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琴
【內容摘要】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歷史課堂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愛國主義情感,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初中 ?歷史 ?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 ?整合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結合學生的實際和所學內容,充分利用現有的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發展。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初中學生即將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新奇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全神貫注,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就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如講授《偉大的開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八年級上冊第13課)中的“五四運動”事件時,教師預先準備好有關“巴黎和會”和“五四運動”的視頻片段,播放前,預設問題:①巴黎和會哪一條內容導致五四運動爆發?②為什么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不能收回自己的主權,竟然同戰敗國一樣任人宰割?③五四運動前期、后期斗爭的形式和主力軍分別是什么?④有哪些口號?結果怎樣?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什么影響?然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視頻,就不難理解“巴黎和會”和“五四運動”的因果關系。所有這些場面,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生動形象的歷史場景再現,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歷史教學的直觀性,使呆板的史料在課堂上栩栩如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濃厚的興趣,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巧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師準確合理地處理教材,使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采用多媒體教學能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講授《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八年級上冊第17課)中的“西安事變”這一歷史事件時,我們把電影《西安事變》進行適當剪輯,從1931年12月蔣介石逼迫張學良和楊虎城率部“剿共”說起,張學良和楊虎城連續幾天力勸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但蔣介石堅決不同意,張學良和楊虎城實行“兵諫”,并向全國發出用電,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讓學生思考:“張學良、楊虎誠為什么要發動西安事變?中國共產黨為什么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再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認識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歷史作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和思維品質,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師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進行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同時,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初中歷史教材中的很多事情都蘊涵著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歷史事情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如在《偉大的抗日戰爭》(北師大版八上)單元講完后,我們用多媒體播放抗日救亡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游擊隊之歌》等,學生通過跟唱、伴唱等形式,重溫歷史,讓學生不要忘記民族的災難和先輩的抗爭,體會抗日戰爭時期億萬民眾的愛國情感和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高昂斗志,從而增強民族情感。教師巧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有關歷史資料進行精心編輯整理,適時、恰當地加以運用,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深化學生對祖國、民族的熱愛之情。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求知的熱情,學生積極參與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如教師在講授《抗日戰爭的勝利》(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八年級上冊第20課)中的《日本無條件投降》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再現了近代以來中國受到外國列強侵略的歷史、日本投降時的情景以及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的原因,分析中國人民為什么會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而以前的反侵略的斗爭中總是失敗。結合史實分析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并讓大家暢所欲言。抗日戰爭是近代一百以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洗雪了近代以來的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重新振興的轉折點。創造了半殖民地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戰爭史上的奇跡,宣告了帝國主義侵華歷史的結束,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同時有同學也認為弘揚了人間正義,正義終于戰勝邪惡,壯大了人民的力量、正義的力量,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中國人民團結一心能創造人間奇跡等。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緊扣教學內容,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時代在進步,知識在更新,教改無止境,學生在成長,作為一個網絡時代的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及課程標準和考試要求,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完成初中歷史的教學任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濟川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