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仲蔚
課堂上的積極發言對學生的學習是大有幫助的,它可以使學生注意力集中,聽課效果提高,加深內容理解,提高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每位教師也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大膽主動并且聲音響亮地發言,但在現實教學中,我感到學生在發言時害羞、膽怯,課下嘰嘰喳喳,課堂上卻閉口不言,面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更是不敢發言,這是為什么呢?下面我就談幾點我平時的做法和體會。
一、讓學生在課堂上消除害怕感
學生在課堂發言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碰壁”,老師便用刻薄的語言諷刺學生,使學生在心理上感覺發言沒有安全感,產生了自卑心理、羞澀心理,怕說錯了被同學嘲笑,被老師諷刺。這樣下去學生不敢輕易發表自己的看法了。也有一些學生想說,但又怕別人取笑自己,從而害怕發言,影響發言能力。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盡量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為學生大膽發言做好心理上的準備。我采取笑對課堂、笑對學生的做法,盡力營造一種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心理上不怕老師。同時對于答錯或不會答的學生也不打罵、不責怪,而是說:“這次說錯了不要緊,下次力爭說得好些。”對于不做聲的學生說:“大膽說出你的想法,哪怕只一句話也行,說錯了老師也不會怪你的。”這樣訓練下來,學生信任我了,也敢說了、肯說了。
二、課堂上調動學生發言的興趣
引導學生上課積極發言、動手、動口、動腦相結合,能夠有效地實現知識內化,這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一個因素。因此,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口語表達能力,使學生養成敢于發言的習慣,這樣學生的思維被調動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課堂效果提高了。如,在教學口語課《平凡事物中發現美》時,我設計了說話訓練。在教學時,對后進生更是不離不棄,給他們的要求稍低一些,可以說幾句話或兩三段內容,只要把中心說出來即可。對于基礎好的學生,我要求他們把內容說完整,甚至有條有理,然后學生之間交流。特別是后進生,只要能大大方方,站起來敢于發言的我就表揚,以此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總之,學生聽到這些語言,上課的情緒就會高漲,發言也會踴躍。
總之,學生課堂發言積極了,學習質量和效率也會提高。所以,積極發言使學生上課認真,使學生處于一種活躍的思維狀態。不僅如此,積極發言還可以鍛煉口才和膽量,為學生的成長做鋪墊。培養學生積極發言的習慣,不僅是新課程倡導的,也是對學生負責的表現。
參考文獻:
李敏.小學課堂教學失真現象透析[D].曲阜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