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傳統的作業常常是題海戰術,使學生變為完成作業的“機器人”。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有意注意還不完善,對內容枯燥、形式單調的作業感到乏味,自然會產生排斥的心理,導致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創造性受到壓抑。那么我們該如何設計作業,讓作業成為學生學習、創造、游戲的樂園,達到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呢?現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小學數學;低年級;作業優化設計
一、關注學生興趣,設計趣味性作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布置的作業要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將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活動中,讓作業充滿生機,以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
1.“互動式”作業
一年級學生往往還缺乏學習的自覺性,作業需要家長的督促和輔導。“互動式”作業就是家長與孩子一起學習,及時了解孩子知識掌握水平,充分參與孩子成長的過程。
一年級在布置“比高矮”的作業時,我讓學生回家和家長排排隊,看看誰最高,誰最矮學習了搭配一課后,我安排學生回家和父母一起玩“照相”游戲。提出: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照相,如果從左到右排成一行拍照,有哪幾種排法?并和家長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上學期,學完20以內加減法后,為了避免口算上枯燥地訓練,我設計了“玩撲克”的游戲。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副撲克牌,家庭中的兩名成員你出一張,我出一張,搶答出兩數的和與差,誰算得快、準,誰獲勝。
通過這樣的親子互動游戲,學生們不僅鞏固所學的知識,而且學會了交流、合作,知識、技能、情感都得到發展。
2.“繪畫式”作業
“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針對這一特點,設計一些繪畫式作業,用繪畫的方式鞏固、應用所學的知識。
在教學“有趣的圖形”后,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繪制一些相關的美麗的圖案。學完“觀察物體”后,我設計了一道“小小繪畫師”的作業,讓學生回家后選一個自己喜歡的玩具從正面、上面、側面進行觀察,并把從各個面看到的圖像畫在美術本上,同時標明是從哪個面看到的。這樣,不僅讓他們感到新鮮有趣,而且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展開豐富的聯想,迸發出創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業描繪成一件件藝術品。
在數學作業中適時鏈入一些好的游戲活動,提供“玩”的機會,讓學生在“ 玩”中學,使學生體驗到無限的愉悅感,真正促使學生想去學數學,把學習氣氛推向高潮。
二、聯系學生生活,設計實踐性作業
實踐性作業能為學生在數學與生活之間架起橋梁,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研究生活中的數學并能用數學的眼光去思考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在教學“認識人民幣”后,布置學生和父母一起去購物。在走一走,看一看,買一買,記一記的過程中,學生對元角分的知識有了深入的認識。學完“認識時間”后,動員學生和家長一起制作鐘面,交流、互相欣賞鐘面,并用自制的鐘面撥指定的時間。通過這一過程,孩子們對鐘面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很好地鞏固對整時和幾時半知識的掌握,加強了親子間的交流,也增強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上完“分類”一課后,布置學生到商店進行調查,看看他們是按什么規律把物品進行歸類的,之后再讓學生帶來了各種不同的東西,把教室布置成商店,讓學生扮演售貨員,把各種物品按自己的想法進行分類,還進一步讓學生回家后把自己的小書包、小房間整理好。
教師將數學教學與生活接軌,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處處有美感,縮短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既滿足了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又體會了數學的價值,培養了數學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索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鼓勵學生創新,設計創造性作業
江總書記曾說過,“創造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21世紀是創新的世紀,時代需要創新人才,學校的一切活動,都要有利于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培養。因此,在設計作業要注重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如一年級學完“七巧板”后,我讓學生用一副或多副七巧板,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拼出自己喜歡的圖案。并讓學生完整的口述“我用了××塊××形和××塊××形拼成了××圖案”之類的話對家長進行描述,既體會它們之間的關系,又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一年級上學期的一節復習課后,我設計了“我是小老師”這項作業,讓學生利用10根鉛筆口述編題,并會解答說算理。在第二天的交流匯報中,同學們熱情高漲,有的同學邊操作邊口述:
(1)10可以分成1和9,2和8,3和7……;
(2)10根鉛筆是10個一,捆在一起是1個十,10是最小的兩位數;
(3)10根鉛筆拿走1根還剩9根,它比最大的一位數多1……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班王宇萌編了這樣一道題:把10根鉛筆從左到右排成一排,紅色的鉛筆從左邊數是第4根,如果從右邊數,應是第幾根呢?列示為:10-4+1=7(根)。
然后,我追問:誰知道,為什么要加1呢?經過同學們的認真思考和相互交流,全班同學都明白了算理。之后,我又進一步的提問:“誰能把這道題進行改變呢?應怎樣解答呢?”同學們都積極思考、主動參與。稍等片刻后,有的同學回答說:(1)紅色的鉛筆從左邊數是第4根,從右邊數是第7根,求一共多少根,列示為:4+7-1=10(根)。(2)紅色鉛筆的左邊有3根,右邊有6根,一共多少根,列示為:3+1+6=10(根)。通過這樣的對比練習以及直觀的演示,同學們很好地掌握了“排隊問題”中什么時候應該加1,什么時候應該減1的道理。
在教學中,開放時空,鼓勵學生獨立思維并發表不同的見解,多贊揚、多肯定,讓學生在獨立思維中發展思維的廣闊性。
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談到教學最優化和減輕學生負擔時,告誡人們“不要取消作業”而是要“從一道練習作業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為此,作業設計不應該是成為課堂教學的附屬品,而是學生運用知識進行實踐、拓展、創造的平臺。
【作者簡介】
王瑞琳(1967年—),女,黑龍汽江省雙城縣人。工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一級教師,大專學歷。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
(作者單位: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