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英
創新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與進步的靈魂,是民族興旺發達的動力。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創新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時代賦予教師的重任,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那么,作為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培養創新意識
“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興趣是一個人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巨大動力,它可以使人主動、頑強地去創造和探索。因此,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創造因素,激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心中探求知識的欲望,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知識,處理解決新的問題。教師應通過講解、分析和進行新舊知識的鋪墊,讓學生自己解決新問題,讓學生體驗到成功解決問題的快樂,從而激發創新的興趣和意識。
二、營造創新的良好氛圍,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種高度復雜的智能活動,只有在輕松、自由、民主的氛圍中,人們才會產生好奇心,萌發求知欲,才會有創新的意向和行動。教學是師生雙邊的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因此,在數學教育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自覺地、積極地營造課堂民主氣氛,主動地轉變教育觀念,轉換主體角色,師生完全處于平等的地位,敞開思想,民主討論,共同切磋,有效地開啟學生創造性的思維,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鼓勵質疑,開展創新活動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常有疑點,才能有所思考。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大膽質疑,在教學中,不妨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引導他們多問幾個為什么,并有意識地去發展它、培養它。引導學生質疑,幫助學生釋疑,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的思維能力。
四、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創新,要努力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就是要在“學”上做文章、下工夫。要堅決打破教師獨霸課堂,一統“天下”的傳統格局,徹底摒棄教師“教”、學生“學”,教師主宰學生,學生服從教師的傳統觀念。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是知識的自主建構者、獲得者,唯物辯證法也告訴我們,學生是學習的實踐者,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學的真正內涵在“學”,即教師“教學生學”。教師要重新進行角色定位,要由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導航者、促進者,由學生的“師者”轉變為與學生一起成長共同發展的學習者,由傳統課堂教學的“獨奏者”、唱主角,轉變為為學生學習提供服務的“伴奏者”和導演者。實現師生合作學習、生生合作學習,師生共同探究、生生共同探究和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多樣化,并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和創新能力。
五、學會提問題
每一位學生對語文都充滿了好奇心,一肚子的問題不知道向誰提。教師要保護好這份好奇心,不要滅殺了它們,并且好好利用、開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勇于提問,還要敢于去探索,去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培養出真正的高素質人才。在我們幫助他們解決心中的疑惑時,還可以留下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解決,這樣就有了學習的持續性,他們也能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
總之,我們的教學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學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使學生成為創造型人才,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劉玉.給語文課堂的導入帶來生機[J].神州:上旬刊,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