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燕
小學生在數學解題過程中往往出現毫無頭緒的情況,對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猶豫不決,這是數學閱讀能力不足的原因。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實現對數學知識的良好應用,做到學以致用。
一、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進行教學引導
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其理解能力有限,生活經驗欠缺,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難以有效地吸收教師的教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因素,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理解。例如在進行數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動漫圖片展示,圖片的內容可以設置為機器貓的卡通形象,讓學生回答機器貓的一只手有幾根手指,之后再將圖片切換成《熊出沒》,讓學生回答圖片中出現的動物數量。通過小學生熟悉的動漫能夠增加教學過程中的趣味性,將學生熟悉的卡通人物作為教學素材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閱讀能力
數學知識的描述離不開文字的支持,數學題目的表述大多通過文字結合數字來完成,因此在數學學習中必須具有一定的語言理解能力。不同的表達方式帶來的效果不盡相同,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講解數學題目中的語言應用技巧,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例如,10比5大多少?學生一般能夠理解大多少的意思,于是列出10-5=5,即10比5大5。再如這樣的表達方式:5比10小多少?10和5相差多少?5和10之差是多少?這些表達方式雖然不同,但表達的意思都是一樣的,學生在學習中應該注意區分不同的表達方式,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三、動靜結合
動靜結合是一種實踐結合思想的教學方法,動就是指通過實際操作動手練習,靜是指通過思考對相關知識進行理解。對數學知識的解答實際就是動靜結合的過程。通過將閱讀與寫相互結合有助于開發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練,通過練習能夠加深學生對陌生知識的理解。如數學課本中的“試一試”“想一想”等教學模塊就是讓學生掌握動靜結合的學習方法。在進行圖文教學的過程中,針對剪紙這一塊,教師可以在實踐課上將事先準備的剪紙材料發放給學生,讓學生按照教材上的步驟進行練習,從而理解剪紙的本質,避免在以后的數學題解答中遇到與剪紙相關的抽象問題而出現措手不及的狀況。例如怎樣剪裁一個長方形能夠得到兩個相同的三角形?學生如果沒有做過類似的活動可能無法明確題目表達的意思,通過實踐的學生懂得兩個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能夠組成一個長方形,因此只要沿著斜邊剪裁即可。
四、討論與讀相結合
討論是一項重要的實踐過程,對小學生而言,適當的討論能夠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及日常交流能力。小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交換觀點,能夠增加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多開展課堂討論,增加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通過交流發現問題,加強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設置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并抄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討論問題的解決對策,學生通過閱讀題目后討論,在討論中必然出現分歧,而產生分歧的原因就是對題意理解不一致。學生在討論后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及解題策略,并由教師在黑板上列出。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分析大家理解題意產生分歧的原因,并通過學生錯誤的理解導致的后果進行糾正,找出錯誤理解的根本因素,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理解方式,避免以后發生類似的錯誤。
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不僅只是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還包括閱讀理解能力。閱讀能力在數學學習中具有重要的輔助功能,同時也是必備的基本數學技能之一。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注意對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為以后更好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于超.小學低年級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J].基礎教育,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