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學而常思”的教育理論,在現代教學活動中,強調的是學生自身的反思性學習。學習不能只是單純地完成課程作業,掌握知識的同時還要對學過的內容進行反思,這樣才能更好地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小學數學對于學生來說應當算是難度比較大的課程,而且小學學段的學生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在小學數學的教學課堂上,教師要特別注意學生的反思性學習,嘗試從學生個人發展的角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小學高段數學;反思性學習;策略
一、小學高段數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新課標實行以來,教學觀念的改變讓學生的學習方法得到了重大改變,實踐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學習內容成為主流,從整體來看小學數學的課堂變得更加活躍,也更有利于學生的思維啟蒙。與此同時,我們發現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還出現了以下問題:
1.數學與實際“分家”
小學高段數學要求學生掌握小數及相關運算,在小數除法教學中,通常采用一些實際案例進行導入,比如“咱們兩個班共有98個人,老師想帶你們去公園劃船,每條船只能乘坐8個人,咱們來算算需要多少條船?”這樣的題目學生參與度高,目標也比較明確。學生通過列式計算98÷8=12.25(條),結果正確,但是不可能有0.25條船,學生就會思考該如何取舍。有的學生舍去小數取12條,有的學生則直接進位13條。學生都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得到了自己的答案,但整個運算和分析的過程已經與實際“分家”。正確答案很明顯應該是13條,答案是12條船的學生,很有可能在聽講解的過程中不假思索地認為這類題目都應該直接進一,自己并不會再重新分析一遍。由此可見,很多學生過于依賴教師的講解,沒有反思的流程也就沒有自己的理解,再次遇到此類問題很有可能還是做不對。
2.錯誤的數學思維
小學學段數學課程是比較基礎的運算和技巧,但同時更多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有很多學生在數學思維上存在很大的問題,比如有一個典型的問題“小紅上學遲到了12分鐘,小明上課遲到了15分鐘,請問一節課時長多少分鐘?”很顯然根本無法得到答案,給出的條件與求解并無關系,可是有的學生看到題目中的數字就認為是有用的,與答案有關的,根本沒有真正去考慮邏輯關系,錯誤的得到27分鐘的答案。這種思維體現出一個嚴重的問題,學生認為數字就是數學,邏輯不是數學,這種做題的慣性思維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判斷,由此也可以看出學生在得到答案后并沒
有反思自己的操作過程,即使教師及時糾正了,但反思過程的缺
失,學生還是很難建立起正確的數學思維。
二、多次反思——培養學生反思的習慣
要培養學生反思性學習的習慣,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反思,把握反思的內容,如何在反思中總結經驗,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多案例對比,或者以問題的多角度對比分析讓學生進行反思。比如,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大數讀法一章中,可以通過多個讀法范例的對比進行反思性學習。
首先是第一組數:123450000和130400。共同點都是數位較多,而且包含多個0,按照大數讀法先分級,再從最高位讀起,每級都按照個級數的讀法來讀,后面加讀一個“億”或“萬”字。每級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不讀,其他數位上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如讀第一個數,先分級從億級讀起,一億,再讀萬級,二千三百四十五萬,零在級尾不讀,整體讀作一億二千三百四十五萬。同樣,第二個數先分級從萬級讀起,十三萬,再讀個級,四百,個級中有一個0只讀一個零,所以讀作十三萬零四百。第一組數在于讓學生發現零的特殊讀法,讓學生嘗試總結自己讀數的方法,這也是第一遍反思,鞏固基礎的讀大數規則。然后是第二組數:2195330000和10030040。讓學生按照剛才自己總結的方法進行讀數,第一個數顯然與第一組第一個數有同樣的讀數規則,每級級尾的零是不用讀的。但是第二個數與第一組第二個數有所不同,在萬級級中有零,個級級首級尾也有零,學生有的會讀一千萬三萬零四十,也有會讀一千萬零三萬四十。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差別呢?讓學生再反思基本的讀數規則,對比第一組第二個數,學生通過對比和再次反思,初步發現了0的位置與讀法的規律,讓同桌間進行討論,看看每個人反思的結果是怎樣的。最后教師向學生提問,0在哪些位置不用讀,哪些位置又需要讀呢?0在每級級尾時不用讀,0在每級級中時要讀出,且不論有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也許學生通過兩次反思不能全部總結出來,讓多個學生分別發言,嘗試獲得整個讀數規律,正確讀出一千零三萬零四十。教師再進行總結,學生反思獲得的經驗得到了準確化的表達,使得記憶更加深刻,理解和運用也更加靈活。
三、多次反思——培養數學感
學習數學一方面是學習基礎的數學知識及原理,更多的是要掌握數學思維,這樣在解決和分析問題時才能更快、更好地解決。仍然是組織學生去公園劃船的問題,學生通過列式得到98÷8=
12.25(條)運算結果,說明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列式解決問題的技巧,對于數學基本知識是理解且掌握的。但是對于結果的取舍,12條還是13條,還需要學生結合數學邏輯思維進行符合實際的分析。
通過讓學生進行多次反思,感悟數學邏輯思維非常重要。得到不同答案,教師可以先不公布結果,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取舍的想法。有的學生可能按照一般的小數取舍規則“四舍五入”認為0.25小于0.5,所以應當舍棄。而有的學生則考慮了題目的實際情況,認為如果選擇12條船不能滿足所有人。兩種想法從特定的角度都有道理,此時教師還要讓學生再仔細地反思一下題目。學生從讀題到分析問題重新操作,有的學生在反思過程中意識到實際問題的滿
足關系,不再以“四舍五入”進行取舍,但也有可能學生還是按照舊的思路得到一樣的答案。這時教師在得到學生的反饋后,引導學生再次反思,這次用逆向思維來分析問題。拋開題目設定的環境,重新設定問題,“同學們,根據剛才大家計算的結果,現在你們手上有12條或者13條船,每條船還是只能承載8個人,那么你們每個人可以邀請多少人去劃船呢?”整數乘法列式得到12×8=96,13×8=104。大家得到答案后,再回到原來的題目,要讓兩個班的學生都有船坐,我們應該需要13條船。
“學而常思”要求學生要進行反思性學習,通過反思,學生可能會產生更多的想法,比如計算需要多少條船的問題,通過反思學生發現了運算與實際的聯系,從而更新了自己的邏輯思維,而也正是因為這個反思過程,讓學生養成了良好的思維習慣。在今后解決問題上同樣可以用這樣的思維方式進行分析,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反思,學生擺脫了死板的思維方式,所謂“三思而致遠”,學生如果只思考一次,怎么能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反思性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多次思考,不斷深入,這樣才能從學生的角度增強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陳克洪.探索數學反思學習的途徑[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07).
[2]李艷.關于小學數學反思教學模式的探討[J].成才之路,2013(36).
[3]馬文娟.淺談小學數學反思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11(11).
[4]侯喜茹.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J].學苑教育,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