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根生 崔海龍 胡海洲
摘 要:該文介紹了蕪湖縣“油-稻”模式創建工作的實施成效及主要做法。實踐證明,“油—稻”模式創建提升了“四良”水平建設,為糧油創建再上新臺階積累了經驗。
關鍵詞:“油—稻”模式;創建;效益;蕪湖縣
中圖分類號 S511;S56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6-11-02
實施糧油高產創建7a來,蕪湖縣實現了“糧油單產、品質、品牌、效益”4個提升,種植品種由過去的“多、亂、雜”,實現了“四化”,即區域化、規模化、統一化、優質化,種植方式由過去的早單雙混栽變成了“油—稻”、“麥—稻”模式種植,大大方便了病蟲害統防統治工作,同時也實現了統一品種的收購加工、銷售和品牌創建,為該縣糧油品牌創建提供了豐富的優質糧油資源。自2012年蕪湖縣實施“油—稻”模式及整建制鎮糧油高產創建,3a來累計實施創建面積超1.33萬hm2,輻射帶動面積超3.33萬hm2以上。項目的實施帶動,極大地提升了蕪湖縣農民糧油種植水平,推進了“四良”(良田、良種、良法、良制)建設水平,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顯著,全縣糧油高產創建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1 實施成效
1.1 糧油產量創新高 2014年高產創建示范區水稻綜合單產703.4kg/667m2,“千畝核心示范區”單產達724.1kg/667m2,最高單產841.6kg/667m2,是創建有史以來的核心區最高產量,2014年全縣1.04萬hm2單季稻實現單產618kg/667m2,較創建前全縣單季稻單產555kg/667m2凈增63kg/667m2,創建區油菜綜合單產206.1kg/667m2。六郎鎮周西村“千畝油菜撒直播機收核心示范區”平均產量241.9kg/667m2,最高單產258.3kg/667m2,2014年全縣1萬hm2油菜單產183.5kg/667m2,較創建前全縣油菜單產144.2kg/667m2凈增39.3kg/667m2。
1.2 增產增收效果顯著 糧油高產創建項目區實現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全覆蓋。具體推進方式上,采取以村為單位,以村級服務組織為依托,共完成配方肥供應5 809.3t,推動全縣農民自主購配方肥9 200t左右,節本25元/667m2,累計發放配方施肥技術明白紙和配方施肥卡40萬份。集中實施病蟲害統防統治0.83萬hm2,帶動示范2.67萬hm2,節本20元/667m2以上。通過應用配方施肥和病蟲害統防統治,加上糧油創建增產增收,扣除生產費用,農民平均增收415.38元/667m2,增收效益十分明顯。
1.3 生態效益改善明顯 自2012年實施“油—稻”創建示范以來,以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為依托,在創建區全面推廣油菜撒直播輕簡栽培、油菜機械化收割、秸稈粉碎全量還田與土壤有機質提升速腐劑應用等配套技術,3a項目區午季油菜收獲時基本杜絕了秸稈焚燒,從根本上杜絕了每年午季油菜收獲時秸稈焚燒大氣污染問題。2014年秋蕪湖縣土肥站對項目區土壤采樣檢測,實施“油—稻”模式創建3a來,除土壤全氮含量逐年略有下降,有效磷、速效鉀、土壤有機質含量逐年呈上升趨勢,土壤有效磷含量由2011年項目實施前15.9mg/kg上升至2012年的17.9mg/kg、2013年的18.2mg/kg和2014年的18.6mg/kg,速效鉀含量由76mg/kg上升到2012年的78mg/kg、2013年的83mg/kg和2014年的86mg/kg,有機質含量由2011年的25.9g/kg上升至2012年的26.1g/kg、2013年的26.6g/kg和2014年的27.1g/kg。因此,項目的實施提高了耕地質量,土壤有機質除第一年上升幅度較小外,后2a每年上升約0.5g/kg,促進了土地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高。
1.4 農業集成技術充分展現
1.4.1 主導品種應用突出 項目創建中突出主導品種應用,近年來以種植面積較大、表現突出、米質優良的超級雜交稻豐兩優香1號、兩優6326作為高產創建主推品種,項目區實現以村為單位統一品種、統一種植,其中創建區豐兩優香1號種植面積達80%以上。高產創建和優質超級雜交稻的規模化種植為糧食加工企業提供了大量優質糧源,極大地推動了蕪湖縣超級稻的推廣,2014年全縣優質超級稻實際種植面積突破0.83萬hm2,優質率達100%。
