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明
《全日制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修改稿)》(以下簡稱《標準》)中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科學素質一般包括: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運用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技能認識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能力,具備進行科學探究所必需的科學思維和方法,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等。
怎么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激發對新生事物的迫切認知,創設情境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是好奇心強、模仿性強、生性好動、有意注意持續時間較短。小學生的年齡結構總體來說偏小,認識事物的能力有限,對自己不知道的事物或規律總是充滿了好奇心。如磁鐵為什么有時吸引有時排斥,鐵為什么會生銹,太陽為什么總是東升西落,光是怎么傳播的,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孩子們對多彩事物及其規律的不認知而很感興趣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總要給他們設計這樣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自然能對所研究的對象產生深深的欲望。在科學課堂中,教師就是要常常運用這種學生好想知道卻要難以道明的情境牢牢牽住學生的思慮,讓他們對科學產生一種神秘感,從而長時間培養求知欲。
二、正確認識小學生的好表現欲,讓學生積極運用自己所學知識發表個人觀點,解釋生活中的各事物現象,體驗成就感
小學生,對自然界及其規律的認識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但隨著認知的不斷提升,他們對事物的判斷也有了或對或錯的結論。所以當在課堂中提出問題后,他們總想用自己心目中的判斷來回答問題,就體現出表現欲,他對問題的解釋不一定正確,但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來用真理來逐步正確認知事物及其規律。當學生在課堂中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表見解、在不停的爭論時,離事物的真理也就越來越近了。所以,課堂中要給孩子表現欲的平臺,讓他們大膽地把自己的觀點亮出來,暴露出自己的思維,不管是對的還是錯的,都將促進學生的成長。
三、動手操作能力和實驗歸納能力是學生必備的能力,課堂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通過實驗掌握探尋事物真理的方法
我們知道,對事物的研究要經過提出問題、猜想結果、實驗驗證、歸納規律、得出結論等幾個方面的過程。在小學科學課中,提出實驗猜想,實驗證明猜想是我們常要遵循的方法,在實驗過程中一定要讓孩子們親手進行相關的實驗操作,培養操作能力,對實驗的現象進行大膽的歸納,用自己得到的實驗結論來解釋現象,探尋真理。這是我們引導學生上好科學課必須去長期堅持的一條實驗探索之路,這也有利于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分析事物、探索事物、掌握規律的習慣,有利于長大后形成對復雜事物的處理能力。
四、運用科學的觀點去認知事物,并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是學習科學課的重要目的
對真理的探知我們從沒有停止,那是因為我們正在應用著探知的真理來解釋著我們的生活和事物。只有對新事物有了新的認知后,才會明白事物存在的意義,才會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義。課堂中,教師要結合每一個能結合的點,及時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合理利用和開發資源等生態圈內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聯教育,并積極從自身及身邊的人開始做起,對我們共同的家園做些能達到和諧共處的事情。
總之,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對學生求知欲、成就感、善實驗、辯證認識事物等科學素質的培養,這些素質能促進小學生對事物更全面、更科學的認知,同時促進思維品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