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云
數學是一門基礎課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佳的效果。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了解數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特點,在此基礎上運用適當的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深入學習新課標
要知道新課標與大綱的區別。新課標是以人為本,關注的是學生的發展,考核的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經驗。教育的核心是保持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潛能,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習生存本領(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智慧(創新精神)。以往的教育是注意結果的教育,而現實的教育要以人為本,注重的是過程加結果,并且還要弄清各學段的要求。
二、精心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現在有很多教師想通過“情境”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提供攀爬的支架,課堂因此有了生氣,有了效率。但是,有的教師只把它當做點綴,還有的教師因此迷失了教學方向。
1.情境的創設不能被教材所束縛,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我們身邊熟悉的事物,讓學生有親切感,同時能體現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現人文教育。
2.情境的創設還要利用身邊的特有資源,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教育。
在進行多位數退位減法時,當時快要到國慶節了,書上的主題圖是去云南的昆明、麗江、大理的旅游線路圖,可是云南離我們很遠,對于學生很陌生。教學時我結合我們白山特有的旅游資源,這樣創設情境:同學們,黃金周快到了,你想去哪兒旅游?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到美麗的白山湖去旅游,那里可美了,著名的景點有小洞天、三仙島……出示圖片,學生馬上進入學習知識的狀態。
三、教師課前充分準備,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
教師課前準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一個完整、明確的教學目標,必定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1.所指定的教學目標要明確、具體,能夠度量。不同的課型目標不能相同,更不能降低標準。
2.要準確,實事求是。要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合理安排一節課的信息量。對低年級和高年級進行區分。
3.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也要區分。這樣能避免學生自學時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內容,而重視次要的活動,在學生已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從而避免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
4.認真解讀教材,把握好教材所隱含的教學思想。
四、重視課后和課堂的銜接
由于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識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淺入深,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使不同程度的學生有所提高,以學困生為起點,不讓每一個學生掉隊。多用賞識教育發現學困生的閃光點,及時鼓勵,讓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悅。課后及時查缺補漏,做到堂堂清,課課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