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在依據新課標來指導教育教學工作,尤其是有較大的公開課時,必定把這本書反反復復看上數遍。看了北京師范大學王薔教授對新課標的解讀后更深地了解了這本書的成長歷程。我們手里一本不算厚的新課標并不是簡單的一蹴而就,當我們在抱怨新課標也變更個不停的時候,這本書的背后凝聚了許多專家的心血結晶,匯集了許多一線教師的真知良言。
到目前為止,封面設計簡單淳樸的新課標已經是第三個版本,專家們尚且如此盡心盡責地改進,更何況我們普通教師呢?2011版的新課標如同霧中的燈光,指引著我們在英語教學的海洋中不會迷失方向,而我們所缺少的則是跟著燈光不斷實踐尋求突破的勇氣與責任。
我記得2009年時,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小學英語語篇新模式的教學研究,從以前的五步教學法變成現在的三步,即:讀前、讀中和讀后。這其中有很多細節可以思考,有很多教學手段可以運用,新的教學法也從城區覆蓋到了鄉村。幾年過去,很多教師都能將語篇教學的課上得有點模樣了。
可是漸漸地,我們似乎對于語篇教學的課感到了疲憊,感到了枯燥,一節課往往看了開頭就能想到結尾的模樣。除了開篇可以唱點新鮮的歌曲,玩點熱鬧的游戲,一旦進入讀中,我們就能看到大同小異的步驟:初讀——提問幾個簡單的問題,再讀——問細致點的問題,小組讀——完成一張表格,最后就是跟讀錄音然后復述。暫不提最后的拓展,聽課的教師往往已經失去了興趣,他們能想見大概的步驟,所不同的無非是學生的作答,因為學生是不同的。他們可能回答得中規中矩,可能回答得意外出彩,聽課的教師大大松口氣——評課的時候有東西可寫啦。
對于這樣枯燥又無奈的現狀,不少教師在讀中大動心思,或是判斷,或是選擇,或是精美的PPT……可這又能怎么樣呢?讓學生回答問題就是尊重學生主體?學生回答的問題不過是教師想出來的問題。讓學生小組活動就是培養合作能力?學生的活動不過是老師劃好圈子的活動。讓學生思考輕易就能找到的答案就是發散思維?思考不過是教師設計的環節罷了。
不少教師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思考,在日常的課堂上他們可能會實施自己一時靈感迸發的想法,或者進行異于常規的教學,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可是在公開課上很少見到什么值得思考的教學方法創新,歸根結底就是大家都害怕在重要的場合失控,被嘲笑……在這樣的場合,“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王薔教授在肯定我們小學英語十幾年來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提到了困難與問題,其中有兩條就是“課堂教學效果需要給予更多關注”以及“評價方式的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也就是說,我們的課堂教學需要革新、需要突破,但我們缺乏革新和突破的勇氣。
作為教師,我們被束縛在課堂教學效果的繩套中,我們理解的課堂教學效果僅僅是看學生會與不會。學生都會就是教學效果好,教師的課上得好;學生不會,必定是教師的環節設計出了問題,教師課上得不好。如果可以如此簡單評判的話,那完全可以在上課教師的課堂結束前五分鐘進入教室,只看最終教學結果就可以。我想我們聽課應該關注更多的是上課教師的綜合表現、課堂的總體呈現和學生的長遠發展,學生一時的會與不會只是其中一條罷了。
我們對評價方式的理解同樣過于狹隘,上課的教師僅僅是針對學生設計各種評價環節,并沒有師生互動的評價。作為聽課的教師通常僅僅著眼于學生是否進行了評價的環節。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評價的操作環節是否高效,評價的言語是否恰當,是否能夠激勵學生的長遠發展,而不是僅僅局限于這一節課。我想我們的眼光應該更為廣闊——著眼于上課教師的諸多方面。在我看來有一種教學雖敗猶榮,那就是創新。
我特別喜歡和尊重敢于創新的教師,我認為這點應該是評價的第一依據,作為評價課堂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條件。創新的重要性我想不必多說,從古到今,沒有創新就沒有人類的發展史,沒有創新,就沒有未來的無限可能。
創新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這點愛迪生早就證明過。失敗的時候,我們會面臨來自諸多方面的打擊和壓力,然而正如我這篇文章的題目所說,我們需要給予自己創新突破的勇氣。
新課標尚且根據國家的教育教學方針、政策和社會進步不斷地修訂,那么有著這樣不斷進步的新課標給予我們明確的指導思想、教學原則和革新依據,我們有什么理由害怕失敗而原地徘徊呢?
在實踐中突破自身的屏障,也許成功也許失敗,我們收獲的或許是掌聲或許批判,但我們不能因此卻步,更需要自我突破。突破常規才能發現問題,發現問題才能努力解決問題。我們有責任,我們更需要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