是上述人才的翻譯能力無法與市場需求的能力水平對接,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當前的社會現實表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落后于時代發展的需要,無法滿足市場對英語翻譯人才的需求。因此,高等院校必須轉變觀念,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專業復合型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現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導下,以設定的培養目標為依據,設置相對固定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管理制度和測評方法,實施教育的過程。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通常是單一模式,在培養學生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理念陳舊。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翻譯人員所承載的作用已經超出文學翻譯的領域,轉而向實用性、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傳統理念仍然偏重于理論,注重理論素養。在傳統理念的指導下,高等院校只能培養出學術型的研究人員,而不能培養出服務于企事業單位的翻譯人才。
其次,課程體系不完善。在傳統培養模式下,課程體系的構成比較散亂。完善的翻譯專業課程體系應該包括語言知識類課程、專業技能類課程和職業技能類課程[1],然而大多數院校的課程設置并沒有同時兼顧上述三個方面,尤其對于職業技能類課程的忽視最為明顯。此外,各個院校對于語言知識類課程的比例分配也存在不合理之處,普遍較為偏重英語語言及其文化知識,而忽略了漢語語言及其文化知識。對于翻譯人員而言,英語和漢語的地位同等重要,單純強調某一種語言的訓練,勢必影響翻譯的質量。
再次,教學內容陳舊。教學內容陳舊主要源于教材陳舊,有些院校使用的教材內容已經嚴重脫離社會現實,對于提高實際工作情境下的翻譯能力毫無益處。此外,這些教材在語料庫的選擇上偏重文學翻譯,缺乏對社會需求的關注和翻譯實例的講解。
最后,師資力量不足?,F階段高等院校從事翻譯專業的教師多數畢業于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導致其模糊了翻譯教學與教學翻譯的區別。對于翻譯專業的教師而言,他們需要從事翻譯教學,而不是教學翻譯。教學翻譯是一種以教學為目的的翻譯行為,只有翻譯教學才是真正以講授翻譯為目的的教學[2]。因此,從事翻譯教學的教師必須盡快轉變觀念,加深對翻譯專業的認識,逐步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質量的英語翻譯人才。
(一)翻譯人才市場的需求
高等院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出,外語本身并不構成一個專業,只有外語與其承載的對象相結合,才能構成一個專業。一直以來,外語總是習慣性地與文學和語言學相結合,盡管我們仍然需要從事上述專業方向的人才進行教學和科研工作,但是對此類人才的需求量畢竟有限。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擴大,同時具有外語專業知識和其他學科相關知識的專業復合型翻譯人才逐漸成為市場需要的人才。專業復合型翻譯人才是指掌握兩個或兩個以上專業知識的翻譯人才[3]。以往高等院校培養的翻譯人才并不是專業復合型翻譯人才,而是專注于翻譯理論和文學翻譯的翻譯人才[4]。市場對于文學翻譯的需求量較小,而對于掌握經濟、管理、法律、旅游、科技等領域知識的復合型翻譯人才需求量較大[5],因此高等院校有必要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向社會輸送專業復合型翻譯人才,以滿足社會的需要。
(二)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也經歷著一系列變化。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高等院校英語專業一直沿襲單一型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文學知識。從90年代中期開始,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了學生就業方向的變化,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也隨之發生轉變,由單純的學術研究型人才轉變為實用型人才。此外,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全面鋪開,畢業人數的激增給就業市場帶來巨大壓力。由于就業市場的吸納能力有限,大部分畢業生面臨就業難的局面。在激烈的競爭態勢下,優勝劣汰成為必然的法則,單純學術研究型翻譯人才的就業空間被一再擠壓。面對嚴峻的就業局勢,培養專業復合型英語翻譯人才必然成為高等院校的發展趨勢。
(三)翻譯行業發展的需要
近年來,我國翻譯行業發展迅速,翻譯企業對翻譯人才的需求量與日俱增。雖然目前翻譯人才市場中的翻譯人才普遍具有本科或本科以上學歷,但是仍然存在翻譯質量不高、翻譯技能不熟練、職業素質不達標等問題。這些畢業于高等院校的翻譯人才大部分無法合格地完成翻譯企業交付的實用性文本。他們除了掌握語言的基本知識之外,對其他領域的知識一無所知,面對來自各個領域文本的翻譯無法勝任。因此,高等院校有必要調整人才培養模式,以便使英語翻譯人才能夠適應實用性翻譯工作。
