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杰
自從教育部正式頒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以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高度重視學前教育推進工作,不斷組織教師學習培訓《指南》,建設了指南實驗區,而我園很榮幸成了鎮江市《指南》實驗園之一。這個《指南》實驗園的榮譽對我們來說是壓力也是動力!
首先,我們組織教師進行《指南》培訓,轉變教師的觀念。為確保培訓質量,我們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邀請經驗豐富的培訓機構專家來園指導,并組織教師去其他實驗園現場觀摩學習,進行參與式的培訓,加速了教師對《指南》的認識和理解,目前我園教師在實施《指南》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教師從理念到行為的轉變。
一、從班級空間的布局,看教師行為的轉變
我們走進幼兒園班級,通常我們看到座位的安排都在教室中間,整個活動室布局給人感覺是框架式的,幼兒被束縛在固定的區域,沒有自由的空間。我園教師憑著對《指南》的理解,大膽嘗試,打破了六組格局,合理劃分區域,用柜子把各區域隔開,形成不同的區域,將桌子放進區域,幼兒坐在區域里活動。然后在區域中開展各種活動,在教室的中間保留一塊集體學習區,如果集體教學需要,可以把幼兒聚集到集體學習區來開展如講故事、唱歌等活動。將區域和集體活動相結合。這樣的嘗試,首先方便幼兒收放材料,其次幼兒在區域內活動,有歸屬感,并大大減少了活動時的相互干預,提高了活動的質量,充分滿足了幼兒活動對空間的需要。盡量把有限的空間變得更加開放,空間利用更加合理,幼兒在各個區域中的活動更加自主,學習更加愉悅,更加有利于幼兒的發展。
二、從班級環境的創設,看教師行為的轉變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的潛力行為就是適應能力,環境是兒童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幼兒園的環境是指幼兒園內幼兒身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一切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總和。幼兒的成長離不開環境,環境對幼兒發展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以前走進我們的教室,我們不難看到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掛在墻上,主題墻上也大多是我們教師的手筆,看上去美觀,卻沒能體現出環境的教育價值和功能性。而現在你走進我們的教室,首先在環境創設的高度上有了很大變化,主題墻的高度是適合幼兒可以參與的,幼兒不再需要抬頭看環境,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幼兒參與的足跡,看到了幼兒的成長軌跡,老師只是為幼兒提供一個框架、一個背景,幼兒成了環境的主人,充分體現了環境在幼兒園的作用。
三、從活動的組織形式,看教師行為的轉變
幼兒園的活動形式有集體教育活動、小組教學活動、個別活動?!吨改稀穼嵤┣?,我們走進班級看到班級多數是以集體教學為主,小組活動只是在區域游戲延伸可以看到。而現在我們的教師在《指南》的引領下,首先在活動前學會分析了課程,教師以年級組為單位首先對本年級的課程進行研究,討論哪些活動需要集體教學?哪些活動可以采取小組教學?教師的課程觀發生了變化?,F在我們的教師通過對課程的分析和整合,把教學活動自然地融入區域活動,幼兒有了更多的自主學習探索、協作的機會,更加便于教師對幼兒的指導和觀察,操作性更強,從而大大提高了幼兒活動的效率。
四、從區域游戲的開展,看教師行為的轉變
幼兒園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過去,我們走進每個班,區域的設置無外乎角色區、認知區、建構區、美術區、閱讀區等,但是幾乎每個班都有娃娃家、小醫院、理發店、美食街……走進每個班感覺差不多,這些都是幼兒喜歡玩的游戲還是教師設定的游戲?教師通過對《指南》的理解,如今,走進我們的班級,從入區卡的設計、游戲規則的制定、材料的投放都是來自幼兒自己的創意,充分體現了幼兒的自主性:(1)優化了幼兒入區的形式。入區卡:小班入區卡采用了套圈,并按顏色分類,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圈,簡單易行;中班幼兒入區卡采用名片形式;大班幼兒自己自制入區卡。(2)優化了游戲規則。小班以圖畫為主;中班幼兒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大班幼兒以文字形式。(3)優化了游戲材料。小班以成品、輔助材料為主;中班以半成品為主;大班以廢舊物品為主;目前教師游戲的開展。(4)優化了游戲指導。教師知道了從觀察和分析幼兒游戲行為入手,才能獲得介入和指導游戲的依據,并通過參與游戲間接指導。教師要把握時機,參與游戲。(5)優化了游戲的評價機制。游戲評價是區域游戲的一個重要環節,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幼兒的發展,引導幼兒開展講述、討論、分析,幫助幼兒整理獲得零散經驗,引導幼兒修正錯誤的經驗,讓幼兒分享成功的快樂,也為下一次的活動提出新要求。
五、從觀察幼兒的角度,看教師行為的轉變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不僅僅要有愛心、耐心、責任心,還要有一顆會觀察的心。很多幼兒園都會讓教師寫幼兒觀察記錄,教師也不例外,起初在沒有進行《指南》培訓前,教師一直把幼兒觀察記錄當作一個任務來完成,為了觀察而觀察,這些觀察記錄大多數是我們教師的語言,并沒有記錄幼兒的真實行為。學習了《指南》,我們更加明確了觀察的重要性,明白了觀察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明白了什么是觀察。觀察是通過教師的感官知覺了解兒童的歷程,是教師針對某一名或一群兒童的行為采取包括看、聽、思考等方式收集兒童資料的過程,是教師用“心”感受和體會兒童的行為背后的“真相”。為什么要觀察?觀察幼兒就是讓我們盡可能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靈感知世界,用孩子的語言表達世界。如何觀察幼兒?首先確定觀察的目的、對象和內容。其次,選擇適當的觀察方法。然后學會觀察記錄與分析。最后進行反思與調整教育活動。教師懂得了觀察幼兒的重要性,從開始的為了觀察而觀察,成為自發性的主動觀察。大大提高了教師的觀察能力及研究水平,從而促進了幼兒發展。
六、從幼兒一日生活,看教師行為的轉變
“把《指南》的實施融入一日生活”是追求幼兒園教育的自然與無痕,讓幼兒園教育與生活實現一體化。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十六個環節,再也不是獨立的,它們相互滲透,每一個生活環節都隱含著教育的契機。如,入園離園涉及健康領域;餐點、飲水、如廁、盥洗等生活環節涵蓋了健康領域、語言領域以及社會領域等,總之,教師不再認為教育只是在課堂上,生活即教育,教育無處不在。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
[2]本特森.兒童行為觀察記錄指南[M].于開蓮,王銀玲,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6.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