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樂
【摘 要】高中化學教學如何實施素質教育?本文認為應在創新教育的大環境下,充分發揮化學學科的特點,始終堅持以課堂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從生活中的化學、化學史實、化學實驗、廣播、電視、網絡等方面進行知識滲透,激發學生興趣,培養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化學教學;素質教育;創新;途徑
更新教育觀念是深化素質教育改革的前提,教師要用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學生,每個學生都有巨大的潛能,人人都有創造的稟賦。要最大限度的挖掘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創設有利的條件。因材施教,鼓勵學生勤奮好問,不唯書,不唯師,敢于問難質疑,搞好合作學習。
一、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因材設教,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高中化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應在創新教育的大環境下,充分發揮化學學科的特點,協同其它學科的知識,共同培養學生全面的創新素質。課堂教學必須鼓勵創新,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種知識內容,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創新教育。
(一)以激情引趣為樂,注重愉悅性
興趣是進步的階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動機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創設愉悅情境,引之以“奇”趣——直觀教學、引發興趣,游戲表演、強化興趣,智能競賽,提高興趣;創設成功情境感之以“樂”趣——給予人人成功的機會,創造人人成功的條件,教給人人成功的方法,促成人人成功的快樂。例如在學焰色反應時,讓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炒菜時不慎將食鹽濺在火焰上呈現黃色的事實,增強化學與生活的聯系。
(二)在實驗探究中培養科學精神
化學實驗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科學作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團結協作的團體意識,還應注重在實驗探究中培養敢于超躍現狀的創新精神。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實驗類型,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學生開展小組研討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交流才智、集思廣益、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交往,從中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
(三)營造開放的實驗環境
實驗教學中,一方面可以將教材中的驗證性實驗改成探究性實驗,以增加實驗內容的探究性;另一方面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參照科學家的研究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和嘗試完整的實驗探究過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辦學條件,營造有利于各層次學生開展實驗的開放性學習氛圍,使學生個性特長得到發展,養成用實驗探究未知的習慣,培養大膽質疑的科學素養。例如,全面開放實驗室,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驗資源;將課堂實驗延伸到課外,給學生創設充足的實驗時空;在實踐中培養創新精神。
二、介紹生活中的化學,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 ?新課標提倡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學習化學的興趣是學習化學的主要動機之一。生活中的化學與學生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象入手,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展開探究,增強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加深他們對化學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認識。如學習煤和石油時,介紹潔凈能源的開發、目前各國開發新能源的舉措等,如英國農村大面積種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如用燒堿催發海蟄、蹄筋;為節約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條油餅等事實,使學生親身體驗到生活離不開化學,化學源于生活。
三、滲透化學前沿知識,充實學生的科學知識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化學前沿知識,使課堂教學具有時代氣息。如學習水時可向學生介紹納米技術在凈水中的應用,介紹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惡化等話題;學習原子結構時,介紹核武器的制造、層子的發現等。通過課堂教學中的不斷滲透,讓學生了解現代科技的新成果、新進展、新成就及新問題,加強學生對現代化學知識的了解及價值的培養,這樣既豐富學生的科技知識,又拓展學生的智力空間和思維廣度。
四、重視化學史實,進行德育滲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化學史是化學家認識世界、改造自然、創造發明的奮斗史,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穿插講述科學發明和發現的歷史以及科學家的奮斗故事,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并作為一種精神動力。在學習Na2CO3時,介紹我國留美化學博士侯德榜毅然放棄在美國的舒適生活,回到貧窮落后的祖國,經過潛心研究,發明了享譽世界的“侯氏制堿法”。教學中教師若能掌握時機和分寸,通過介紹表現出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而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
五、利用當代信息源,拓寬學生視野
當代的信息源十分豐富,廣播、電視、電影、報紙、網絡每天都在傳播大量的信息,這就需要教師指導,讓學生親自體驗。引導學生通過廣播、電視、電影、報紙、網絡等獲取信息,逐步形成終身學習能力如指導學生閱讀科技從書,看電視節目“科技博覽”、“軍事天地”,通過“科學教育網”、“學生科技網”等Internet獲得大量資料,了解科技發展最新動態,體現化學課程與現代科技發展的聯系。學生通過各種信息不斷收集、積累、吸收,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
六、以減負高效為榮,注重學生學習科學性
學生“減負”、教師“加負”這可以說是一大“戰略”的轉移。“減負”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非搞不可。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三多三少”即多自主探究,少被動接收;多合作交流,少孤軍作戰;多有效實踐,少機械作業。要想全面實現創新教育,我們必須盡可能迅速地轉變觀念,從各渠道多層面著手,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這樣,我們培養的學生才能適應新世紀人才的需要,才能成為新世紀合格的人才。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西市第一中學(北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