如前所述,專業復合型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已經是大勢所趨。根據《關于外語專業面向21世紀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目前有五種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正在試行中,包括外語+專業知識、外語+專業方向、外語+專業、專業+外語和雙學位[6]。由于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正在經歷由傳統模式向專業復合型模式的轉變,這種轉變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循序漸進,逐步實施。
(一)培養觀念
在構建專業復合型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觀念是主要精神支持和智力保障[7]。一方面,高等院校教師必須轉變觀念,關注翻譯人才市場的發展和變化,掌握翻譯企業對翻譯人才的需求,從而清楚地認識到社會對翻譯人才的需求已經從根本上發生改變。在傳統觀念下,教師應著力培養學術研究型的精英人才,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的需要,市場需要的是實用性人才,而不是禁錮于象牙塔中的學術精英。另一方面,學生必須轉變觀念,把握翻譯企業對翻譯人才的要求,著力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只有教師和學生同時轉變觀念,才能更好地在教學活動中相互配合,相輔相成,逐漸打破傳統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的框架,構建專業復合型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
(二)課程體系
專業復合型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必須依靠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作為保障,完整的課程體系應當具有充實的內容和合理的結構,同時兼顧理論與實踐的平衡。
首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盡管翻譯專業是實踐性較強的專業,但是理論基礎仍然不能忽視。翻譯專業的理論課程是實踐性課程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理論的指導,實用性翻譯技巧將缺乏理論依據,導致學生機械地使用翻譯技巧,在應對不同翻譯情境時無法靈活運用,實踐技能不足。同時,課程體系中實踐性課程也要占據相當的比重,從翻譯技能的各個方面入手,全面培養和提高翻譯人才的翻譯能力。
其次,英語和漢語并重。在目前翻譯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漢語課程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小。翻譯需要兩種語言的同時參與,因此譯者需要同時具有掌握和運用英漢兩種語言的能力。此外,語言必須生存于一定的文化環境之中[8],合格的譯員必須掌握與語言相關的文化知識。因此,翻譯專業完整的課程體系應該合理分配英語和漢語課程的比重,以配合專業復合型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最后,適當增加職業技能培養課程。目前,大部分翻譯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并沒有涵蓋與翻譯行業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等相關的課程,造成翻譯專業畢業生缺乏對翻譯行業的基本認識,對于日后的工作缺乏必要的準備。許多翻譯企業表示,剛入職的翻譯人員職業技能較差,不能順利適應工作,造成工作質量不高,工作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問題。由此可見,職業技能是專業翻譯人才必備的能力,相關課程也應該納入課程體系。
(三)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構建專業復合型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保障,包括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兩個方面。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師應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使教學內容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教師應該盡量減少文學翻譯的教學內容,增加各領域適用性文本翻譯的教學內容,以此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此外,教師應注重教材的選擇,盡量選擇內容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教材。在教學手段方面,教師的教學手段必須服務于實踐能力的提高。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教學手段,也不能將多媒體設備當作幻燈片播放器或電子版書,而應該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將各種功能應用于課堂教學。教師可以適當將教學輔助軟件引入課堂教學,充實課堂練習的內容,提高課堂練習的效率。除了借助設備的輔助作用之外,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提高技能訓練的效果和效率,比如以團隊形式進行模擬場景翻譯訓練。
(四)實踐訓練
