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芳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放性課堂以成為小學數學一道亮麗的風景,但是囿于部分教師對“開放”理解的偏差或時間限制的尺度把握不當,偶爾會出現一些偏離主題的課堂設置,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現結合一線教學實踐,對怎樣巧妙把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尺度進行了分析與討論。
關鍵詞:開放性;教學角度;教學難度;訓練深度
新課改以來,小學數學教師普遍認識到設置開放的、靈動的課堂教學方式才能引導學生打開思路、拓展視野,通過深入學習和探索,聯系基礎知識和實際運用,有效完成知識遷移,生成運用能力。那么我們如何巧妙把握課堂的開放性設置呢?下面我們聯系一線教學實踐進行分析與討論。
一、圍繞教學目標,巧設教學角度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展現出不同的一面,不同的課堂引導方式收到的效果也不一樣。這就要求教師務必先明確教學目標,然后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整合教學內容,讓數學知識以他們容易理解和認知的方式展現出來,這樣才能變抽象為形象,增強認知效率。
比如,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時,其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長方形的長、寬與面積的關系,讓學生通過體驗理解面積公式的由來,這樣才能深入理解面積的計算方法。但是小學生初次接觸面積的概念,他們很難理解長乘以寬就是面積,這對后期的應用造成了困惑,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動手體驗讓學生加深認知:
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畫出一個長方形,比如長8 cm,寬5 cm,然后再讓他們將長方形平均分割成邊長是1 cm的正方形,學生經過仔細分割發現均分之后,長邊能分8個,寬邊分5個,一共分成40個。這樣我們再啟發他們認識1 cm邊長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 cm2,這樣你所畫的長方形的面積囊括多少1 cm2的單位面積呢?如此通過體驗的角度來引導學生認知,成功將抽象知識形象化,從而進一步將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形成能力。
二、設置形象對比,分解教學難度
小學生以形象認知為主,有些數學概念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所以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理解有難度的概念進行整合,設置形象、生動的對比理解的認知方式來匹配學生的認知承受。
比如,我聽課時見有位教師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先給學生擺出同底的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模型,讓學生目測它們的體積之間的關系。其實,這樣的引導不太具體,讓學生無所適從,很難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針對這樣的抽象知識,教師千萬不能再賣關子,教師一定要通過巧妙的方法來化解教學的難度: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一個圓柱形容器和一個同底同高的圓錐體,通過視頻動畫模擬將圓錐體中裝滿水,然后再將水倒入圓柱體容器中,如此換做任意其他組同底同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結果大家會發現圓錐體的體積是圓柱體的三分之一。這樣通過動手體驗進行形象的對比就可以化難為簡,讓學生以生動、形象的方式理解抽象知識,掌握具體的數學概念。
三、掌握問題難度,巧設引導階梯
問題是引導學生認知的階梯。課堂教學中,我們往往在關鍵的環節巧妙設置問題來引導學生繼續深入探索和學習。但是小學生往往以線性思維為主,我們在進行課堂講授和問題設置時一定要難度適中,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否則難度太低缺乏挑戰性不能有效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難度太高也會讓學生畏葸不前不利于探索進取的發展。因此,教學過程設置問題要經過慎重思考,以能達到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效果為佳。
比如,在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一課時,有位教師給學生出示了一頭相連的兩根吸管,然后讓學生配第三邊圍成一個三角形。這樣設置引導,問題是開放了,但是基于學生的認知情況,卻摸不著規律了,大多數學生只能濫竽充數。同樣這節課,如果我們用更具體的方式來引導則會讓學生產生更形象的認知。比如一個5 cm的吸管和一個3 cm的吸管,第三個吸管配9 cm的行不行?這樣具體的問題引導才符合小學生形象認知,更容易引導他們找到規律,可見把握問題難度很重要。
四、根據學習進度,調控訓練深度
習題訓練是學生掌握鞏固基本概念和熟悉初步運用技能的主要途徑,它是問題反饋的窗口,也是教師教學深度的重要參考依據。新課改告訴我們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教師在教學和訓練中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設定教學內容的深度,這樣才能有度有節地引導學生拾級而上,逐步鞏固基礎知識,訓練發散思維,生成運用技能。所以教學中教師一定不能單純地追求深奧,一定要從實際出發,生成多層次、多角度、立體化的開放型實踐練習。
譬如,有位教師在教學《小數乘法》時這樣設計練習:張老師去打印店印資料,一份要印12頁,一份要印30頁。如果是復印的話每頁0.5元,如果是一體機每頁0.15元,但是要加5元起印費。這樣的練習開放性確實很高,但是這只是再引導小學生初步掌握小數的乘法,提前設置就此抽象的應用問題只會讓學生手足無措。針對這一課,我們應該盡可能地摒除繁雜信息,讓學生先掌握基本的小數乘法的算法。比如可以這樣進行有度有層次的設置:
①38縮小( )倍是0.038;0.0038擴大( )倍是0.38。
②0.4+0.4+0.4=( ) 0.4x3=( )
③一米繩子賣0.8元,假如我要買3米要花多少錢?該怎樣列算式?
這三個層次逐步引導學生回顧小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原理,并通過最簡單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初步運用技能。這樣設置才能讓學生循序漸進,全面掌握小數乘法的相關知識和運用,有效提升課堂效率。
概括地講,開放性教學雖然能激發學生的認知靈感,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只有針對性地整合教學資源,才能讓知識呈現的方式契合學生的最近認知發展區,才能實現課堂質和量的統一,提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劉耀霞.如何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西藏教育,2012(12).
[2]邱福平.如何追求有效簡潔的小學數學課堂[N].江西教師網,2012-06-05.
編輯 吳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