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瓊
【摘 要】語感,就是一種在長期的語言的感知、運用所形成的對語言的敏銳的領悟能力。 在語感的培養過程中,要尊重語感的直覺性、整體性和經驗性特征。在語感培養中,既要重視語感的形成,更要注重語感的提高,在具體操作方法上,要建立語言環境,提供實踐機會,提升綜合素質,注意情感教育,這樣才能形成一股合力,推動培養語感培養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感培養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銳敏的感覺。”呂叔湘先生也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以上兩位語文界老前輩的話,不但為語感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而且認定了語感是進行語文教學的前提與基礎,是語文教學中的支點和中心任務的重要地位。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語感的培養。
一、審題、釋題感知語感
課題是課文內容或中心的高度概括,許多課文可以從課題中悟出其整體內容。通過審題、釋題教學,可以使學生弄清楚題目的意思,悟出課文內容,并受到一定的語感訓練。如《驕傲的孔雀》一文,其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認識什么是真正的美,教育學生要虛心,不要驕傲、題中“驕傲”是中心詞,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審題時,讓學生說一說“驕傲”是什么意識,并用實際例子說說在自己周圍哪些人愛驕傲,其結果怎樣。然后用啟發性的語言,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篇課文為什么以《驕傲的孔雀》為題目?孔雀到底美不美?真正的美麗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它為什么那么驕傲?要求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這樣的教學可以把釋題、審題的教學與感知語感的訓練結合起來。
二、在情境中領會主旨,感悟語言內涵
主旨是文章的靈魂,是作者根據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悟和對題材的提煉形成的思想結晶。它蘊含在語言文字之中,學生不易準確把握。由于情境教學中的“情境”是教師依據教材有意識創設的典型場景,因而在情境中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語言表層意思的理解,而且使他們易于產生頓悟,領會語言內涵,這有利于提高學生感悟語言深層含義的能力。《將相合》一課寫的是戰國時期,趙國文官藺相如和武官廉頗之間一個千古流傳的動人故事。在教“完璧歸趙”的故事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列出小標題,接著讓學生理清這個故事的起因和結果,然后讓學生根據課文想象、討論并表演藺相如見秦王一段。在學生表演后,我結合課文內容,聯系學生的表演向扮演藺相如的學生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①你說玉上有點小毛病是真的嗎?你為什么這樣說?②你拿著璧為什么要靠柱子站?如果秦王派人來搶,你怎么辦?③你為什么要提出舉行典禮的要求?由于學生在討論表演的過程中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所以,扮演的學生較好地回答了這些問題。最后我再讓學生說說“完璧歸趙”的意思。這樣不僅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而且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由此可見,教師在情境中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主旨,有助于學生領悟語言內涵,提高感悟能力。
三、品析語言,架建語感學習橋梁
語感,是由語言文字引起的心理活動和認識過程。語感的獲得不能停留在單純的言語直覺、經驗的低層次上,還必須進行適當的語感分析,即品析語言。一般說來,從語言文字本身入手的語感訓練應著眼于以下幾類詞句的品析:能夠表達文眼(詩眼)的語句;能表達聲音、色彩、氣味的詞語;能表達作者感情態度的詞語(多為虛詞);表現力較強的動詞、形容詞;作品中重復出現的重點詞語;白話文中使用的文言詞語:運用了修辭手法的語句;敘事性作品中的議論和抒情性語句。在閱讀教學中,應加強詞句方面的訓練,從課文范例中尋找精彩的字、詞、句、段,引導小學生比較歸納,品味揣摩,激發情感,聯系想象,讓小學生體會到語感的藝術魅力。
四、反復吟誦,培養語感
語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語言刺激和內在知識能力迅速交融的產物,它的獲得是建立在對語言現象條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礎上的,它是有直覺的特征。古往今來,文學史上一些文學大家無一不是通過誦讀培養了語感,打實了語言功底而成為大家的。試想,三國的曹植、南朝的袁虎平時不廣泛誦讀詩書,不懂得語感的培養,那么,他們又怎能七步成詩、倚馬可待呢?魯迅如果從小不在私塾里打下扎實的古文基礎,巴金從小若不爛熟《古文觀止》,那么,《阿Q正傳》、《家》、《春》、《秋》等劃時代的扛鼎之作又由何而來?可見,反復誦讀對語感的養成多么重要。
語感是通過學生反復不斷的感覺實踐而產生的。作為教師,必須創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反反復復地對各種各樣的語言材料進行感受和領悟,在此基礎上,再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形成語感能力。這樣,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就會逐漸從膚淺、狹窄、遲純走向深刻、全面、靈敏和迅速,而培養學生這種對語言的靈敏、全面、深刻的感知能力也正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精髓。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
[3]王尚文.《語文教育論引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春縣石鼓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