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勝平 張亦斐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不言而喻,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玩”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去經歷數學。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可利用多種方式為學生創設一種愉悅的學習情境,增添學生的學習情趣,使學生萌發出一種數學真有趣、我要“玩”好數學的愿望。下面我以人教版數學第四冊第二單元《平均分》一課為例,談談我是如何讓學生“玩”轉平均分的。
玩法一:說
“說”無疑是我們每一節課中做得最多的事情,從談話導入,到師生互動,反饋交流,可以說一節課中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說”當中進行的。如何利用好“說”,這當中也是有很大的學問。
【教學片段一】
師: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個字(板書:“分”),看到這個字,你能想到什么?
生:分類。
生:一分錢。
生:一分鐘。
生:分東西。
師: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分東西。比如,分本子、分點心。但是在這個“分”里面究竟藏著多少奇妙的數學問題呢?就讓我們一起去研究研究。
師:老師手里有10枝鉛筆,想分給今天表現最好的兩個同學,可以怎么分?
生:每人5枝。
師:還有不同的分法嗎?
生:一個人4枝,一個人6枝。
生:一個人3枝,一個人7枝。
生:一個人2枝,一個人8枝。
生:一個人1枝,一個人9枝。
師:哇,我們的小朋友真會動腦筋,一下子想到了這么多種分法。在這些分法當中你最喜歡哪種分法?
生:每人5枝的那種。
師:為什么?
生:因為這樣分比較公平。
師:你說的公平是什么意思?
生:兩個人都分得一樣多。(板書:分得同樣多)
師:那么能不能給這種分得同樣多的方法取個名字?
生:平分。
生:公平分。
師:其實數學上我們就把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認識平均分。(在之前的“分”字前面板書:平均)
看似平淡無奇的開頭,但是教師僅僅通過一個簡單的漢字就喚起了學生原有對“分”的舊知,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和數學其實一直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著,教師又馬上說到要把鉛筆分給表現最好的學生,這一下子讓本來還有點拘謹的課堂馬上活躍了起來。就這樣,在師生的一問一答之中,學生自己不但給自己喜歡的分法取了名字,還漸漸觸及了“平均分”的本質。不僅如此,在不經意間,教師還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讓學生學會公平對待他人。
玩法二:擺
正如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的:“在邏輯——數學領域,兒童只對那種親自創造的事物,才能真正理解。”在傾心“玩”的全過程中,孩子才是真正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多種感官的協調合作,從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具準備:每組的信封里裝有4只小兔子、8朵花、12個小蘋果、18個大蘋果的圖片。四人小組合作擺一擺、分一分,使得所有學具盡可能平均分。學生很快地將4只小兔子、8朵花、12個小蘋果進行了平均分,并且在匯報的時候還出現了不同的分法。
【教學片段二】
師:哪個小組先來說說你們是怎么分的?
生:我是先分小花的。先給他兩朵,然后我自己兩朵,再給后面兩個同學各兩朵。
師:老師這里也準備了8朵小花,你能上來分一分嗎?
(學生上臺在黑板上2朵2朵地分,分了4組)
師:誰看懂了她的分法?
生:他們組有4個人,她每個人分了2朵小花。
師:她把8朵小花平均分給了4個小朋友,每人2朵。還有不同的分法嗎?
生:我是先旁邊的同學1朵,自己1朵,然后后面的一人一朵,還剩下4朵,再一人分了一朵。
師:他們這兩種方法有什么不同嗎?
生:剛才第一種是直接每個人都分兩朵,第二種是先每個人分一朵,然后看看多出幾朵,再數數人數,是不是剛剛好的,然后再分下去。
師:是的,雖然他們分法不一樣,但是只要每個人分到的同樣多,我們就可以說是平均分。
當然,在擺的過程中,學生還是碰到了難題,這18個大蘋果該如何平均分呢?教師在最初的設計時,就是預設了一組不能平均分的,讓學生在擺的過程中體會“平均分”與“不平均分”。可喜的是,學生通過擺,想到能把一個物體對半分,只要每個人得到的是同樣多,就是平均分。這樣的分法雖然會對教學產生一定的負面效應,讓部分學生混淆對平均分與不平均分的理解,但是相信這部分學生是真正理解了平均分的實質,教師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同時這也是為三年級學習分數做鋪墊。
【教學片段三】
師:那么你們有沒有辦法使得18個蘋果每份分得同樣多?
生:我們組先每人分了3個,多出來的2個先在前面兩個人桌子中間放1只,后面兩個人桌子中間也放了1只。
師:他說的是什么意思?
生:也就是他和同桌一人一半。
師:那你們這樣分的話就每個人可以分到多少個蘋果?
