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耀芬
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廉州學區第二中學
重視文本多元解讀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殷耀芬
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廉州學區第二中學
閱讀過程是閱讀個體的感悟和體驗建構的過程,是一種再創造,它帶有強烈的個性特征。文本總是存在著某些“空白”和“不確定性”,因而讀者閱讀鑒賞過程中有著充分的能動性,存在著自由發揮的極大空間;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思想感情、生活經驗、文化修養、藝術趣味不同,對作品的理解和鑒賞也不同,存在著主觀的差異;其面對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現出的興趣與深度等也都因人而異,其鑒賞過程和結果也是千差萬別的。真所謂“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讀者不同。西方諺語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新課標也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而,對文本解讀必會產生“多元”的。那么,如何有效進行文本多元解讀,使學生在多元化的解讀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我國傳統的“師道尊嚴”的觀念,往往是教師居高臨下,我教你學、我說你聽的單向傳遞造成了師生之間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離感。這種師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學生的個性,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高。如某位語文老師在教完《木蘭詩》一課時:
一位男生舉手說:“老師,我有一個問題不懂。古代女子都是纏足的,三寸金蓮,走路都很困難。木蘭怎么還能夠參軍打仗?”老師聞說便敷衍了事地說:“噢,那可是書上寫的,可能是木蘭沒有纏足吧。”但這位男生卻追根問底:“木蘭可是個很聽話,很孝順的孩子啊!怎么會不聽父母的話,而不纏足呢?”老師這時可不耐煩了,說:“我們只要學懂這篇課文,至于木蘭有沒有纏足我們就不必去討論了。”這位男生說:“可是,老師,這樣不就違背事實,不真實了呀?……”這位老師聽了,沉不住氣了,他以訓斥的口吻對學生說:“學習這篇課文,你只要理解木蘭的性格特點就可以了,別的問題不是這篇課文要寫的。你用不著去多想。坐下!”
就這樣,一句“用不著去多想”重挫了學生的個性,一聲“坐下”傷害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尊心,一頓訓斥猶如一盆冷水澆滅了學生探索的火花。由此看來,一名教師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他可以引導學生多角度地進行探索,也可以壓抑孩子們探索的童心。
現代教育觀念和教學實踐強調教師要以民主的作風對待學生。“教學民主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健全和完善學生的人格品質。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實施民主教學,做學生“主體的守護者”,呵護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敢想,敢說,敢為,促使學生可持續發展。如一位教師教學《變色龍》一課,剛討論完警官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
學生A舉手發言:“我覺得警官奧楚蔑洛夫并沒有斷錯案,赫留金才是罪有應得。”老師在對學生A的提問作了肯定和鼓勵后問:“你這么說的依據是什么?”學生A說:“開始時,小狗一副的可憐相;而赫留金卻得意洋洋,完全沒有受了害的感覺。我認為他想嫁禍小狗以獲得一筆賠償費。”這個發言轟動了教室,極大地激發了全班同學探索的好奇心。教師因勢發問:“對于這位同學的說法,大家有什么補充或不同的意見嗎?”學生們紛紛搜尋文中相關內容,不久便有多名學生舉手。
學生B:“我同意同學A的看法。就如警官奧楚蔑洛夫說的,狗那么小,夠不著赫留金。”
學生C:“我也同意。當有人說出是赫留金用煙卷戳狗時,赫留金很兇,還用自己兄弟當憲兵嚇唬人。可見他做賊心虛。”
學生D:“我認為,雖然事情的真相是赫留金不對,但奧楚蔑洛夫根本不曾以真相為依據來斷案。所以,談不上有沒有斷錯案。”……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奧楚蔑洛夫斷案的依據始終是狗的主人,而非事實,足見其性格特征。
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上應當變支配者為引路人,應當改變過去那種居高臨下的姿態,放下身段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平等互助的氣氛中與學生研究探討,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也只有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受到激勵,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發展,文本多元解讀才得以真正開展。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點”,似乎也都可以作為教學的著力點,但我們在處理教材時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個教師教學水平如何,還可在處理教材上見功夫。我們應該在處理教材時,善于抓住文本切入點,牽一發而動全身,有效進行文本解讀。
1.抓住文本內容。
一篇文章的內容是豐富多樣的,是搖曳多姿的。所以,基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在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時,讓學生先交流對文本內容把握情況。如莫懷戚《散步》是一篇玲瓏剔透、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講的是一家人祖孫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親相愛的故事。讀這篇文章的歷程,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學生在散讀這一流程后,獲得美好的閱讀印象,完成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有的學生在交流中,談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體諒的精神,談到了可貴的親情、溫馨的氣氛,談到了尊老愛幼的美德,談到了春天美麗的景色、生命的氣息……
2.抓住文本語言。
漢語言是世界上最美麗,最豐富,最細膩,最富有人情味的語言,可說是色香味俱全。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曾說過:有的文本語言“如清流,描物寫態,細膩動人,脈脈含情;有的如驚雷,議論風生,振聾發聵,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質樸無華,平淡實在,耐人尋味;有的如紅葉,嬌艷華美,色彩斑斕,燦爛迷人……”但是漢語言又是最具朦朧、模糊,且多義性的特點。著名學者金岳霖先生說:“中國語言文字的特點是朦朧、模糊,它的涵蓋面幾乎無邊無際,暗示性幾乎無際無涯。”如《我的第一本書》末句“人不能忘本”的“本”在這里指什么?可引導學生概括出:父親的教育,父親的希望,友情的重要,親情的溫馨,生活的艱辛等。還有《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末句“我們都是光明的孩子”作如何理解?它的答案也是多樣的:我們都是幸福的孩子,我們都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們都是美麗的、品質高尚的孩子等等。
古人有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詩無達詁”的說法,多元解讀文本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