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紅
一、以漢字作為橋梁,帶動拼音學習
由于前七個單元是識字教學,學生已經認識了不少漢字,
這個時候可以把學過的漢字作為橋梁,帶動拼音學習。
在學習復韻母ɑi、ei、ui時,用學生認識的字來導入今天講課的內容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例如,老師把白、每、水三個字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先讀出這些字,然后讓學生說出這三個字的聲母分別是b、m、sh。教師再進一步追問白、每、水的讀音。最后引出今天的學習內容是復韻母ɑi、ei、ui。
二、以拼音作為橋梁,帶動生字學習
例如,在學習《值日生》這一課時,我嘗試著設計了兩種教學方法,效果完全不同。
方法一:老師在黑板上出示詞語:值日、擦桌、灑水、掃除,全部帶上拼音,接著,請出“小老師”領讀,在領讀過程中,因為生字上注有拼音,所以,基本上沒出現錯誤,但是,當我出示沒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時,在平翹舌音上,很多學生又出現了錯誤。
方法二:老師在黑板上出示詞語,不帶拼音,接著請“小老師”領讀,在讀的過程中,學生仍然是平翹舌音不分。這時,老師立刻將拼音寫在該字的上面,讓學生拼讀自查,當聽到錯誤讀音時,老師適時地板書正確的和錯誤的拼音,讓學生自查區別不同。最后,當老師出示沒有帶拼音的生字時,大部分學生都讀準確了。
以上這兩種方法雖然都把拼音作為學習漢字的橋梁,但是,同樣的教學環節,同樣的識字方法,就因為拼音的處理不同,產生的效果也不一樣。方法一中教師注重拼音的示范作用,忽視了學生的漢字積累過程是在大語言環境中形成的。方法二是在學生出現讀音錯誤時,教師針對問題,突出重點,抓住時機,給出拐杖,有效地達到了幫助學生識字及正音的效果。以上兩種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僅說明了拼音對學習漢字的重要性,而且也充分說明了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漢字和拼音有機結合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會根據實際情況,讓漢字和拼音互為對方的橋梁,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因為平時的考試卷上經常有看拼音寫漢字或根據漢字寫拼音的題,因此,我還想到不少方法來促進學生的讀音和識字相結合。課下,我時常會寫出一些兒歌讓學生寫出兒歌的所有拼音。此外,每課前十分鐘,我會在小黑板上寫出三個含有學生不認識的字的成語,讓學生通過讀拼音把它們讀出來,并且讀得標準。兩天更換一次,這樣,學生無形中拼讀熟練了,而且還認識了不少新成語。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拼音與識字的完美結合。
以上是我個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一點做法,總之,我認為只要老師用心創設情境,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學生就會輕松愉快地完成拼音與識字的完美結合,達到既認識生字,又讀準字音的效果。