生:4個半。
師:你們真有想法,能想到把1個蘋果分開來。只要每個人分得同樣多,我們就可以說是平均分。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此環節中,教師應給學生充發的活動和展示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索平均分的多樣性,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創造
性,使學生體會到盡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玩法三:圈
經過了“說”和“擺”,學生已經對平均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夠區別“平均分”與“不平均分”。此時,要及時進行相應的練習,起到鞏固新知的作用。但是傳統的做題又太過死板,因此,第三種玩法又誕生了——圈。
教師給出12個圓,請學生圈一圈,把它們平均分。很快1個一圈的,2個一圈的,3個一圈的,4個一圈的,6個一圈的都出現了。而在學生圈的過程中,教師還發現了一位學生將12個圓都圈在了一起,于是將它作為典型的案例進行集體討論。
【教學片段四】
師:剛才這幾種我看到很多小朋友都圈了,接下來我們看一組不太一樣的。他是怎么分的?
生:他把12個都圈在了一起。
師:這又代表了什么意思呢?
生:也就是全部都給了1個人。
師:全部都給了1個人,這種能不能叫平均分?
生:不能。
師:我們分東西,全部都給1個人,可以這樣分嗎?至少應該怎么樣啊?
生:給2個人。
師:所以都給1個人的這種情況不能叫作平均分。
在圈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再一次鞏固了對平均分的理解,學會了規范的表述,更通過集體的智慧又有了新的發現。
【教學片段五】
師:那么我們來小結一下,我們12個圓分成了哪幾種不同的情況?
師:請同學們再觀察板書,你又有什么發現?我們分了不同的份數,結果怎么樣?
生:分的份數是越來越多了,每份得到的卻越來越少了。
這樣的設計,不僅僅考驗了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與運用,同時也挖掘了教學的深度。在這堂課中,學生除了掌握平均分這個核心概念之外,還通過他們自己動手圈一圈、分一分,感受到不管分的份數如何,只要每份分的相同,就是平均分,并嘗試著去感知當分的總數一定時,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數就越少。
玩法四:貼
陳鶴琴老先生說過:“游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動,不管年齡性別,人們總是喜歡游戲的,假如在讀書的時代,我們也能化讀書的活動為游戲,那么讀書不是會變得更有趣,更快樂,更有進步了嗎?”為什么數學總給人們留下“枯燥”的印象,我想很大的原因在于練習方式太過單一。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游戲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因此,我又有了新的玩法——貼。
教師出示事先準備好的一幅貼圖,上面有4棵大樹、一張桌子上擺著3個盤子、2座房子、2個花瓶。請學生把之前分的4只兔子、8朵小花、12只小蘋果、18只大蘋果平均分,并且貼到圖上合
理的位置。
【教學片段六】
師:接下來,我要請同學們把剛才的4只兔子、8朵小花、12只小蘋果、18只大蘋果再平均分到這幅圖上去,我們可以怎么來分?誰上來貼一貼?
生:大樹上每棵貼4個大蘋果。(貼)
師:數一數我們一共貼掉了多少個大蘋果?
生:16個。
師:那我們一共有多少個大蘋果?
生:18個。
師:多出兩個能不能叫平均分?誰有好方法?
生:把18個大蘋果貼到花瓶里,每個花瓶里9個。(貼)
師:現在是平均分了嗎?
生:是。
生:我覺得這樣分不合適,因為花瓶里不可能放蘋果。(其他學生恍然大悟,點點頭)
師:那該怎樣貼呢?
生:把大蘋果貼到盤子里,每個盤子里貼6個。(貼)
師:也就是說你們準備把18個大蘋果平均分成……?
生:把18個大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6個。
師:其他的你們準備怎么貼?
生:樹上貼小蘋果,每棵樹上貼3個小蘋果。(貼)
師:就是把12個小蘋果平均分成了……?
生:把12個小蘋果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3個。
師:那花瓶里究竟應該貼什么?怎么貼?
生:一個花瓶里放4朵花,另一個花瓶里也放4朵。(貼)
師:也就是你把8朵花平均分成了……?
生:把8朵花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4朵。
師:那小兔子呢?
生:每個房子里放兩只兔子。
師:也就是把4只小兔子平均分成了……?
生:把4只小兔子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2只。
師:看來我們又成功地分了一分。在分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什么?
生:要數清數量,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樣多。
生:還要想清楚什么東西貼哪里比較合適。
在這樣的玩當中,學生不但又一次對平均分有了進一步理解,而且還教會學生學習策略,在平均分之前要先選擇每個物體要貼在什么地方。例如,兔子貼在房子里比較合適,而不是放在盤子里。花是插在花瓶里比較合適,而不是放在樹上。在明確了應該貼的位置之后,再將物體進行平均分。這樣才是真正的寓教于樂。
上完這節課后,我發現數學的好“玩”性完全可以通過課堂教學、言傳身教、課外輔導等各種路徑直接或間接地加以挖掘與提煉。當學生“玩”數學的經歷不斷豐富時,他們內心學習數學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強烈,“玩”好數學,學好數學也將會成為他們的一種美好心愿。雖然《平均分》的教學只是一次簡單的嘗試,但我相信只要堅持“玩”下去,必定會讓孩子們學得更有趣,更愉快,更主動,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