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少華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一線教師需要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學段目標”以及《教師教學用書》提出的“單元目標”細化為課堂教學中的課時教學目標,并能圍繞課時教學目標,為教學行為領航,厘清教學的思路,明確該著力解決哪些知識點的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達到一課一得、課課有得的教學效果。下面以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11~20各數的認識》中例6解決問題為例,談談如何細化教學目標的問題。
【案例背景】
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11~20各數的認識》中例6解決問題中的教學內容,通過用數數的方法解決簡單的“之間有幾個”的問題,深化對數的大小、數序的理解,加深對基數和序數含義的認識,同時讓學生繼續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到解決問題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前面是用列式解決,這里是用數數的方法解決。教材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讓學生在觀察問題情境的過程中,捕捉有用的數學信息,恰當選擇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以實現單元目標——能夠在解決“之間有幾個”的問題中繼續體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檢驗回顧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并能用數數的方法解決簡單的“之間有幾個”的問題,為理解植樹模型積累基本活動經驗。
【案例描述】
(一)教學目標
1.能用數數的方法解決“之間有幾個”的問題。繼續體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檢驗回顧的解決問題的過程。
2.在解決問題中能表達自己的想法,發展分析、比較、推理的能力。
3.在探索學習活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二)相應的教學行為
1.出示課本第79頁例6主題圖。
問:知道了什么?
理解“小麗和小宇之間有幾人?”是什么意思?
2.怎樣解答?
問:有什么辦法知道“第10和第15之間有多少人”呢?
教師讓學生自主探究:
(1)請把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在練習紙上寫一寫、畫一畫。
(2)小組合作交流。
師: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請和小組的同學交流分享。
提出合作交流要求:
發言的學生指著練習紙上寫的說:小麗和小宇之間有( )人,我是這樣想的( )。
其他同學注意聽:聽明白了嗎?他的方法跟你的一樣嗎?有補充或建議嗎?
聽完后再發言,方法一樣就不再說了。
(3)展示學生的想法。
教師預設的課堂學生想到的方法如下:
A.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師:這樣的表達很清晰。
B.10 11 12 13 14 15
師:長長的一排數變短了,小麗排在第10,小麗和小宇之間不包括小麗和小宇,從第11開始數,11、12、13、14。所以,他們之間有4人。無關的信息我們可以不考慮。
C.⊙⊙⊙⊙⊙⊙⊙⊙⊙●⊙⊙⊙⊙●
師:把小朋友人像都畫出來,能準確地表示題意。
D.●○○○○●
師:這位同學不去畫人物,而用簡單的圖形去代替,更簡潔。
3.解答正確嗎?
師:第10和第15之間,有4人,解答正確。把問題答一次:小麗和小宇之間有4人。
(三)課堂實況
前面的教學按部就班,學生十分配合教師的教學行為,卻在自主探究環節時,課堂像開了鍋的沸水,學生七嘴八舌,有的說不會寫,有的說寫什么,還有的畫人像,與老師的預設完全脫軌,更談不上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最終教師草草收場,演變成自己唱獨角戲,展示上面預設的方法。
【案例分析】
上面案例的教學目標描述基本上是單元目標第四點的復制品,教師關注了讓學生經歷體驗解決問題的三個步驟“知道什么?”“怎樣解答?”“解答正確嗎?”強調了“在解決問題中能表達自己的想法,發展分析、比較、推理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在“表達自己的想法中”大做文章,讓孩子們自己把想到的辦法在練習紙上說一說,寫一寫,畫一畫,把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小組中交流分享。最終孩子們給了一個童真的答案:我不會畫,我不知道怎樣
寫……這樣設定目標必然是高估了一年級孩子的認知水平,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如何用數數的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偏離了本課的教學核心價值——讓孩子們體會用數數的方法也能解決問題。
【案例再描述】
為此,我們對一年級160名學生作了前測,發現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根據例6的問題情景轉化為數學語言“第幾和第幾之間有幾個數”,最快想到的方法就是數數,但具體數的過程的表達存在不清晰、不嚴謹的現象,正如“茶壺有料倒不出”,對畫圖的策略更不理解。
(一)我們重塑教學目標
1.知道畫示意圖既可以幫助理解題意,又可以記錄數數的過程。
2.能夠用數數的方法解決簡單的“之間有幾個”的問題。
3.在解決問題中嘗試表達自己的想法,初步發展分析、比較、推理的能力。
4.在不同的情景中經歷和體驗用數數的方法解決問題的過
程,繼續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和用數學的意識。
(二)針對細化的教學目標設定一系列的教學行為
1.出示例6,并揭示板書課題。
問:知道了什么?
借助PPT幫助學生理解:小麗排第10,小宇排第15,“之間”的含義,明白要知道小麗和小宇之間有幾人,就要想:第10和第15之間有幾人?
2.怎樣解答?
師:有什么辦法知道第10和第15之間有幾人?
生:數數。
師:你是怎樣數的?
生:11、12、13、14。
師掰手指示范指名學生數數的方法,集體練習。
師:為什么不數10和15呢?
生:第10和第15之間的數是不包括第10和第15。
師:那怎樣把剛才數數的方法記錄下來呢?
教師邊講邊板書:
師:還有不同的記錄方法嗎?
學生想不到,這時教師呈現課本的方法(下圖),結合圖講解并明確“小麗和小宇之間有幾人?”是不包括小麗和小宇,所以數數時只數第10和第15之間的數。
接著教師帶領學生書空記錄的過程。
3.解答正確嗎?
教師讓學生再數一次,強調不重復,不遺漏。
小結:結合例6的解題過程明確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強調數數也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案例再分析】
這樣改進的教學目標是基于單元目標進行分解的教學目標,它放棄了“高、大、上”的華麗詞語的提法,細化用數數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直面問題,捕捉信息,利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題意,著力讓學生去經歷,去體驗,如,掰手指、寫數記錄、畫圖記錄等,知道可以用示意圖記錄數數的過程,初步建立解決簡單的“之間有幾個”的問題的模型,感受數數也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領悟數學表達的規范性,滲透對應的數學思想,也使學生在體驗、探索、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就在身邊及用數數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樂趣。
【案例啟示】
這個案中給我的啟示有三:
1.不同的教學目標對課堂的教學行為會產生不同的導向,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行為,乃至教學效果。
2.每一節課課時目標的制訂必須緊扣學段目標和單元教學目標,全面考慮,合理擬定,使課時目標為教學行為導航,設置相匹配的教學環節,使教學目標得以落實,是否達到得以檢測。
3.教學目標的制訂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基礎,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不要盲目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