1.4.2 農藝農機融合強化,服務能力提升 自創建工作開展以來,利用“油—稻”模式高產創建平臺,重點強化農藝農機融合,在土地的耕整、油菜和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化方面強化協作,做到農藝農機技術配套推廣,一系列新型適用配套技術在生產上得以大面積應用。并取得了《蕪湖縣水稻機插配套技術研究與推廣》、《油菜機收與秸稈粉碎還田配套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2項省級科技成果和市科技進步獎,在省級國家級刊物上發表論文18篇,農技人員服務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利用創建爭取糧食發展專項資金在創建區建標準化育秧工廠11座,年集中育秧面積近20hm2,機插水稻栽培年服務面積超過0.4萬hm2。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在高產創建中起到了生力軍的作用,項目區油菜機收面積達90%以上,提高了糧油生產效率。
1.4.3 病蟲害綠色防控實現全覆蓋 在“油—稻”創建區建立病蟲害綠色防控核心示范區,以村級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為依托,組建專業化防治服務隊58個,重點推廣綠色植保技術,提倡生物、物理防治,病蟲草害防治效果明顯。
2 主要做法
2.1 成立組織,明確職責 將“油—稻”栽培模式創建示范覆蓋全縣80%中秈稻種植區,在油菜與水稻良種供應上以村為單位統一供應。為配合這項工作開展,一是成立以分管縣長為組長,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工作領導組;二是成立縣、鎮、村技術骨干為成員的技術指導組,具體工作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與農機局負責落實;三是在服務方式上,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負責牽頭,在水稻機插與油菜播種、機收及生長管理的關鍵期,技術指導組農技人員開展下鄉駐點指導;四是在技術措施落實上,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和技術人員分片包干制,建立技術人員聯系核心戶和種植大戶制度,同時建立技術人員聯系核心戶和大戶制度,實行點對點無縫對接指導服務。
2.2 推進“多代一管”服務 強力推進創建活動轉型升級,在項目實施中以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為“油菜-水稻”模式創建主體,引入蕪湖縣惠農機等一批專業合作社,作為水稻高產創建“多代一管”載體,開展“代耕、代購(種和肥)、代育(秧)、代插(種)、代管、代收”與病蟲草害統防統治服務,把水稻機插、油菜機收列為“油菜-水稻”模式創建重點主推技術推廣。
2.3 抓油麥茬水稻模式示范,彰顯油稻模式創建效應 開展“油菜-水稻”與“小麥-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種植模式示范,并針對秸稈禁燒實施油菜、小麥秸稈全量粉碎還田。油菜秸稈易腐爛,水稻機插后易定根,漂苗少,漏插率低,栽后生根快,緩苗期短;而小麥秸稈全量粉碎還田,秸桿不易落入土中,水稻機插不易定根,易漂苗,漏插率高。從具體效果看,小麥后茬水稻返青落后油菜5d以上,水稻前期長勢相對較弱,生育進程推遲。從效益與產量情況調查看,油菜較小麥增收70元/667m2以上,后茬水稻無論是秈型雜交組合還是粳稻,較小麥后茬增產40kg/667m2以上,增產極顯著。
2.4 抓示范、樹典型,促進機插機收技術的推廣應用 為推進糧油生產全程機械化,發揮“油菜-水稻”模式創建示范帶動作用,在創建區合理布局示范點,做到點面結合,既突出高產創建集中連片展示,又做到核心示范戶、種植大戶分區布點種植。為突出示范效果,創建區一年一落實,全縣5個鎮輪流安排,項目區20hm2以上大戶中每年選20~30個示范帶動力強的典型戶為酵母戶,通過他們的示范來影響全縣。在技術推廣上做到與時俱進,在油菜高產創建上重點抓油菜免耕撒直播機開溝覆蓋配套技術推廣,推進機械化統一收割推廣模式,水稻栽培上重點抓水稻標準化工廠育秧與機插栽培。高產創建項目實施和酵母示范戶的帶動,每年油菜機收、水稻機插栽培面積呈直線上升。
2.5 抓觀摩交流,促整體水平提高 為切實做好觀摩培訓,每年在油菜播種、機收、水稻機插、病蟲害統防統治、秸稈粉碎還田農時季節,召開全縣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代表、農機大戶、縣鎮分管領導、縣鎮技術骨干代表觀摩交流,現場會地點堅持每年一輪換,會制長期不變。演示、觀摩活動的開展,極大地提升了油菜機收配套栽培、機械化收割,水稻標準化工廠育秧、機插栽培示范效果,促進了全縣“油菜-水稻”模式創建整體種植和機械化收割水平的提高,同時也帶動了全縣油菜種植面積的恢復。
2.6 與龍頭企業協作開展訂單生產 在創建活動中,為配合“油-稻”模式創建,做大做強蕪湖縣優質糧油產業,推進龍頭企業與高產創建工作對接,引進當地“蕪湖市雙豐糧油”、“蕪湖市興隆米業”、“蕪湖六郎米業”有限公司糧油加工龍頭企業參與創建工作,與項目區種植面積較大的22個村簽訂糧油訂單,實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示范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實行產前提供信息、代供應生產資料,產中推廣配套技術,產后統一收購產品。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