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蘭招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習作教學歷來是與閱讀教學平分秋色的教學任務,學寫作文是相當多的小學生在學習生涯中倍感頭疼的一件事。小學三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正式”作文,很陌生,很多學生在寫作文時,急得面紅耳赤、抓耳撓腮,寫出的文章常常是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語。那么,如何巧妙地把三年級學生引進“習作大門”呢?我認為以下幾“多”很重要。
一、多說
葉圣陶說:“作文與說話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說話的經驗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啟示。”況且,新課標又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強調習作訓練必須與學生的“周圍”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學生只有用心觀察周圍事物,了解自身的生活世界,用一雙慧眼識得身邊一切的美才能將對生活的感觸流瀉于筆尖。“說”,就是把所見、所聞、所思表達于語言中。能說者善寫,不善說的學生,他們往往也不能把要說的事訴諸于文字。究其原因,則是缺乏說話的能力。針對這一現象,我在作文教學中特別注重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從“生活”入手,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生活處處是作文”。如,讓學生介紹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自然景物或親自參加的各種活動等等。在訓練過程中,引導學生先說什么,后說什么,然后按說的順序寫下來。在一次習作課上,我先提問一位愛說話的男生:“你給大家講講你的媽媽吧。”這位男生先是疑惑,遲疑片刻后說:“我媽媽三十來歲,瘦瘦的,扎著一條辮子。我媽媽很會繡十字繡!我家的客廳掛著媽媽繡的‘家和萬事興的十字繡,客人看了都不停地稱贊!”我點了點頭,滿意地笑了。接著又讓其他幾個學生說,效果都不錯。于是,我板書“我的媽媽”,然后要求學生把剛才講的寫下來。學生弄清了習作就是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學生一般都比較喜歡體育活動,如拔河比賽、老鷹捉小雞等活動。一次上體育課前,我先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看看周圍每個學生都是怎樣做游戲的,在參加體育活動后及時引導,在交流中,學生生動地描述令人忍俊不禁,我再加以梳理指導,一篇篇習作包含著學生的真實感受,習作就這樣貼近現實生活了。先說后寫,學生感到有話可寫,從而巧妙實現“要我寫”向“我要寫”的過渡,對習作充滿興趣。
二、多讀
新課標提出了積累各種素材、加強背誦的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恰恰道出其中深刻的道理。在習作教學中,我提倡學生用多讀書、讀好書的辦法來積累優美的語言,引領學生走進習作之門。課文是多讀的起點,先讓學生讀好課文,揣摩作者的思路和語言表達,激起學生閱讀好文章的興趣,再讓學生閱讀甚至背誦《小學生優秀作文》《百家作文指導》《作文大王》等書中的好文佳句,摘抄優美段落。這些作文都出自年齡、心理特點和生活體驗大致相同的同齡人之手,具有十分自然的可比性和啟發性,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是學生最直接的作文借鑒。這樣,學生人人爭讀課外書籍,人人摘錄優美詞語,人人珍藏生動情節,在優秀文本的激發下,吸收營養,嘗到了閱讀課外書籍促進自己習作的甜頭,天長日久,下筆就如有神了。
三、多寫
讓學生愿意寫、有話可寫是習作教學的關鍵。多練筆就成了整個習作教學的重要一環。俗話說:“好腦筋,不如爛筆頭。”在習作教學中,我總是讓學生把眼看、耳聽、親身經歷得來的“材料”,以片段的形式每天記下來。如記下遇到一件有意義的事、看到一個動人的場面、發現一種富有特色的神態、或是一句耐人尋味的語言都以小小日記的形式記錄,并在班級的“我能行”中開辟“自由論談”欄目,引導學生將班級、學校、社會中出現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帶傾向性的問題發表心里話。這樣,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去動筆,寫下其中的喜怒哀樂。日積月累,學生不僅積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而且還增加很多的練筆機會,為寫作時做到得心應手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多改
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所以,課堂上留出專門的時間給學生進行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評賞是習作教學的亮點。指導學生作文后,我讓學生打草稿時寫一行空一行(便于修改)。草稿寫完后,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反復修改草稿,力求用詞準確、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表述。修改第一是學生自改。葉圣陶先生說過:“修改文章的權利首先應屬于作者本人。”為此,我很重視指導學生自己修改作文這一重要環節。自改時要求學生放聲讀稿,看看哪里讀不順、把錯字、不恰當的標點和語句修改過來,把不具體的地方補充具體,把多余的字、詞、句刪去。學生在自改的過程中看到經自己修改過的文章比原來更通順、更流暢,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增強對寫好習作的自信心,讓學生真正成為習作的主人。第二是,學生互改(同桌或好朋友)。通過朗讀,同學間交換評改,在讀中改、在改中讀。互改中,學生的思維最活躍,總想表現自己,千方百計地把別人習作中存在的問題找出來,有時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放過。互改作文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可減輕教師的負擔;既可擴大學生的受教育面,又有利于提高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第三是,教師面改。有少數學生的作文需要教師的幫助進行批改。葉圣陶先生說過:“給學生改文,最有效的辦法是面改。”面改,就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地進行口頭批改。面改,針對性強,便于因材施教,可以彌補書面批改和講評課的不足,也可增進師生感情,增強學生的寫作自信心。教師的批改是對學生作文的一種鞭策和鼓勵,以改促寫,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改出較高質量的文章。
五、多鼓勵
學生的每一篇習作都付出了一定的辛勤勞動,總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勞動給予肯定與鼓勵。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心理,做到少改多批,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哪怕是用上一個好詞也給予充分肯定。為此,我常把學生習作中的妙詞佳句,寫在黑板報上,讓學生賞讀,使學生產生滿意的感覺,從而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實踐證明,小學階段的作文起步,只要堅持多說、多讀、多寫、多改、多鼓勵,就能使小學三年級學生順利走進“習作大門”。
參考文獻:
胡啟霞.淺談小學習作教學的幾個策略[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