實踐是檢驗英語翻譯人才能力水平的標準,因此實踐訓練是構建專業復合型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不可或缺的途徑。在筆譯訓練中,教師應該盡量減少文學翻譯文本的訓練,增加其他領域的實用性文本的翻譯訓練。在實用性翻譯文本的選擇方面,教師應注重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相結合,充分考慮地域特色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以遼寧省為例,遼寧省是東北地區重工業比較集中的地區,省內制造業企業居多,此類企業主要需求經貿、科技等類別的翻譯人才。因此,教師可以有側重地選擇與制造業企業需求相關的翻譯文本,訓練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口譯方面,教師應鼓勵學生關注日常的對外交流活動和國際性學術活動,比如東北亞論壇和商業洽談會等活動都是學生學習和鍛煉的良機。此外,高等院校還應積極促成與企業的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近年來,校企合作形式逐漸為廣大高校和企業所認同,是一項雙贏的舉措。通過校企合作,高等院校既可以聘請翻譯行業的從業人員進入學校為學生的就業提供指導,指導學生如何為入職做好準備,如何在入職后勝任翻譯工作,這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學生就業難的問題[9]。高等院校還可以與企業溝通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在實際工作中提高實踐技能和職業技能,為就業做好準備。
(五)教師隊伍
教師是構建專業復合型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力量,但是目前翻譯專業的教師隊伍普遍存在專業化程度不高、實踐經驗不足等方面的問題。為了彌補上述教師隊伍的不足,高等院??梢詮膬蓚€方面入手。一方面,高等院??梢耘ε囵B校內教師,鼓勵教師到校外參加培訓或擔任譯員,將教學經驗和實踐經驗帶入課堂;另一方面,高等院??梢詮姆g企業爭取外援,聘請優秀的口筆譯譯員來到學校與校內教師交流經驗,或者為學生開設講座或課程。與此同時,高等院校應該重視教師隊伍的梯隊建設,著力引進具有翻譯實踐經驗的優秀譯員進入高等院校成為專任教師,使教師隊伍的結構更加合理化。教師隊伍結構的合理不僅有利于專業復合型翻譯人才的培養,而且有利于專業的發展和建設。
總之,傳統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的變化。傳統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觀念落后、課程體系不完善、教學內容陳舊、師資隊伍不專業等諸多問題。面臨傳統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以及緊迫的就業壓力,高等院校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點,積極構建專業復合型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只有在新的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的指導下,高等院校才能培養出基本功扎實、翻譯技能熟練、職業技能適用的英語翻譯人才,以便在幫助學生擺脫就業窘境的同時,更好地滿足翻譯人才市場的需要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1]仲偉合.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要求[J].中國翻譯,2011(3):21.
[2]穆雷.建設完整的翻譯教學體系[J].中國翻譯,2008(1):41-44.
[3]周洵瑛,范誼.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內涵與層次定位[J].外語界,2010(4):36-43.
[4]班偉.構建應用性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必然性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7):133-134.
[5]穆雷,楊冬敏.從翻譯企事業員工的現狀和市場需求看專業翻譯人才的培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3):57-60.
[6]余亞萍,邵麗珍.大學生核心就業力現狀及提升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7):116-118.
[7]莊智象.關注翻譯研究三個“轉向”推進翻譯學科專業建設[J].外語教學,2014(11):90-94.
[8]許鈞.從國家文化發展的角度談談翻譯研究和學科建設問題[J].中國翻譯,2012(4):5-6.
[9]武光軍.復合型翻譯人才:我國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改革方向[J].外語界,2011(3):2-8.
【責任編輯趙穎】
G641
A
1674-5450(2015)04-0190-03
2015-04-28
2014年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W2014009);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課題(JG14DB171);遼寧省“十二五”高校外語教學改革專項2013年度課題(WYYB13101)
邱暢,女,遼寧沈陽人,遼寧大學副教授,管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