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朝
摘 要:開篇從融洽的師生關系開始談起,而后解讀了讓數學知識有生命力、借鑒他人經驗,拓展思維、取長補短等諸多問題。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綜合素質;積極性
一、融洽的師生關系
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產生依賴,因此教師必須熱愛、關心每一個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關心他們,對他們進行無微不至的呵護。要通過“愛”搭建師生和諧的橋梁,使師生的關系處于關愛、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小學生對一些游戲性較強的活動或者具體的、操作性的工作,容易集中精力,保持情緒穩定;在低年級教學中運用游戲可以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我在低年級教學中特別注重調動學生的興趣,為順利開展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讓數學知識有生命力
學而不用,慢慢就會生疏、淡忘;知識離不開生活,生活是知識的本源,學習的過程當中,將生活和知識結合起來,使之桴鼓相應才能煥發生命的光彩,產生熠熠的光環。一邊學習新的知識,一邊加強學生的體驗,陶行知先生對此更形象地進行了解說,即“教、學、做三者統一”,學習的目的都是為了應用,都是為了給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學習、應用形成良性循環,就會學以致用,逐漸提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就會對學習的知識有更深層的認識,加深印象,提高認識。比如教學《認識物體》一課,我當時就開動了腦筋,怎樣讓數學知識更有生命力呢?我讓學生們準備了大量的實物,各種各樣的形狀,不僅僅讓學生們能夠看到,而且讓他們的手能夠進行真實的觸摸,這是最直接的認識圖形的方法;然后,我給同學們準備了大量的粘土,讓大家制作各種各樣的圖形,可以利用各種工具,比如用小刀進行切割,課堂上的學生們歡天喜地,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學習景象。最后,借鑒他人經驗,拓展思維、取長補短。
看了徐長青老師的《烙餅問題》這節課的視頻,感覺本節課在教學目標上讓學生不僅認識到了解決問題中方法的多樣性,而且產生了要解決問題先尋找最優化解決方案的意識。首先,關注了學生的探索過程,將數學的思想方法滲透進課堂,如優化、分類、符號、統籌等思想;其次,培養了學生探究數學的態度和研究數學意識。徐長青老師在講烙兩三張餅時,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有什么辦法烙餅?”學生爭先發言,“我們是用什么方法?我們是怎樣做的?”通過這種方式徐老師給學生創造了平臺,給學生“烙餅”方法的探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節課視頻充分體現了以下幾方面教學思路。
1.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觀看視頻后,我發現徐老師的授課不是按照數學課標的要求按部就班地進行,而是將教學活動與教學目標放在了理解烙三張餅的最佳方法和意義上,讓學生在思考中理解所學知識。在知識目標中還滲透了倍數關系、拆數知識。讓數學課的教學目標有了新的突破,整節課的教學過程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態度、情感和價值觀。
2.體現過程與方法目標
徐長青老師在講烙兩三張餅時,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有什么辦法烙餅?”學生爭先發言,“我們是用什么什么方法?我們是怎樣怎樣做的?”通過這種方式徐老師給學生創造了平臺,給學生“烙餅”方法的探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通過比較烙餅理解什么是最優化
數學的思想方法需要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得到體驗與感悟。《烙餅問題》這節課的核心問題就是優化,也就是說在烙餅過程中把鍋的空間資源充分利用起來。教學中通過三個問題的比較,抓住了本節課的核心——優化,讓學生自己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將鍋的利用率提到最高,即鍋的空間優化。達到省時省電,提高效率的目的。讓學生嘗試在多種方法比較中找到最優化的方法。
第一次比較:烙一張餅和烙兩張餅為什么用相同時間。讓學生知道鍋里最多可以烙兩張餅,同時烙兩張餅更省時間。
第二次比較:烙三張餅有幾種不同烙法,哪種方法最省時間,為什么?讓學生知道鍋里每次都放滿餅,才能保證鍋的空間沒有浪費,也最省時間。
第三次比較:烙兩張餅與烙三張餅的方法進行比較,讓學生知道不管是兩張餅的同時烙法還是三張餅的交替烙法,只要鍋里每次都有兩張餅,就是最優烙法。
通過三次比較,提問學生最省時的烙餅方法過程,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優化的含義。
4.通過直觀操作發現數學規律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徐老師充分利用了教材的情景素材,讓學生探索發現烙餅的規律問題,考慮到學生的思維特點,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烙餅活動:
第一個層次:在研究三張餅烙法的過程中,讓學生用自制的學具代替餅動手模擬操作烙餅過程,把烙餅的全過程記錄下來。使學生嘗試有條理整理信息的意義,并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表述思維過程,感受三張餅最省時的烙法,體會符號表達的優勢。
第二個層次:在研究四張到十張餅的烙法時,學生利用積累的烙三張餅的經驗,徐老師根據學生的思維,分析了偶數張餅和奇數張餅的烙法,為學生發現數學規律和數學的表達方式提供了較好的依托和支撐,讓思維清晰、準確和完整,逐步趨于歸納與概括。經過對兩個層次烙餅問題的探究,將數學的語言表達和符號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準確表述烙餅的思路,讓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到抽象,通過發現規律,不斷地走向深入。
綜上所述,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對知識充滿好奇心,使之對新舊知識能更好地融會貫通,對新知識能更快地消化吸收,教師藝術的傳道解惑,學生學起來不感覺到吃力,課堂上會有其樂融融的學習情境,有利于學生領悟數學的真諦以及學習數學的意義所在,形成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應用意識和探索數學的能力與精神,為一生的數學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編輯 吳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